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
2021-01-26贾正东
贾正东
摘要: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地域性文化,湖湘文化有着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百折不挠、兼容并蓄等精神特质。在湖湘文化滋养下,湖南在近代不同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以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这些人才群体对中国近代的社会道路、政治格局、军事变迁、思想文化等都产生过极大影响,使得湖湘文化在近代大放异彩。
关键词:湖湘文化;近代中国社会;湖湘人才群体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1-0140-05
一、湖湘文化的精神特征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地域性文化。“湖”指洞庭湖,“湘”指湘江。湖湘地区的文化肇始于屈原,后来的贾谊、杜甫、范仲淹等人都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发展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湖南相对比较沉寂,“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属于湖南籍的名人,寥若晨星。”[1]90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湖湘学派,极大地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明末清初,王夫之集千古之智,创立了一个“以唯物主义为基石,以辩证分析为思想方法,以民主启蒙为重要特征,以民族至上为核心内容的空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2]26,成为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经过历代湖湘优秀儿女的奋斗积淀,湖湘文化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历久而弥新,逐步形成了丰富思想内容和显著精神特征。
(一)心忧天下的情怀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国家最真挚的情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湖湘文化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屈原、贾谊被放逐贬谪,仍忧国忧民、矢志不渝;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历史回声;湖湘学派的胡安国、胡宏、张栻及其弟子在南宋时代力主抗金以收复失地;岳麓书院广大士子在南宋末年的抗金斗争中,与长沙城池共存亡,壮烈殉国;王夫之在清军入关以后,为了保全民族气节,誓死不降。忧乐天下的伟大情怀是湖湘文化的基本底色,不断激励着湖湘文化的后进者。
(二)经世致用的学风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很是明显,在岳麓书院正厅的一块匾上,刻着张栻大师为书院写的宗旨,他将读书的目的规定为“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既是湖南学人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更是对经世致用务实学风的准确表达。湖湘文化重视“力行”,强调知行统一。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匾额是对湖湘文化这一基本特征的最好注解,他不仅是对书院学术的告诫,也是对湖湘后人的时刻提醒。
(三)百折不挠的顽强品质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湖南人常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见称。“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3]1“吾湘之人,厌声华而耐艰苦,数千年古风未改。惟其厌声华,故朴;惟其耐艰苦,故强。”[3]42人们常用“霸蛮”来形容湖南人的特点,这也正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品质在湖南人群体性格中的体现。
(四)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
湖湘文化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湖湘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从屈原、贾谊到杜甫、柳宗元、范仲淹,再到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和胡宏父子等,这些历史名人并非都是湖南人,但他们却开启和推动了湖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可谓功莫大焉。其次,湖湘文化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采各家思想熔于一炉,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周敦颐为弘扬儒家“道统”,在立足儒学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改造佛道思想,会通诸家而开创了理学;张栻与朱熹在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他们互相交流学问,取长补短,促进了双方学术思想的发展,并使湖湘学派极盛一时。
二、湖湘文化与近代以来的湖湘人才群体
(一)近代湖南人才群体概览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4]湖南近代以来人才辈出、灿若星辰,先后产生过五个最具代表性的人才群体。第一个人才群体出现于清朝嘉道年间,主要代表人物有陶澍、贺长龄、魏源等,被称为“湖湘经世派”。他们提倡经世致用、力主革除弊政;魏源明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滥觞。第二个人才群体是咸同年间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湘军。他们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使湘军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后来,该人才群体又倡导和发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化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个人才群体活动于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代表人物有谭嗣同、唐才常等。他们主张变法革新,以图自强,不仅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篇章,更对中西法律文化交流做出了独特贡献。第四个湖湘人才群体是辛亥革命时期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锷等为代表的湖南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是当时历史阶段的革命中坚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人物,他们发起和参与的政治运动不仅左右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他们的思想智慧也丰富了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第五个人才群体是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等为代表的湖南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达到了近代以来湖南人才群体的巅峰。
(二)湖湘文化对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的孕育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内在原动力,是滋养人才的血脉源泉。湖湘大地在近代之所以人才迭出,和湖湘文化的熏染和浸润是密不可分的。
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湖湘人才群体。忧国忧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在湖湘文化中表现是非常强烈的,这在近代湖南人才群体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大都把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把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相联系,以身许国。左宗棠青年时即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自许,古稀之年仍白首戍边,收复河山,为国建功;谭嗣同为国家变法流血牺牲,精神气壮山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黄兴、宋教仁等为革命出生入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已渗透到湖南这片土地中,融入到湖湘士人的血液之中。
经世致用学风的熏染。经世致用就是倡导“力行”思想,强调知行结合。“言发于先,行成于后。知其中,乃以验其外;考其成,乃以印其先。”[5]160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之所以被称为“湖湘经世派”,就是因为他们反对空谈义理,崇尚“实学”;贺长龄、魏源编著的《皇朝经世文编》,将经世致用之学发扬光大,“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为榘矱,几于家有其书。”[6]223曾国藩、左宗棠在年轻时就留心研究吏治、政务、田赋、河工、漕运、兵制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后来书生从戎,把这些研究落到实处,兴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步。毛泽东、刘少奇等在进行中国革命道路探索时,反对本本主义,强调实事求是。这些都是经世致用学风在湖湘人才群体中的贯彻。
百折不挠品质的体现。陈独秀曾写道:“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确实可以拿历史来证明的。……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经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7]481毛泽东等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爬雪山、过草地,千难万险、玉汝于成。抗日战争期间,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等异常惨烈悲壮,尽显湖南儿女之刚烈。这些正是百折不饶精神在湖南人身上打下的文化烙印。
兼容并蓄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引领。鸦片战争后,当大多数国民还处于守旧思想时,魏源就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曾国藩、左宗棠倡导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以图自强;谭嗣同主张仿照西方革新变法;毛泽东、刘少奇等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始终以开放眼光和兼容并蓄的心态来对待新事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湖南人才群体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湖湘文化在近代大放异彩。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引领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湖湘士人开始了对中国近代社会道路的探索。“湖湘经世派”面对当时社会情况,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观念为当时有识之士所认可,也成为此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个指向。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人物为了国家自强进步,倡导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湖南士人如谭嗣同、黄兴等,在中国社会道路的探索上,始终处于领头羊地位。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更是为探求中国社会道路进行了不懈努力,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孜孜以求,最终领导广大中国人民一道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湖湘士人对中国近代社会道路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走向。
(二)对近代中国政治格局的改变
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就是要求把所学和国家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特别是和现实的政治相结合,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湖南士人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政治走向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湘军集团通过镇压太平天国崛起,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随着湘军势力的壮大,出现了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局面,使清朝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下移,对晚清的政局、制度以及社会变迁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先锋,他主张通过君主立宪制来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以求得进步,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据统计,同盟会的创会元老79人中,湖南籍的有20人,占到近1/4,其中黄兴、宋教仁等堪称主将,后世对黄兴的评价更是“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孙中山称赞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8]882可见湖南人才群体在当时的作用。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中国人民一道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对世界政治格局都有着深远影响。
(三)对近代中国军事力量及军事制度的影响
首先是军事力量方面,曾国藩、胡林翼创立的湘军,在当时成为能与清朝八旗兵相抗衡的一支武装力量,战斗力甚至超过八旗军队,成为左右当时中国时局的政治军事力量;之后湖湘子弟兵西出玉门关,收复新疆。梁启超曾说:“湘军之声誉,东至东海,南逾岭南,西辟回部,北震苗疆,至今尚炙手可热,三湘民族之大有影响于全国。”[9]162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授勋,所授予的10位元帅中,湖南籍的有3人,占总数的30%;10位大将中,湖南籍的有6人,占总数的60%;55位上将中,湖南籍的有19人,总数的34.5%,“无湘不成军”成为中国近代军队的真实写照。其次是对军事制度的影响。湘军从创立之日起,其建制和理念就有别于八旗兵,后来又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创立水师等,对近代中国军事制度变迁有较大影响。毛泽东领导和创建了工农红军,从军事制度到军事指导原则,毛泽东军事思想都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根本指导思想。
(四)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促进提升
首先是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湖湘人才群体处于时代的潮头,他们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使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充分发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是他们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民众思想上的进步,推动了社会风气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如经世致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发展。再者是毛泽东等作为湖湘人才的标志性人物更是把“实事求是”这一学风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10]114
参考文献:
[1] 林增平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 长沙:岳麓书社,1985.
[4] 谭其骧.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J].史学年报,1932(4):47-104.
[5] 船山全集(第11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8.
[6] 俞樾.皇朝经世文新增续编(序) [C]//黄丽镛.魏源年谱.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7] 陈独秀文章选编[M]. 北京:三联書店,1984.
[8] 孙中山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9] 梁任公文选(第11卷)[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秦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