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鹤”意象解读
2021-01-25杨顺仪
杨顺仪
2021年语文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选考了唐人杨巨源的律诗《寄江州白司马》: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杨巨源,贞元五年(789)进士。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元和十年(815),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了主张平叛吴元济的宰相武元衡,时为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激于义愤,首先上书急请捕贼。这一下让恼他不休的权豪找到了攻击的把柄,因为身怀兼济天下伟大理想的青年白居易写了大量反映现实、直击黑暗的新乐府诗歌,触怒了权贵,使他们变色、扼腕、切齿。于是,他们抓住此事大做文章,以越职奏事,参了白居易一本。朝廷追究下来,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驱除出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白居易,郁郁寡欢,不时到庐山东林禅院与惠远和尚来往,学佛遁世。友人杨巨源听到白居易落难江州,沉迷佛法,就写了这首诗问候他,慰问他:来到江州,还适应不?惠远东林禅院那儿,住得还好不?劝白居易走出被贬阴影,不要沉迷佛法、忘怀现实,而要振作起来,不忘青云志,美好前程还在等着他。
颈联“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把被驱离京城、贬落江州的白居易比作望阙天遥的一只“病鹤”,第15小题设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选择项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又提到“病鹤”。那么,“病鹤”在唐人心目中究竟寄托着怎样的人文情怀?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写过一首关于“病鹤”的古体诗《病鹤篇》:
独鹤声哀羽摧折,沙头一点留残雪。三山侣伴能远翔,五里裴回忍为别。惊群各畏野人机,谁肯相将霞水飞。不及川凫长比翼,随波双泛复双归。碧海沧江深且广,目尽天倪安得住。云山隔路不隔心,宛颈和鸣长在想。何时白雾卷青天,接影追飞太液前。
诗篇详尽叙述了“病鹤”的得病之因、患病之状、遭病之孤、处病之思,概括一下就是:羽折影只落沙头,侣伴忍别难扶将,不及川凫长比翼,虽病志犹飞太液。因羽折而跌落沙滩,侣伴不顾,抱穷守孤,虽落沙滩,不忘初心,客观表现了“病鹤”落魄不落志的阳光积极的一面。
雍陶也根据自己对“病鹤”的理解,写了一首七绝《病鹤》:
忆得当时病未遭,身为仙驭雪为毛。今来沙上飞无力,羞见樯乌立处高。
诗人化身为鹤,为鹤言情,从“病鹤”未落病时落笔,写其健康之时,曾为仙人驾车,与仙为伍,一身羽毛,如雪洁白,如雪轻盈;而今遭病落沙,欲飞不能,连见了河船桅杆顶端的凡鸦也感到羞赧不已。今昔对比,以昔衬今,反衬今日的落魄失落,再以鹤鸦对比,以鸦衬鹤,反衬“病鹤”的不堪和无奈。与钱起笔下的落魄不落志的“病鹤”比,多了一丝身处逆境的羞赧失落感。昔日身为仙驭逞意气,今日凡鸦立高胜仙鹤,不是病鹤无才无能,而是自己羽折难飞。
项斯也写过一首七律《病鹤》:
青云有意力犹微,岂料低回得所依。幸念翅因风雨困,岂教身陷稻粱肥。曾游碧落宁无侣,见有清池不忍飞。纵使他年引仙驾,主人恩在亦应归。
这么多诗人涉足“病鹤”意象,为其写诗,表达情怀,使“病鹤”一时成为唐人共同歌吟的对象,这源于源远流长的道家传统。道教把“鹤”认作仙的化身,称道士为“羽士”“仙风鹤骨”,称道士行走为“云行鹤游”,诗仙李白热衷求仙访道,也喜欢拿“仙鹤”抒怀,写下了“缅彼鹤上仙”“娇女爱飞鹤”“舞鹤来伊川”等诗句。仙鹤与仙人相伴,且是仙人的坐骑,《相鹤经》云:“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故“仙鹤”成了道教的重要符号。鹤者,仙也,寓意世外、清高,寓意以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让鹤具有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让人仰慕不已,希望自己也能得道成仙,与鹤共舞。仙鹤着一“病”字,跌落凡间,一下激起了文人骚客的悲吟唱和,勾起了文人墨客对“病鹤”的情感寄托。
杨巨源以“病鹤”称谓落难江州的白居易;当年白居易远谪江州,远离亲友,也写过《病中对病鹤》一诗:
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但作悲吟和嘹唳,难将俗貌对昂藏。唯应一事宜为伴,我发君毛俱似霜。
先写自己谪居卧病,是一个“病夫”,然后独辟蹊径,采取病夫与病鹤对话的形式,叙写眼中之鶴,表达对病鹤的同情。“病鹤”因病一时不能振翅凌霄汉,只得或悲吟低唱,或嘹唳长号。我一头白发、君一身羽毛,都如霜一般洁白,如此“俗貌”,已不复昔日昂藏挺拔之姿。读之悟之,诗中虽有命途多舛的伤感,也有身处逆境的安慰与告诫,更有守节不移、看淡一切的青云志。诗作借与病鹤对话,委婉含蓄地传达了诗人谪居卧病的心态与心境。
是鹤,就应有凌云志,与仙为伍。落难沙洲,成为病鹤,以病厌世,不是鹤的选择,振作起来,必有自己的艳阳天。正是基于对白居易处境与喜好的了解,诗人杨巨源以“病鹤”意象称道被贬的友人,激起共鸣,疗其心伤,更以健鹤相励,促其振作精神,再展青云志,而不是一味消沉失意,沦落于世,近佛遁世。借鹤喻人,虽病向天,以鹤传情,人定胜天,言在此意在彼,意味深长,哲理隽永。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