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1-01-25俞云枝徐勇智谭旭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

俞云枝 徐勇智 谭旭竑

摘 要:婺源傩舞是我国民间舞蹈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舞蹈,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2006年婺源傩舞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婺源傩舞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虽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但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仍存在文化生态环境改变、传承力量薄弱、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促进婺源傩舞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应从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完善规章制度与激励政策等方面入手,寻求突破。

关键词:民间舞蹈;婺源傩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0 引言

婺源,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山川灵秀,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深藏着一块文化璞玉—婺源傩舞。在历史长河的雕琢中,婺源傩舞在节目和艺术表演上仍保留原有的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并逐渐显现出璀璨的光彩。婺源傩舞,又称“舞鬼戏”,民间传说新春跳傩,村里家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地人认为跳傩既能消灾祈福,又能表达他们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婺源傩舞延续流传至今,斗转星移中婺源傩舞在遵循定规外发展变化,形成了婺源傩舞的独特魅力,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随着2006年婺源傩舞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2009年婺源傩舞与其他傩戏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傩舞文化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相比于江西其他地方傩舞文化产业的发展,婺源傩舞艺术发展的步伐仍较为缓慢,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婺源傩舞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开拓创新,加大婺源傩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促進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进而增强人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刻不容缓。

1 婺源傩舞述略

1.1 婺源傩舞的起源

傩舞起源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是上古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及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的文化积层,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①关于婺源傩舞的起源,学界有多种说法,如明清传入说、本土起源说等。②但这些观点大都因傩舞在古代不受重视、文本资料较少而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作为依据,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有婺源民俗学者考证,传统的婺源傩舞起源于山越人的舞回。地方文化尤其是民间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因此该观点认为婺源傩舞起源于本地应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婺源傩舞的发展也离不开域外文化的影响。笔者此次重点调查的长径村傩舞,相传就是由当地进士在外做官带回的③。我们在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源傩舞)代表性传承人程金生交谈中了解到:明朝嘉靖年间程姓中出了一个进士,名程文著,在外做官,是他从陕西带回了“鬼舞”。傩舞很快在婺源流传开来,便有了“驱傩神班”。历史上曾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说。

1.2 婺源傩舞的发展

婺源傩舞早在明代初期就有外出表演的记录,表演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兵器,自身扮演着凶神恶煞、驱鬼降魔的傩神形象。在古代重要的驱鬼祭祀场合才会跳傩舞,随着节奏,跳着神秘的舞步来驱赶妖魔,以求风调雨顺。①新中国成立后,婺源傩舞的发展虽也曾遭遇一定的挫折,但总体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国内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953年4月,婺源县曾组织演出队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会演并拍成新闻电影,形成我国研究傩舞的第一个热潮。1956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研究小组盛婕女士一行三人来婺源实地考察,婺源傩舞被誉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之后,由于“文革”的影响,婺源傩舞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打击。改革开放以后,婺源傩舞重获新生,走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1986年1月,秋口长径村恢复成立由19人组成的傩舞剧团,制作面具并整理出22个表演节目。1991年,婺源傩舞剧团的新编共八个节目参加上饶地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文艺调演荣获特别奖。进入21世纪,婺源傩舞发展迅速,在国内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2005年婺源傩舞节目《追王》《孟姜女送寒衣》《丞相操兵》参加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中外傩艺术展演,分别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2006年婺源傩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婺源傩舞与贵州等7个省市的傩戏一起,以“中国傩”的名义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②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婺源县徽剧传习所获得“婺源傩舞”保护单位资格③。婺源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方兴未艾,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婺源傩舞传承与保护遇到的问题

2.1 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

我国的民间舞蹈基本上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邵晨霞在《“非遗”的生存空间与主体保护》一文中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之一的民间舞蹈毕竟属于“行为文化层”,是人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习俗方式的融合。它的形态和模式的生成必然依赖于一定的时间和物质空间,一种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的产生,必然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为只有在特定时期内,才会有产生这种舞蹈的需求和保障,才有了某一民间舞蹈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才能使舞蹈形态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民间舞蹈乃至非遗文化的消亡,是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在文化保护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输液式”保护,还需要对其生存形式加以优化,才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保护。④

婺源傩舞作为农耕社会的产物,具有活态性的特点,随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演变。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着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婺源傩舞的功能、内容和形式等虽然也一直在变,但变化比较缓慢,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婺源傩舞艺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呈日渐衰微之势,生存危机日益凸显,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

2.2 传承力量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富有知识和技艺的人才,这是保护和传承工作得以维持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说到底是传承人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说到底是传承人的消亡”,有没有传承人,事实上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传统文化事项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志,但后继无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普遍问题⑤。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婺源傩舞艺术在传承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起来力不从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婺源傩舞)代表性传承人的程金生已经80多岁高龄了,他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傩舞表演中的全部技能,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先后带了一批傩舞爱好者,部分成了长径村傩舞团的骨干,但像他那样熟悉傩舞剧团所有傩舞剧目的徒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文化丧失兴趣,村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谋生,很少有愿意传承衣钵的年轻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阻止传承的中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如何培育新一代婺源傩舞非遗传承人已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3 宣传力度不够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群体性的实践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代表。婺源傩舞作为一种流动性的文化遗产形态,不可能脱离生产者而独立存在,它是发展着的传统行為,不可能以固态的方式保存。①在当地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没有听过婺源傩舞,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婺源人也没有现场观看过傩舞表演。如今,婺源傩舞表演次数少,普通百姓难有机会接触,于是就慢慢淡出了民众的视野,这就导致婺源傩舞缺失了被现代社会人群再认识的机会,阻碍了婺源傩舞再生产、再塑造的步伐。同时,由于缺乏宣传,民众难以得知婺源傩舞当前保护和传承的现状,意识不到保护和传承婺源傩舞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3 婺源傩舞的发展策略

3.1 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积极开展非遗研修和普及工作,扩大传承人群的基数,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审美创新能力,解决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瓶颈问题。着眼于婺源傩舞的未来,制定科学的传承人培养计划和制度,把非遗传承人视为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管理,使婺源傩舞传承人群的研习成为一项常态化保护工作。婺源县应设立专项资金,给予婺源傩舞传承人必要的生活补贴,特别是对那些对婺源傩舞有重大贡献的传承人,政府应给予特殊津贴和补助,用于开展展演、资料整理、交流技艺、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与此同时,政府不仅要完善传承人的认定、保护制度,还应加强对传承人的监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保护、监管应该制度化,对于传承人要定期考核、检查,定期认定、变更、撤销,有退出机制。②因此,针对不履行法定义务、违反法律法规的婺源傩舞传承人应撤销其传承人资格,并限制其再次认定为传承人。

3.2 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

婺源是中国最美乡村,近年来,其旅游业的发展不容小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游客在欣赏自然风貌的同时,也强烈感受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获得身心双重愉悦。相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婺源傩舞的文化与相关领域及地方的经济关联。比如,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到婺源傩舞中,切身体会它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打造新的旅游品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江岭的油菜花和篁岭晒秋等。

民间舞蹈艺术从群众中来,也应回归到群众中去。博物馆、展览馆的设立固然重要,但只依靠一些隔绝式的保护方式进行传播,无形中增加了婺源傩舞与民众的疏离感。婺源傩舞回归群众的过程是漫长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将婺源傩舞与婺源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傩文化的相关旅游项目,如一系列衍生的文化纪念品,由于群众的积极参与,自然拥有广阔的销售市场。这些不仅满足了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将婺源傩舞的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3.3 完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政府、传承人、基层组织、学校等各司其职和有力配合,地方领导人和领导班子应起带头作用。例如,将婺源傩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政务工作政绩考核中,并制定明确的奖惩条例,可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地方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效率。自上而下地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是传统的做法,但这会造成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单纯依靠资金难以激活整个保护体系。我们认为最适宜的做法是完善激励政策,改变人们对婺源舞蹈艺术价值低估的错误认识,促进多方因素的融合,共同探索婺源傩舞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活整个保护传承的链条。

4 结语

婺源—“紫阳朱子之邦”,自古就因“文公家礼”而蜚声远近,是徽州文化的象征。在当代徽州文化研究日渐兴盛的背景下,作为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婺源傩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逐渐走进学者的视野,受到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婺源傩舞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更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应更加重视婺源傩舞这朵民间舞蹈艺术之花的传承与发展,赓续婺源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诗篇。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