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26吴奇庆
摘 要: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还开始关注对学生的基础素养培育的教育,希望学生能够具备长远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应对独自学习知识的情境,并能够掌握与知识相关的核心素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时,自然需要充分关注当下的教育形式,明晰学生的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把核心素养培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目的展开教学,以推动学生形成综合性素养。为此,文章将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地理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所需学习的基础学科,该门学科对学生拓展视野、科学认识世界、掌握有效解决自然问题的能力、协调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等素养培育方面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师自然需要充分意识到所教学科的重要性,承担起属于教师的职责,着重关注教育,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核心素养是当下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素养,是当下盛行的教育形式,能够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时,自然需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目的,展开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为此,文章将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谈一谈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
二、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目的,展开了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还存在着多样化的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概括,具体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深,囫囵吞枣式了解核心素养,形式性展开教学。核心素养是新兴的产物,每个学科所展现的核心素养会有所不同,地理核心素养自然亦是如此,有其特有的内容和含义。一些教师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时候,往往尚未深刻了解地理核心素养便展开教学,从而容易出现所展现的教学脱离核心素养实质性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效果不佳的情况,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对知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了解不深,难以接受教师所实施的具体性的教育手段,难以形成核心素养。这些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学习知识,习惯于被动式接收灌输式的教育,难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引导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思考,从而难以形成核心素养,进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获得发展和提升。
三、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一)从思维方面转变,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1. 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增强教学素养
在平时,教师应当加深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多多关注与地理核心素养相关的书籍。当然,教师也可以多多与其他教师讨论和交流,多多在地理教育论坛上进行互动和探讨,以此明晰其他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科学认识地理核心素养,掌握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将其更好地践行起来,并基于具体性的践行结果,不断优化自身所实施的教育手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便能够增强自身的教学素养,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
2. 拓展教育内容,转化学生固有的学习思维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教育,带领学生探讨知识学习的意义,使得学生能够明晰关于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获取知识、探索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等,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的了解,使得学生能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固有的看法,进行灵活性的知识学习,能够主动学习且积极学习知识。当然,教师也应该向学生普及地理核心素養,使得学生加深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明晰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教学的目的,从而让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知识学习方向,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
(二)细分地理核心素养,逐个突破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具备不同的内涵。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基于地理学科基本的内容和学生基本特点,设计比较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展开对学生的教学,使得学生逐一掌握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
1. 引入具体化案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主要要求学生对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秉承着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协调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推动人类与地理之间和谐相处。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强调实际案例的引入,以此着力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着力推动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得教师更好地达到知识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自然灾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会着力关注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培育。在课堂上,除了向学生讲述课本上所涉及的比较基本的知识,笔者也会着力关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实际案例,并将其引入到课堂中来。如,笔者会引入与泥石流相关的自然灾害案例,将与之相关的材料展现出来,指导学生阅读和观察,并鼓励学生探索泥石流这一灾害所造成的自然原因。这样,在笔者的教育指引下,学生便会认真探索,并找寻到关于人为的过度开垦所造成的原因。依据学生所找寻到的这一比较具体化的原因,笔者便逐步展开对学生的教育,向学生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能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让学生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让自然生态发展得更好,防止人为的破坏所造成的自然灾害。这样,在笔者的教学指导下,学生逐渐地形成了人地协调观,从而使笔者更好地达到了素养培育的教育目的。
2. 关注教学引导,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应当尽量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尽量承担起属于教师的引导职责,以此推动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事物,明晰比较具体化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学生形成综合思维,让学生因此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
如,在讲述“河流”这部分知识时,笔者便会在讲述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得学生具备综合性素养,能够掌握气候对水文特征的综合性影响。在课堂上,笔者会向学生展示出一道题,使得学生观察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河流水流的年变化曲线,根据资料,探索四条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流汛期、流汛期长短、结冰期情况等。这样,学生便会进行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找寻到相关的答案,进行回答。此外,笔者也会鼓励学生对所探索的答案进行总结,并补充自己所探索到的其他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具备综合性思维,能够结合材料探索出不同的水文特征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使得学生能够对所探索的综合性结果进行概括和归纳。最后,笔者会依据学生所总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补全自身所遗漏的地方,使得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看待地理事物。如,在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于滑坡、泥石流相关的灾害时,笔者会使得学生从多角度观看灾害现象,让学生既能够明晰自然方面的原因,又能够明晰人为方面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有效提升并发展自身思维素养。在讲授“多变的天气”这部分知识时,除了让学生探索多变的天气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笔者也会从有利影响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以此助力学生辩证看待事物,推动学生的发展。
3. 强调合作探讨,提升学生区域认知力
所谓的区域认知力,就是使学生从区域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看待区域环境,让学生能够具备因地制宜的思想。在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多与同学进行合作和沟通,让学生就某一地理区域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学生从中形成较好的区域认知力,让学生因此获得较好的发展。
在讲授“‘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述知识,而是会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使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合作和探讨。课堂上,笔者首先会向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探索东北三省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依据知识学习目的,学生便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的探索,积极与组内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思维的激烈碰撞,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与他人进行总结和探讨,更好地探究相关的知识。当然,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的时候,笔者也会加入到学生的探讨中,对学生所探讨的内容提供自己的一点意见,使得学生能够不断优化自身对知识探讨的方向,全方面了解东北三省这一区域。最后,学生便会使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现出他们所探究的结果,并会依据每个小组所展现的比较具体化的探究結果,逐渐地展开对学生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查漏补缺。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形成了较好的区域认知力,笔者也因此更好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地理核心素养。
4. 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
所谓地理实践力,就是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在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需要着力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掌握地理实践力。
在讲授“水资源”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便会着力开展实践活动,以此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笔者会在征得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带领到学校外,让学生对本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仔细观察各地区的水质,借助采访、pH试纸检测、水静置等多样的形式,探索各地区的水质情况,并将自身所探索到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记录和总结。在学生进行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笔者会鼓励学生展现出他们所探索的实践结果,并就本地所存在的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结合自身所学习的知识,提出一些建议。整个实践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并且十分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因此,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会鼓励学生多多进行问题反馈,并会及时帮助学生。针对学生所探索的实践结果,笔者会多多进行鼓励和赞扬,以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成就感,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下次的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开展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从而使笔者更好地达到了知识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日益进步和发展的当下,人们对人才的发展需求越来越高了,希望人才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具备基础地理素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深入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特别了解当下核心素养下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问题,并优化教育手段,从引入实际案例、关注教学引导、强调合作探讨和开展实践活动这四个方面展开知识的教学,以此着力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实践力,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赖洪胜.浅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J].新课程(中),2018(12):237.
[2]黄春云.素养连接,课堂构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有效思维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8(12):202.
[3]徐雪芬.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12):12.
[4]郭玉芬.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地理课堂[J].读写算,2018(35):107.
[5]刘守宝.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路径[J].第二课堂(D),2021(4):27-28.
作者简介:
吴奇庆,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