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严密有效的商业银行银行内控管理制度

2021-01-27白云峰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

消费导刊 2020年37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部门制度

白云峰 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区分行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内控认识不到位,不全面。仍有部分人员片面地把内控理解成各种规章制度、文件、行政命令,将制度文本和内控划等号、将稽核或内部审计与内控划等号、将惩处制度与内控划等号,在思想上把内控看作是对下级员工的管理,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开拓、内部控制与创新发展对立起来,在业务上重发展轻管理,在用人上重使用轻教育。

2.内控决策系统不健全。高效有序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是加强内控的前提,目前商业银行的结构体系和员工素质仍不能适应构建和完善内控制度的要求,严重制约着银行内控建设的完整性和实际监管力度的发挥。

3.管理松懈、权责边界不清。部分商业银行未从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角度,明确部门间及各岗位的权限,未认真梳理不同权限间的职责,未对同一岗位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权限及其职责加以界定,这就会出现一人多岗、临时代岗以及重岗等现象,使银行内部的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4.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制度建立日臻完善,但因人为减少控制点操作、有章不循使内控失去有效性,甚至出现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禁而不止的现象,更有部分行内控形式化倾向严重,许多制度仅停留在书面、墙面,失去了内控刚性。如对账岗位制约执行不严格、客户经理代客操作、离岗未退屏或人离章未收较为普遍。

5.内部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不够,控制手段尚显落后。商业银行内审部门虽已相对独立,但与直接对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负责的目标相去甚远,加之内控评估标准和程序尚未成熟,很难从整体上对各级行的经营和风险控制状况做出准确评估;内部常规检查的频率、覆盖度或有效性仍存折扣,预告式检查多,突击检查少;集中稽核大多侧重检查凭证要素、签章等规范性审查,而对核算手续是否严密、业务处理流程是否合规等关键事项的审核缺少必要的手段。

6.内控制度建设稍显滞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业务种类、经营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内控制度建设未跟上,业务的创新与相应的控制制度存在“时差”,不少制度规定出现粗略化、模糊化、老化现象,产生了一些现行制度未能覆盖的死角、盲区。

7.外部环境的不协调。行政干预、企业现状和较为混乱的金融秩序是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重要的外在因素。在我国,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较深,使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不足或失灵。而一些企业采取的种种逃避银行债务的做法,也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落实。在金融秩序上,商业银行间的不规范竞争,使少数银行宁可牺牲内控制度,也不遗余力地参与拼抢。

8.目前,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尚不成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信息失真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信息的获取渠道狭窄、传递的手段落后,信息归集和分析能力不高;三是各部门间协调不够,各信息系统关联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相关内控制度的完整执行。

二、内控机制建设方面的几点设想

1.根据商业银行实际,针对各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的制衡原则设计并配置合理高效运转的内部职能机构,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对每个系统下具体业务工作流程进行梳理,使各机构、各环节、各岗位间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2.提高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确立“风险首位”和“内控先行”的思想,管理者始终保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敏锐,善于观察捕捉和发现问题,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控中所承担的责任,通过自身言行、态度和管理活动为员工作出表率,加强沟通,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恶性物欲的膨胀、入侵和渗透,真正把制度的约束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3.建立监督反馈和纠正机制,树立稽审部门权威,赋予充分的独立性和适当处罚权。内审部门不但是内控的检查、监督、评价部门还应是内控的指导、组织和协调机构。开辟有效的内控报告渠道和纠正机制,保证被发现的问题,都有畅通的报告渠道和有效的纠正措施,并对发现的违规违章人员应予以严肃处理。

4.制订统一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高层人员信息控制档案并进行动态监控,将内控建设、风险防范作为选拔、任用、衡量各级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考评指标。

5.强化制度约束,紧扣内控重点,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在允许的范围和权限内办事,同时突出抓好“四个关键控制点”:关键人(各环节负责人,重要岗位人员);关键部门(信贷、财务、会计、出纳、储蓄柜台、金库守卫等);关键物件(现金、枪支、密钥、印章、重要空白凭证等);关键工作环节(审批程序、授权事项、交接手续、操作系统管理、存取手续、票据清算、检查监督环节等)。

6.随着银行业数据大集中的推进,新型业务和支付手段不断迭代更新,潜在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强化内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势在必行,各行应为内审部门预设系统接口,提高信息分析、利用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为加强内部控制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7.健全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报机制,为商业银行安装一个敏锐的“触角”。在新业务开展之前,详细评估其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值,供决策参考。发挥网络控制优势,对业务发生后的风险状况保持连续性评估和跟踪监测,随时掌握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状况,提高风险控制的快速反映能力,增强控制实效,将经营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总之,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银行安全性和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和执行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才能使银行的经营决策方向正确、执行落实坚决彻底,监督控制及时得力,信息反馈快速灵敏,充分体现出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全面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和自身的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部门制度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