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以彝族刺绣为例
2021-01-27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 625014)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刺绣工艺是民族文化中一项宝贵的财富,民族地区的绣娘们用自己的双手用一针一线,坚守着民族群众的独妙匠心。这依靠手口相传的技艺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等待着被挖掘,也等待着被创新之后,能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一、当代设计呼唤“民族文化”
当下的设计环境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已经无可避免地将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潮引进了人们的生活。粗放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传统乡土社会模式解构,人口的迁移、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促使乡村原始的经济体制、社会组织进一步失去效应,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摒弃的对象。[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处理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关系,产生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便成了当代中国设计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由于大多体现在服饰之上,是当地不可或缺的物料,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化之一,不同的民族受到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不同的传统服饰,因而其刺绣风格、技艺也各有千秋,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宝库。加之民族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程度较小,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纯真之态。因此,要使设计作品具有我国文化特色,融入民族刺绣文化不失为一种对策。
二、彝族刺绣中的“民族文化”
(一)色彩
彝族刺绣常用的配色有红、黄、黑(藏青、深蓝等低明度色彩在彝族地区都视作黑色),其中红色、黄色在中国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黑色,一般是彝族刺绣的主色,是土地的象征,他们崇敬给予他们生命和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在中国的原始社会中,黑色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礼记》记载夏人以黑为贵,丧事、战争、祭祀等严肃场合都要使用黑色,这是国家意识层面上礼仪的表现。道教思想中,黑色也被视为“众色之母”。作为“中国色”的红色在历史文脉中就更为人民熟知与喜爱,它自古就有辟邪纳福、平安吉祥之意,自近代革命战争以后,红色成为中国历史的产物,成为我国文化的标志性色彩,被人们热爱至今。一脉相承,在彝族地区,红色是火焰的象征,而火焰是彝族人敬仰的神明,因此在彝族人民的心中,红色也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存在。至于黄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占有极高的地位,从隋朝开始以黄色为尊,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更代表着天地中和之美。而在彝族地区,黄色象征着太阳,表现着彝族先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重。
(二)纹样
民族刺绣的传统纹样也取自于自然,通过对实物的抽象、夸张、变形,这些纹样化作一种图腾、一种指示与信号在当地形成一种独有的默契,即使这些不近比例的图案会显得笨拙粗糙,但都有直观生动的体验。彝族刺绣纹样也如此,当地刺绣以几何图纹,如八角形纹、条状纹构成的火镰、涡旋纹最为常见,其次还有动物类图纹,如羊角纹、鸡冠纹等。这些纹样取之于彝族先民的生活,经过彝族人民上千年的锤炼、传承,再用之于彝族人民的生活,构成了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衣裙、帽子、耳坠、配饰挂件,用灵动的形象和线条抽象出完整的彝族人民生活。
(三)技艺
民族地区刺绣文化常用到的刺绣针法有平绣、锁绣、抢针、打籽、乱针、等,而在彝族刺绣中这些针法也被广泛使用,在刺绣过程中,彝族的绣女们根据纹样特征、使用需求交替使用针法,产生精美细腻、松紧有序的绣品。例如挑花针法中单纱、双纱、三纱之间,是需要简洁明快的效果,还是满足厚重结实的功能需要,在选择上都有所差别,而这些娴熟的技法正是我国民族地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三、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方向
(一)服装设计
刺绣作为服装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装饰方法,是目前为止被大众认可程度最高的民族文化日常化的途径。而彝族刺绣从古到今被广泛应用于当地服饰中,可为发展具有彝族刺绣风格的现代服装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在已有的传统彝族服饰上结合现代审美学,开发出适合现代日常的服饰。
从图案装饰上,先从已有的传统彝族刺绣服饰中吸取图形、色彩、造型、针法等搭配经验,提取彝族刺绣的“精彩点”,在根据当代流行趋势、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将其进行处理,例如将火镰纹、鹰纹等经典图腾通过抽象、变形、重组等手法变换为具有符合当代审美观的国潮风格装饰画,在突出传统特色的同时展现当代时尚。
从服装款式上,也可结合彝族刺绣与服装制作的工艺方法,对彝族服饰的款式进行改良设计,例如保留鸡冠帽的装饰形式,但款式改为当下流行的渔夫帽、水桶帽等,完成具有彝族特色风格、符合当代大众服饰审美的服装设计。色彩上,也可适当改变彝族的传统色,选择当季的流行色进行搭配与创作。
从材料上,传统民族服饰的基材都是透气吸汗的棉布,而现代社会中对于服装除了有透气吸汗的基本要求以外,还越来越重视肌理质感的体现。因此,彝族刺绣结合服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开拓新材料组合方式,例如以绸缎、皮革等诸多新材料为基材,在绣制过程中加入亮片、彩珠等辅材,以丰富服装肌理效果,多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
从技法上,西方国家对于刺绣技法的运用可谓百花齐放,除了本土的丝带绣、珠绣、镂空绣等技法,还吸纳了中国刺绣的针法与元素,使刺绣成了时尚的“宠儿”,穿梭在大牌时装秀之间。由此,可以看到刺绣元素在服装设计行业光明的前景和在我国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取西方服饰经验,将彝族刺绣融入中国时装,要跳脱原有的固定模式,在已有的传统彝族刺绣基础之上重新设计,例如保留原有的彝族色彩、纹样,联系当代的所有刺绣针法进行针法的重新组合,使原有的刺绣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二)家具与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设计的目的在于营造方便舒适、具有审美趣味的室内环境。近日来,主题类装修成了各行业的发展潮流,利用民风民俗的元素进行室内装饰设计也是热点之一,合理利用彝族传统刺绣元素,设计独具彝族风情的展厅、餐厅等公共场所,不仅能让装饰效果别具一格,更能使顾客沉浸式领略凉山彝族刺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图案上,由于传统刺绣图案精美复杂,不符合现代人对室内审美的需求,因此首先要根据风格需求和对装饰的文化内涵期望在传统彝族刺绣纹样中选择合适的元素后进行提炼与概括,保留最具有彝族刺绣代表性、典型性的元素运用于室内装饰。
从色彩上,可以选择彝族刺绣的经典色进行墙体涂饰、地板铺装,营造室内空间的整体氛围。由于民族地区善于使用高纯度色彩,在汲取当地配色经验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从改变明度、色彩面积、增加无彩色等方面对室内色彩进行调和处理,使室内空间在具备彝族风情的氛围之上,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
从材料上,可以结合现代的新工艺、新材料考虑彝族刺绣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例如彝族刺绣常用的材料为棉布、棉线,也有丝质、羊毛质材料,但丝、棉不耐脏、不耐磨,不适合长时间使用,而羊毛的造价较高。因此采用结实耐磨、可防静电的亚麻布替代棉布进行彝族刺绣创作,不仅可以保留彝族刺绣的原始魅力,还能迎合大众的生活需求。
(三)旅游纪念品开发
旅游购物作为旅游六要素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其活跃程度对景点旅游收入的影响极大,因此增强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力度,增加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和数量并提高其质量,提高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份额,是旅游行业面临的迫切问题[2]。在民族地区进行景点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具有当地人文特色、地域特点的民族手工艺融入旅游纪念品开发当中,吸引消费者,带动旅游景点的经济发展。
从产品的功能需求上,要使旅游纪念品受到游客的欢迎,需要在前期进行充分的客户调研。自旅游产业受到重视以来,旅游纪念品开发环境愈发复杂,过度注重经济效益,批量的工业生产导致大量纪念品良莠不齐,反而使景点纪念品缺乏吸引力。因此运用彝族刺绣元素进行产品开发首先需要产品本身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让游客购买到有使用价值与意义的产品,感到“物有所值”。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愈发重视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在产品的精神价值上,将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彝族刺绣融入产品开发,能够提高产品的辨识度,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力以满足游客对纪念品意义的追求。具体可以反复斟酌彝族刺绣元素背后的寓意,例如火镰纹的原型——火焰象征着光明、吉祥,提取此元素用于香包、挂件的制作,赋予产品美好的寓意以吸引消费者。
至于生产方式,传统的刺绣依靠手工完成,工艺耗时长、工作量大,致使生产效率低下,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彝族地区的创意产品开发中,当代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与彝族刺绣的结合是可取的,这有助于提高传统刺绣的生产率。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彝族刺绣的“精彩点”,注意控制产品生产的质量,切忌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使原本美观精致的刺绣作品变得粗糙无趣。
四、结语
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储备,记录着民族地区的发展轨迹,积淀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审美意趣。彝族刺绣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当代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人类物质文化的变革在过去200年中比此前5000年中发生的变化都要巨大。”[3]而这样的变革还在持续进行,这往往会造成我国民族文化与时代脱节,难以满足当代的要求和标准。合理运用传统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当代设计中为其找到立足之点,不仅能够赋予作品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也可使古老的民族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