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与“物象”辨疑
2021-01-25韩延明
韩延明
人所共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人们也知道,无论“言情”还是“咏志”,都必须借助与“情”“志”相关的载体,有所寄托。这个载体就是“物”——包括“景物”和“事物”。但在鉴赏诗歌时,不少人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诗歌创作离不开“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它们简称为“景象”与“物象”。同样,诗歌鉴赏也需要借助对“景象”与“物象”的分析,弄清它们的内涵或寓意,进而由此及彼、由物到人,揣摩作者的“情”与“志”。
一、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人为抒发思想情感而精心裁剪、组合、描繪的自然景物或景观,亦可称之为自然风景,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景物在诗歌中称为“意象”。诗歌中常见的景物形象主要有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风花雪月、日星云雨、江河湖海、大漠孤烟等。它们虽然是大自然的客观景物,是“无情”的,但是如果出现在诗歌中,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寄寓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众多的“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场景或一幅画面,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如《天净沙·秋思》,诗人借助一连串意义相关的“物象”,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漂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景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地理气象类等几种。无论哪一类,这些“景象”都富有人们公认的某种特殊含义,常常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植物类的如:“柳”寓意送别、留恋;“枫叶”象征愁思、思念;“落花”喻指失意、伤感;“竹”象征气节、虚心、正直、高雅、积极向上;“兰”表现高洁、美好;“松柏”意含伟岸、坚强;“梅”象征不屈不挠、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等等。动物类的如:“子规(杜鹃)”意含悲惨、哀怨、乡愁乡思;“猿猴”代表哀伤、凄厉;“鸿雁”象征孤独、漂泊、思归、哀情;“乌鸦”象征衰败、荒凉、俗客庸夫;“鸳鸯”意喻夫妻恩爱、志同道合;“蝉”象征高洁、凄凉、悲切;等等。器物类的如:“船”意含漂泊、愁绪、自由;“笛声”代表思乡、思归;“琴瑟”比喻夫妻和谐、兄弟情谊;等等。地理气象类的如:“孤云”象征孤独、漂泊、悠闲;“春风”喻指美好、舒畅;“夕阳”“露”意含失落消沉、人生短促、生命易逝;“月亮”代表思乡思亲、圆满、边愁;“流水”象征友情、无情、无奈、时光流逝;“冰雪”喻指晶莹、高洁、忠贞;“烟雾”喻指朦胧、惨淡、迷惘、幻灭;等等。
一首诗词中,往往会出现若干个“景象”,这些具有特殊意义又相互关联的“景象”巧妙组合在一起,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为抒发情感蓄势烘托,从而使抒情顺理成章,同时感染读者,激起情感共鸣。因此,鉴赏诗歌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从“景物形象”入手,深入体会众多“景象”所营造的意境,进而准确把握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画从何来?当然是以景绘画。譬如王维的这首《山居即事》,首联借助“柴扉”“落晖”等山居所见的幽寂澄淡之景,渲染出山中静谧的氛围,以此表达诗人独自隐居山中的悠然闲适的心态。颔联写“鹤巢”之多、“荜门”之稀,描绘了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的环境,进一步凸显“山居”之幽静。颈联再用“绿竹”“新粉”“红莲”“故衣”等“景象”,在鲜艳的色彩对比中,在充满迷幻的光影流转里,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无比喜爱,流露出难以抑制的自足与惬意。最后四句描写出了夕阳缓缓西下,炊烟袅袅升起,嫩竹荷花相映成趣,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静谧温馨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作者悠然闲适之情、欣然归隐之意。
这首诗短短四十个字,描写了“柴扉”“落晖”“鹤巢”“荜门”“绿竹”“红莲”“新粉”“故衣”“炊烟”等众多的“景象”,可谓句句写景,景景含情,情情动人。整首诗处处用“景象”营造氛围,用氛围烘托情感,是“以诗绘画、以画蕴情、情景交融”的经典之作。
再如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诗人借助昏暗的山色、哀愁的猿猴、湍急的夜流、刺耳的风鸣、翻动的树叶、清冷的月光、如叶的孤舟等低沉、凄清的“景象”,生动地描画出一幅“月夜孤舟图”,烘托出一种清寥黯淡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浓浓的异乡羁旅之苦、孤苦伶仃之悲、思友怀人之愁。
二、事物形象
简单地讲,“事物形象”专指咏物诗中所吟咏的“物象”。“物象”不同于“景象”,诗人常常选择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借助这一事物的特殊意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志”。所以,事物形象是诗人的代言者,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与诗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物象”是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咏物”即“咏人”。
在古代,由于现实环境的局限或艺术表达的需要,在很多时候,诗人一般不直接抒情言志,而是常常借助某种物象,含而不露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形成曲折婉转、含蓄蕴藉的别样情致。诗人每每以物写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即所谓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咏物诗中的“物象”,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容器,里面盛装着诗人不同的主观情感或理想追求;这些“物象”又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诗人的心灵世界。然而。大千世界,万象纷繁,难以胜数,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入诗。研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发现,只有那些蕴含着特殊意义的事物才能成为吟咏的对象,成为文人墨客青睐的“物象”。这些“物象”及其富含的象征意蕴主要有以下几类:
1.植物类:松——傲骨峥嵘,庄重肃穆,四季常青,历经严冬而不衰,象征坚贞高洁;竹——挺拔秀丽,岁寒不凋,宁断不弯,“竹可焚而不毁其节”,象征虚心向上、坚贞气节;梧桐——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伤感,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白杨——高大挺直,枝叶团结,力争上游,象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谷穗——果实饱满,低头下垂,象征谦虚成熟、富裕昌盛;浮萍——漂浮水面,随波而动,象征漂泊无依……
2.花鸟类:菊花——深秋开放,不畏风霜,千姿百态,象征坚贞高洁;梅花——凌寒开放,迎风斗雪,无惧无畏,象征傲岸不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色彩艷丽,婀娜多姿,高洁清雅,象征坚贞纯洁、圣洁清廉;兰花——身处谷涧,幽美清香,象征高洁典雅、气质脱俗;牡丹——色泽鲜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桂花——花如珍珠鲜亮,馨香怡人,象征吉祥美好;雄鹰——振翅冲天,翱翔苍穹,象征勇气力量、宏图大志、博大胸襟;鸿雁——春秋迁徙,漂泊无定,哀鸣声声,象征羁旅伤感、游子乡情;杜鹃——长夜哀鸣,声声啼血,象征悲苦哀怨;蜜蜂——博采百花,辛勤酿蜜,风雨无阻,象征勤劳奉献……
3.动物类:马——雄壮无比,追月逐日,不舍昼夜,象征豪放勇武、自强不息、独立不羁;牛——忍辱负重,不图回报,象征勤劳忠厚、朴实善良;犬——精通人性,忠于职守,象征忠诚善良、忠贞不渝;骆驼——不畏艰险,负重致远,象征执着前行、坚持不懈;老虎——森林之王,威震八方,象征勇敢无畏、威严权势……
4.自然类:冰雪——晶莹剔透,洁白无瑕,象征纯洁高尚;石灰——一身洁白,纯净无瑕,象征廉洁自守、洁身自好;大海——广纳百川,浩渺无边,象征博大胸襟、包容接纳;雷电——电闪雷鸣,暴雨将至,象征重大洗礼、重大变革……
因为“物象”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诗人所写的咏物诗,多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托物言志也。针对这种特殊的抒情手段,要求读者必须用特殊的方法对诗歌进行品鉴赏析。要特别关注事物形象的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准确领悟“物象”的内在神韵,使之成为解读诗人灵魂的金钥匙。
首先,要抓住“物象”与众不同的外在特征,即自然特征,包括外表状态、处境际遇等。其次,要领悟“物象”的内在品质,包括精神品格、思想性格、志趣追求等。再次,要纵深挖掘“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进而联想到作者的人生际遇、抱负追求和品质操守等,揣摩诗歌中蕴含的“人”的思想情感。例如: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从外在特征看,诗人笔下的“梅”生长在僻静荒远之处,“寂寞开无主”,孤独寂寥愁苦,还时常遭受风雨的摧残。从内在品质看,“梅”“无意苦争春”,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至死不渝。然后从社会属性赏析“梅品”与“人品”的相似点。不难看出,诗人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备受排挤和打击,但仍然坚持操守、终生不渝的人格追求。
三、“景象”与“物象”辨异
无论是“景物形象”还是“事物形象”,它们都是为一“情”字而来,即为抒情言志铺垫或蓄势,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景象”是指诗歌中用以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的景物,一首诗词中有多个“景象”,它们共同组成某种画面,营造意境或氛围,可以称之为“群像”。而“物象”是指具有象征意义或特定意义的形象,一首诗词中一般只有一个“物象”,诗人借用这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形象,含蓄地表明自己的心志,寄托自己的情感,可以称之为“个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首诗,进一步明辨“景象”与“物象”的区别。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诗人都写到了“竹”。苏舜钦在《初晴游沧浪亭》中不仅写了“竹”,还写了“夜雨”“春水”“娇云”“虚帘”“薄日”“花竹”“乳鸠”等众多景物,极力描写“初晴”时的幽静,表现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悠然自得的神态、幽独闲放的情趣。这首诗中的“竹”与其他景物共同组成一幅画面,渲染一种静谧的氛围,属于“景物形象”,即“景象”。而郑燮的《竹石》则通过竹生长环境的渲染,极力描写竹不畏艰辛、坚劲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执着的铮铮铁骨。这首诗只写了“竹”这一“个像”,借“竹”喻人,托物言志,这里的“竹”显然属于“事物形象”,即“物象”。两首诗都写到了“竹”,但此“竹”非彼“竹”,它们的形象不同,内涵不同,寓意不同,作用不同,借以抒发的感情也不同。
在诗歌鉴赏中,“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是司空见惯而又特别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准确辨析“景象”与“物象”,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的重要前提,更是诗歌鉴赏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只要不断地细心揣摩,认真加以甄别,就一定能厘清二者的不同之处,在赏析诗歌中不偏不倚,切中肯綮,精准领会“诗情”“画意”。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