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翻译的语言结构顺应
2021-01-27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一、引言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是2019年暑期最火爆的电影,讲述的是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改命的成长故事。国产影片的英译字幕质量关系到西方观众能否领略到电影本身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能否得到进一步宣扬。本文基于语言顺应论,将《哪吒》原版中文字幕与其北美版字幕进行对比,指出其词汇层面以及句子层面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并尝试提出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以期为国产电影字幕英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些许建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二、顺应论简介
顺应原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杰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1987年发表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把顺应论这一概念首次引入到语用学研究中[1],并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完善了该理论。他认为,使用语言实际上就是选择语言的一个过程,语言的使用要从四个研究视角来描述和解释: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方面的运用绝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需要相互依托、互相联系[2]。换句话说,在每一个成熟的译文中,都能看到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应用。
三、语言结构顺应下《哪吒》字幕英译例析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语言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译者在英译字幕的过程中,必须顺应英语的表达习惯,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的层面做出动态顺应,同时须考虑影视字幕翻译的即时性与大众性[3],才能将原文的本义和美感忠实地传达给观众。本文对《哪吒》英译字幕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的顺应进行探讨。
(一)词汇层面
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本研究将从语言结构顺应的角度分析《哪吒》字幕中典型汉语文化负载词以及方言词的英译。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4]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而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意义完全相对应的词,因此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对译者来说,毫无疑问是困难重重。为了选择相应的表达,需深度了解文化负载词本身的含义,以顺应英语表达。《哪吒》的宗教背景是道教,而道教文化负载词是汉语文化负载词下的一个主要部分。《哪吒》中的道教文化负载词对于译者而言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例如:
例1:师尊早已跳出三界外,通过此门才能找到他。
译文:The Supreme Lord entered a realm beyond the three worlds, so this door is the only way we can get to him.
道教对“三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是:天、地、人三界;天、地、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虽然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解释“三界”的含义,但是道教认为在“三界”范围之外可以超脱生死,达到逍遥自在、长生不老的境界。但是在《哪吒》北美版字幕中,“三界”却被直译为“the three worlds”,“三界”本身的文化信息被完全省略,即没有顺应词汇真正的意义,这样的结果就是会使不了解道教文化的译入语观众迷惑。张培基将“跳出三界”理解为“与现世一刀两断”,并译之为“make a clean break with this mortal world”[5]。限于道教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度,张培基也并没有完全译出其内涵,但相较于《哪吒》英译字幕中的“beyond the three worlds”,张培基的译法似更为妥帖。还有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还可以考虑改进,如:
例2:说是闭关编撰封神榜什么的。
译文:Probably attending to godly matters.
这句话里笔者认为需要关注的是“闭关”一词,来表示师尊已闭关,这是师尊无法出来见客的原因,但是北美版字幕选择省略这一重要信息。这一信息不妨用“seclusion”一词表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对“seclusion”一词的解释是“the state of being private or of having little contact with other people”,比较贴近“闭关”的含义[6]。影片翻译对“编撰封神榜”这一信息处理得很好。“封神榜”是中国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宝物,用来分封天庭八部三百六十五正神。由于影视字幕具有即时性,并有字数限制,可以不对“编撰封神榜”进行直译,像字幕中译为“attending to godly matters”(致力于与神明相关的事)这样的处理就很恰到好处。但是“闭关”不可被忽略,所以笔者认为,该句似可译为“Probably attending to godly matters in complete seclusion”。
汉语中还有很多俗语,笔者认为,要想将俗语背后的意义准确传达给观众,不一定要创造一个新的短语,不妨借用译入语中原有的习语,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表达习惯。例如:
例3:还望李大人以大局为重。
译文:I hope you can 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
这是陈塘关百姓在劝说李靖同意收服哪吒时所说的话。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大局”指整个局势、整个局面[7],直译为英文是“overall situation”。但此句中的“大局”如译为“overall situation”,就淡化了“以大局为重”的意思。“大局为重”在《成语辞海》中的解释是“个人或局部的利益要服从全局的利益”[8]。北美版字幕将“以大局为重”译为“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此词组由习语“for the greater good”转变而来。“for the greater good”是英语习语,意为“为了更大的利益”,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Gellert Grindelwald就常说此话。《哪吒》将“以大局为重”译为“consider the greater good”,借用了英语中原有的表达,既满足了顺应译入语观众表达习惯的前提,又传递了该词组的含义。
笔者认为,针对文化负载词,不建议采取直译的方式,相比于其字面意思,词背后需要关注的功能、特性、用途等意义更应该以译入语观众更习惯的表达形式来传达给他们。《哪吒》中还有很多成功的文化负载词英译,如“障眼法”译为“disguising spell”,“风火劳务轮”译为“flaming chariot”,“天劫咒”译为“heaven-made curse”等,都是很不错的处理。
另外,电影中太乙真人的四川口音普通话让观众啼笑皆非,他口中大量的方言词也成了翻译的一大难题,例如:
例4:你打我撒,你打我撒。
译文:Hit me now.I dare ya!
这句话是太乙真人的台词,十分地道的四川话,具有很强的挑衅性质,意思是你有本事就来打我呀,其中“撒”是四川方言中的语气助词。译文中的“ya”是“you”或者“your”的口语表达方式,“dare”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中的解释是“to persuade sb.to do sth.dangerous, difficult or embarrassing so that they can show that they are not afraid激(某人做某事);问(某人)有没有胆量(做某事)”[6]。“你打我撒”译为“I dare ya!”既顺应了原句的本义以及挑衅的意味,又表现了太乙真人话语的随意性。另外,原语中方言词“撒”的元音完全对译在译入语“ya”中,达到了语音顺应的效果。笔者认为,英译方言词的时候,不妨多使用这样的口语对译法,即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或者使用一些截短词,这样既可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模式,又可以保留原有口语特色。
(二)句子层面
汉语与英语造句的规则和方式存在极大差别。汉语是意合语言,以意义为重,形式是否完整并不是那么重要。英语是形合语言,结构严谨,意义受结构的制约,句子的结构与意义之间联系紧密。同时,汉语英译不仅需要顺应译入语的句法结构,也需要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笔者发现,在这一点上,《哪吒》英文字幕的译者在句子层面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汉语通常使用更加委婉的话语来表意,而英语通常更直截了当。为了使译入语观众更易于理解原语的含义,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最好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比如抱怨语的表达,由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层次差异,英汉抱怨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汉语里更多采用非明显提及,英语里更倾向于“补偿策略”,即采用提出解决办法的方式要求对方改变行为。例如《哪吒》中有这样的台词:
例5:仙长还不施法吗?
译文:The immortal’s spell must be cast soon!
原语采用了“……还不……吗?”这样的句型,虽可以看出不满,但是用提问的方式大大削弱了抱怨的语力。“The immortal’s spell must be cast soon!”这样的译法十分直接,提出了解决办法,要求仙长快去施法。这个例子同时还顺应了英语常使用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的语言特性,即使用客观事物做主语。汉语更常用有灵主语(animate subject),提倡“以人为本”,特别喜欢用人做主语[9]。例5的译文顺应英语语言特性,以咒语为主语,采用被动语态,而不是“You! Cast the immortal’s spell right away.”这样冒犯性的祈使句话语,译文也未明确指出“cast”动作的施动者,这样语气也明显没有如此强硬。汉语主语功能较弱,可以省略一部分甚至可以全部省略,主语可以凭借语境来进行判断。然而,英语的主语功能极强,十分强调主谓一致,这也是汉英翻译中必须密切注意的一点。这方面《哪吒》中就有很好的处理,如:
例6:陈塘关已经过了许久。
译文:A great deal of time has already passed.
原句“陈塘关已经过了许久”中主语看似是“陈塘关”,实际上是“陈塘关的日子”,省略了“的日子”这部分,但是仍可以判断出真正的主语。其译文则最大限度地顺应了英语中主谓一致的要求,完全保留“时间”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译入语观众在看到此字幕时不会纠结于“Chentang Pass”为什么会“has already passed”,能理解是时光在流逝。片中字幕翻译体现主语顺应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哪吒快诞生时,有人说了句“时辰快到了”,译为“He approaches.”,这些处理,使译入语观众在观影时毫无违和感。
除为了顺应英语表达习惯来对抱怨语以及主语进行顺应以外,还有很多译文,也选择了借译的翻译方法,借用译入语观众更为熟悉、习惯的表达,以顺应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等效。如影片中为观众所耳熟能详的一句台词的翻译:
例7:我命由我不由天。
译文:I’m the master of my destiny.
这是《哪吒》中最经典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台词。英国诗人威廉·埃内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命运多舛,他卧病在床时写下“Invictus”这首诗,诗中表现出的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精神以及“I’m the master of my fate”使这首诗以及诗人闻名于世[10]。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受此诗激励,常常背诵此诗,他的传记片即以此诗题目命名为Invictus(《成事在人》)。“I’m the master of my fate”在被《成事在人》影片引用后广为人知。《哪吒》这句台词的英译正是出于顺应英语文化的需要,对语言作了这样的选择。笔者认为,在英译字幕的时候,保留原语的语言结构并不是必需的,重要的是要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如果译入语中恰好有与原语文本意义相近甚至相同的表达,那么借译法就是最佳的选择,既易于让受众理解源语的意义,又使译文更加自然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哪吒》译制片较为成功地遵循了顺应论来实现字幕的翻译。本文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阐述顺应论指导下的国产电影字幕英译,就《哪吒》片中一些优秀的译文和有待商榷的译文做了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出,国产电影字幕英译可对以下三个方面多加注意:(1)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应传递文化负载词本身想表达的意义、用途、功能等。(2)汉语方言词英译,可采用口语对译法或利用英语中的截短词。(3)在翻译句子时,为便于译入语观众理解,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采用借译法来顺应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从而实现原语和译文的意义对等。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给国产电影字幕英译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以更好地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