APP下载

浅谈中国当代玉雕艺术与写实类传统题材的创作

2021-01-27张永来姑苏区永昌玉业工作室

消费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玉雕雕刻创作

张永来 姑苏区永昌玉业工作室

一、现代玉雕艺术创作的创作风格

现代玉雕艺术是自清明以来又一鼎盛时期。现代玉雕从类型上分为三种,第一类仿上古作品,主要是仿商周,战国及汉代,此类作品在造型纹饰刀法以及选材上近似;第二类仿明清风格,此类作品的大部分造型及刀法浑厚古朴,线条流畅,神似明清,且主题更容易进行创新;第三类属全新理念设计,作品贯穿了作者的思想和个性,是个人情感的张扬。它可以融合西方雕塑的一些手法,或尝试抽象题材,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脱离匠气,使玉雕作品内容从单一到多样,丰富内涵,是艺与术的完美结合,透过心灵的交流,强化感染力。

二、艺术是创作者用内心的力量,对生活的升华和总结

艺术是人类利用物质的感情特征把自己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以专门供人欣赏的审美对象。只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各种创作,确确实实地反映真、符合善的自由形式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具有艺术美的魅力。所以,当艺术家在创造形式美的过程中,必须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倾注于艺术形象之中,把他对生活美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把他的审美理想熔铸到作品之中,作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他所表现的意思比现实生活本身更为理性化。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理想的本质就是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表象附和心理,成为心灵的表现。

三、尊重玉雕创作中的传统文化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它成形成长于每个不同的时代背景里。它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会因创作者内心随时敏感纤细的体会而异样。我们所听所见所感所想的都会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但无论如何都要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进行佛教类题材的创作。佛教造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其庄严慈祥,端庄自然的形象和坚实的文化底蕴已深入人心。我们雕刻每尊佛像,兼应按佛经记载的文化及内涵来创作传承。形式上,应按其每尊佛像的表法手势、姿势等传统造型来创作;配饰上,佛像所持法器及身上穿戴的服饰等,也不应随意变换。艺术需要个性化的表现,但就某些类题材方面,在进行创新创作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干预。就比如拿藏传佛教造像来讲,要想塑好藏传佛教造像,最基本的就是要分析理解《藏传佛教造像度量尺》,造像度量尺是绘制唐卡和藏画必须要用的度量尺度,但度量尺却不能直接生搬硬套的用在立体雕刻上。因其尺度是绘制平面图的俯视图尺度,所以变通后才能使用。

玉雕与佛的结缘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兴盛期,这一时期,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者众多。北朝时期,雕刻玉佛之风盛行,统治者经常使人雕刻大型玉佛置于寺庙中供奉,而以玉石雕刻佛像、飞天等宗教人物也成为极为普遍的做法。从北魏至唐代,以玉造像者不可胜数,上层社会的风气影响到民间。

四、材料运用敢于取舍,方能成就珍品

玉石行有句行话,叫做“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雕艺术品是采用天然玉质材料,由人类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反映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俗传统,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并有较高审美意义的静态视觉形象。它是用适当的工具由表及里、由粗到细地去除多余部分,使之最终成为具有经济价值和审美意义的实体。若成品匠气十足毫无个性,或可以商业化批量生产,不妨称之为“玉雕产品”:若成品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则可称之为“玉雕作品”、“玉雕珍品”甚至玉雕艺术品。

在材料的使用上,已故著名玉雕大师王树森对材质的最大利用和材质的创造性使用之间如何有机的统一,曾作过极为精辟的论述“次料可伤其料、其形,而高档料却不可伤料,可保其质。”他认为真正好料的设计应围绕突出其纯净美质进行创作,因为高档玉料的俏色无论找得多恰当,一般都会被认为是有瑕,中低档玉料的俏色也应让只见到成品的观众认为俏色生动、自然才能真正提高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否则作品会因为受到料的局限“因色而俏色”,从而在观众心中产生牵强感和画蛇添足之感。

当一块适合的白玉材料放在设计者面前,怎样表达材质的天然美感?如人物件,比例变形有度,动态活泼有趣,把对象的面部、通身、服饰、衣纹表现得细腻准确;题材吉祥如意,把心中的渴望,美好的意愿通过有形的物体借喻表达,这要靠艺术家对自身艺术修养和对艺术的追求来成就。

我创作的玉雕,无论是风格,还是形式,都设想如同一幅隽永的画卷,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给人不一样的惊喜。一个富有传统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会发觉玉雕对形式的理解,对美的观念和技巧的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材料细致观察,充分思考,不急于下笔设计,既不过分爱惜玉材,又不完全独立于玉材创作,不只考虑商业最大化,也不只从艺术角度考虑,这样统筹取舍,大处着眼,小处落刀,做到材料和艺术完美统一,商业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这样出来的作品,才少“匠人气”多“大师”气!

五、传统写实类题材的雕刻

“人做不好,玉肯定做不好,思想不正,反映出来的作品肯定难成器”我觉得一个创作者的先决条件是“心必须正,情必须真”,才能通过设计的灵巧,造型的别致和雕工的高超来完成自己追求的目标。我比较擅长写实类题材人物件雕刻,如佛像、关公、钟馗、吉祥人物等,尤以大件类作品为甚。

有了这种决心和态度,我经过反复资料、历史考证,通过洋细的人体结构学习和工艺安排,在构思罗汉时,往往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熟识人体结构、艺术表达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融入了个人的理解与情感,结合薄雕与圆雕(立体雕)工艺,大到人物的动态,小到发丝、眉毛、眼神,面部肌肉、唇齿,甚至与舌头的卷曲程度。每个细部刻画都不能放过,达到抽象却写实、大气又剔透的效果。

在作品出来时,营造出了一派虚静的佛境:罗汉像或坐或立,有的如钟盘坐,有的如松傲立,或慎或笑;有的如鹰般怒目,栩栩如生;有的如老人般慈祥,生动逼真……“喜庆罗汉”弯腰张手而笑,笑得幽默; “布袋罗汉”背袋腆肚,咧嘴大笑,笑得开心;“长眉罗汉”长眉垂胸,抿嘴仰睑而笑,笑得慈祥;所有罗汉作品无不体现佛境空灵,无欲无求的出世佛心……

观音是几千年来,玉雕里长盛不衰的佛教类题材,但我使用的手法却和传统的精雕细刻不同。我会在观音脸部进行细致的雕琢,而身体轮廓衣襟则用简单的线条,大面积留白来表现,这样的作品有疏密的强烈对比,让人一看之下,视觉很容易集中到观音的脸部。通常对观音的雕刻要求是要天庭饱满,体态丰腴,神态安详,慈善,端庄雍容。雕刻整体线条流畅,造型柔美。另外,巧妙的运用皮色,保留天然皮色的特性,突出作品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一次创作我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力求材料与工艺结合得恰到好处。 雕什么样的佛像,坐像、站像、组合佛像等。在原料上画图,在经过反复推敲后定稿,然后开始雕琢,出坯,定造型,一步步进行细部刻画,上衣纹,做手,开脸儿等直到作品完成。一件好的作品,构图要紧凑完整,布局要合理,疏密对比要错落有致;一件好的作品,层次要分明,内容要生动传神。 我们还讲究工艺,不论哪个时期,好的刀法或洒脱俊拔,或轻灵俊雅,或朴茂丰厚,或遒劲稳健,或老辣沧桑,一如书法运笔。技法有圆、镂、浮、透、链、平雕等。无论何种技法,都要求线条流畅优美,透视感强,形象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雕刻美的人物件是活的,是有气韵的,作品中充盈动感,流淌着韵律和节拍。

六、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由于艺术的审美形式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但它所表现的、传达的情致、韵味却又是深广无限的。正如玉雕艺术创作,淡淡的几笔勾勒和简单的雕刻反映出来的意味和给人的审美教育,往往就是非常深远的。

玉石雕刻须追求“玉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雕刻人物件要体现出“意穷”,那么首要的就是准确刻画人物的神韵。 神韵即指作品的意境和韵味。这是作品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宋世义先生曾对此作过深刻阐述:意境是一件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志,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对象融合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的产物。只有掌握艺术法则和规律,才能触类旁通,成为技艺精湛的名家高手,雕刻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才能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从视觉、触觉的愉悦过渡到心情的愉悦,从眼睛的直观享受上升到心神、意境的高度审美体验。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不仅要内容生动,形象逼真,还要表达出一种精神与艺术共融的理想境界,一种诗韵。

七、玉雕艺术中的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给了玉雕创作很多养分。关键的一方面,即要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玉雕风格与东方哲学精神等文化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含不尽之意于象外。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像中国书法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体现一种退熟回生,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另外,好的玉料有时并不需要繁琐的雕刻,好的作品更不一定要繁杂的工艺。中国艺术讲究的是留白美,没有了想象的余地,那么就没有了品味的可能。因此,我的罗汉与观音等作品设计均较为简洁,去瑕留瑜,以最少的动刀来体现最大限度的韵味。一件好作品要力求集形、神、巧于一身,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内涵,赋予作品以生命和灵魂,与观赏者产生共鸣。

八、修身、制玉,无悔选择

这些年,我在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雕刻技法基础上,自己也不断地努力学习,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从创新的绝度出发,在结构、造型、线条上提炼元素,采取夸张、强调、虚实变换等手法,试图在传递白玉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西方绘画,雕塑等现代美学,运用到传统的玉石雕刻工艺上。

对于每件作品,我都抱着敬畏之心对待,自己有追求传统玉雕最高典范的决心与苦心,我以为琢玉不仅用眼和手,更贵于用情去磨合,并将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精妙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强烈的个性语言。其实,人物的两片嘴,一双脚也是有表情的,哪怕是一个手指,在站立和坐卧的时候都有不一样的呈现,皆蕴含着某种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一方面在数千年传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熏陶自我,一方面认真地深入现实生活,捕捉时代灵感,对所创作的作品从外貌、神态、语言、生活习性、行为方式都用心揣摩,方可传达出人物形象与神思关系的完整观念,方可表达出自己强烈的个性艺术语言。

我从十几岁入玉雕行,从学徒开始,几十年潜心磨炼,其中况味甘苦自知。但自始至终我都“无怨无悔”。我选择玉雕,从河南到上海,从上海到苏州,经过二十几年在玉雕行业潜心修炼,终有所成。对玉雕的“敬畏之心、喜爱之情”永存,唯愿这辈子一直“修身、制玉”,为中国玉雕艺术奉献一生。

猜你喜欢

玉雕雕刻创作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On art
《一墙之隔》创作谈
雕刻时光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创作随笔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