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审美引导,突出关键能力
2021-01-25朱前珍
朱前珍
202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一如既往强调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思维和审美等方面,很好地标示了高考改革的新风向。其中,现代文阅读题既守正又创新,紧扣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巧妙设题,立足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考生在读题解题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试题通过精神引导、文化浸润、立体渗透,以达到助力学生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德育美育,正面导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启迪考生树立“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国卷的选文《石门阵》《秦琼卖马》等各有特色;而浙江卷的选文《麦子》,其精神导向超越个体品质和历史局限,更贴近现实生活、突出家国情怀,更能增强莘莘学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浙江卷选文对学生有两大引导作用:一是审美引导,二是精神引导。
关于“审美”,《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现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性、复杂性和开放性,使得当代青年的审美出现多元格局。在审美视野被拓宽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带有功利化、娱乐化、浅薄化倾向甚至是低级趣味的审美观。对于学生而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尤为重要。今年浙江卷的选文,着力引导考生的审美走向崇高。关于“什么是美”,这篇选文给了明确的回答,考生在阅读、答题时也会深受其感染。文中三次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老婆婆的美,分别用了“美丽”“好看”“亮丽”等三个词。美丽在于“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老婆婆的手也成了夏天里最美丽的手。“好看”在于“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大,比麦粒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作家满怀深情地描述那布满老茧的黄巴巴的手,描述那又圆又壮实的茧豆。相较于白皙细腻的纤纤玉手,老茧的“好看”是因劳作的崇高感而带来的美感。“亮丽”在于“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亮丽,是因为女人身上的生命活力能点燃荒漠。什么是美?文中政委夸她“心灵绝对美”;老爷爷当年选择媳妇的标准就是壮实、肯吃苦、甘于奉献,所以她在他眼中有独特的美感。文中有很多两人情意绵绵的话语,如:“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两人情意相投是因為他们在为共同的事业而献身,守卫边疆、拓荒边疆是他们共同的使命。有着崇高使命感、充满家国情怀的人是最美的。
当然,同样重要的是精神引导。《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立德树人”,要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引导,在这篇选文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文章开篇就通过具体描述展现了老夫妇俩坚守边疆的不可撼动的决心。“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他们都说要住下去。”房子又矮又小,连树都长不高。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凸显了老夫妇俩为国守土的顽强精神。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对抗时,他们表现出的不是悲苦,而是豪迈和快乐。他们住矮房,睡地窝子,却甘之如饴,“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他们唯一的孩子夭折了,却没有悲切沉沦,反而以播种麦子、建设祖国为寄托:“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这种家国情怀高于个人利益、甚于个体悲喜的境界令人动容。这样的阅读体验会促使学生思考人生、观照自我,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自我生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脉相承,守正创新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全国卷采用的是“2+2”或“1+2”形式,即2道(或1道)选择题加上2道主观题;而浙江卷近年均沿用设4道主观题(满分为20分)的体式。我个人认为,现代文阅读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能力,浙江卷坚持用主观题型进行考查,把对理解和表达两种能力的考查综合起来进行,是更为适宜的。因为,解答主观题更能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考查中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从题目涉及的考查内容看,既考语言特色、艺术手法,也考主旨内涵,点多面广,且所有考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点,有效考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的迁移,使得考查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以近三年的浙江卷现代文大阅读题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考查范围大体稳定:2019年选文为《呼兰河传》,考查了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叙述特征、标题含义;2020年选文为《雪》,考查了语言特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典型情节(“钢琴修复”)的寓意;2021年选文为《麦子》,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关键事物(“麦子”)的作用。对三年12道题目做粗略分类统计,可发现语言特点考查了3次,人物形象考查了2次,手法作用与效果考查了3次(叙述特征也可归入手法),作品内涵也考查了3次(无论是标题的作用,还是关键事物的作用,均属此类)。由此可见,浙江卷题型相当稳定,一脉相承,主要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艺术手法、主旨内涵四个方面进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考查。
当然,一脉相承不等于一成不变,更不等于因循守旧。浙江卷试题的命制注重体现新课标理念,更多地指向“核心素养”,守正创新,稳中有变。2021年,最具创意的是第12题——“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多年来,浙江卷一直坚守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功能,2021年的浙江卷现代文大阅读题给人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更多的“意料之中,情理之中”。考生在备考时,要“精研考题,把握规律,夯实基础,关注改革”,一是要构建解答理解、应用型考题的必备知识网络,如知晓常用的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等;二是强化关键能力训练,注重提升思维品质,在读写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独立解读文本的思辨能力;三是要强化综合阅读、整体阅读的能力,把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品析结合起来,既能“超越”,又能“深入”,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更精准理解。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