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少其藏明清流派印赏析
2021-01-25方磊
方磊
摘 要:赖少其收藏的明清篆刻名家的作品不仅是精美的艺术,也是研究明清篆刻流派发展脉络的重要实证。这些篆刻流派衍变于明中期至清末,这一时期是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绵延五百年。从这些印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清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是探求明清篆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赖少其;收藏;明清;流派印;赏析
赖少其(1915—2000),革命家、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作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赖少其历任南京、上海和安徽文艺界负责人,并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其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约万件,是“新徽派版画”和“新黄山画派”的代表和执旗人,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地位。
赖少其在创作之余还精于鉴藏。其收藏涉猎广泛,书画类有文徵明、唐伯虎、新安诸家、扬州八怪等明清大家精品,还有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吴湖帆、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谢稚柳、王个簃、唐云、饶宗颐等诸多当代名家杰作。相较于书画收藏,印章只是赖少其藏品中的一小部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其161枚藏印中,不乏明清篆刻流派大家之作,涵盖了明清主要的篆刻名家,如三桥派的文彭、雪渔派的何震、浙派的陈鸿寿、黟山派的黄牧甫等。
1 文彭“鸟衔”印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工书画、诗文,著有《博士诗集》。其尤精篆刻,在当时使印坛面目为之一新,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其篆刻流派被称为“三桥派”。赖少其收藏的这枚印为青田石材质,质地坚实细密,温润凝腻,玉石光泽(图1)。朱文方印,纵22毫米,横22毫米,高24毫米。全印气息典雅秀丽,风格妍媚清新。朱文章法疏朗,在元朱文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线条整约而不失笔意,在字间转折处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圆中寓方的风格,显得质朴浑厚。其用刀内敛,却更增强了其端庄整饬的艺术效果。文彭在印章边款用隶书书写“仿古人刀法,三桥”,再依字迹用双刀刻成。印文“鸟衔”应出自李白诗《树中草》“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2 何震“一片野云心”印
何震(1522—1604),明休宁人,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其工金石篆刻,风格端重,名盛一时,后人称其为“徽派”“雪渔派”,亦与文彭并称“文何”,有《续学古编》传世。这枚印章为青田石材质,石质紧密,色泽黝黑,古朴厚重(图2)。白文方印,纵38毫米,横38毫米,高36毫米,印文“一片野云心”。印文刀法猛利,用刀迅疾,毫不掩饰,刻得轻松自然,而不失端庄。章法上更见巧思,“一”“片”二字紧挨,形同一字,“野”字又并未作避让之态,三字连缀,自然生动。“云”字拉长,“心”字则有意避让。字法上,笔画搭配适宜、得体,结体匀美,“心”字取西周《散氏盘》金文,其余四字皆“以隶入印”,金文隶书相结合,简括疏朗,别具一格。印顶款为“东波句一片野云心”,边款为“雪渔老人作”。印章风格总体上是受汉代凿印的影响,呈现出何震所治印中一贯的耿介之气,也是其突出特色。此外,印面四周皆为圆角,应是有意残破,却不露斧痕。
值得一提的是,这枚印章的另三个侧面均有当代篆刻名家的鉴赏刻记。第一个侧面刻记“壬寅二月十又三日观于赖氏尺绢巢,潞渊记。同年立夏,负翁曾观”,第二个侧面刻记“气韵浑穆、刀法流畅的是雪翁精心杰构。壬寅四月,个簃”,第三个侧面刻记“此印见于李方膺所画梅花通景屏中。癸卯重九日醉石审定记。介堪同观”。由此可知,在1962—1963年,叶潞渊、来楚生、王个簃、唐醉石、方介堪分别对此枚藏品进行了鉴定与鉴赏。王个簃确定为雪渔老人所作无疑,唐醉石则考证这枚藏印的流传有序。这枚印章被赖少其大量钤于其早期的书法作品上。
3 唐材“会友但文学,启谈皆典坟”印
叶为铭在《广印人传》中如是记载唐材:“字志吞,号半壑,嘉定人。家徒四壁,年十三自知向学,执经忘倦。长习铁书,博考篆籀及秦、汉、唐、宋以来诸印谱,析其源流。所制印章为王虚舟(澍)所赏。有游艺赘笔,摹印说。”唐材传世印稀少,这枚印章因此显得珍贵异常。印章为寿山石材质,石质蜡黄,质细如玉(图3)。白文方印,纵32毫米,横34毫米,高23毫米。观印文线条,可知唐材应是反手握刀,切刀并非一切到底,而是运刀迟涩,时断时续,触刀处石料粒子受力不均而产生不同的崩裂痕迹,这种痕迹接近时光打磨的痕变,不光洁,不整饬,因此线条显得浑朴古拙。
印文“会友但文学,启谈皆典坟”出自宋代诗人陈翥的《桐竹君咏》。印顶刻记“空齐积雨翠,釜生鱼青苔。及榻不胜落,莫之愁篆此。自遣知我者,具惟秀峰乎?因以奉寄,半壑弟唐材拜手”。从边款内容可知,这枚印章是唐材为飞鸿堂主人汪启淑(字慎仪,号秀峰)所作。同时,唐材也感叹惟汪启淑是知己。
这枚印章的另三个侧面均有当代篆刻名家的鉴赏刻记,一面为“半壑印妙在工中见率,实里藏虚。个簃”,另两面是“半壑幼即好学,长习铁书,为王虚舟所赏。治印传世不多,余前未之见。此印为飞鸿堂主人所作,尚有明人风格,可珍也。壬寅春仲月潞渊观于尺绢巢。同年四月负翁曾观”。可以看出,1962年,赖少其拿出珍藏请王个簃和叶潞渊鉴赏,二者皆认为此印为唐材所作,且有来楚生背书。将印人之鉴赏观点镌刻于小小印章之上,饶有情趣。
4 吴钧“写画如同写隶书”印
清人张祥河在其编著的《关陇舆中偶忆编》中这样介绍:“吴钧,字陶宰,华亭人,工诗,善隶书。刻印师雪渔。著有《独树园诗稿》《陶斋印存》。”吴钧传世印亦稀少,散见于《飞鸿堂印谱》《陶斋印存》。此印为寿山石材质,白文方印,质地纯净,光如凝脂(图4)。纵23毫米,横23毫米,高24毫米。吴钧刻印专师何震,刀法苍古雄健。其运刀向下压切,斜入单刀,刀角与印石成50~90度,亦须直下,或用垂露悬针。一刀既毕,再切石中,連接向前推进,速度不疾不徐,所刻线条方折雄健,古朴厚拙,有锯齿状和燕尾形态出现。总体看来,线条呈现端庄严正之风貌。
元人王蒙晚年功力深厚,曾云“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隶书”,观吴钧所刻印文,应是其表达对王蒙的追慕之情,亦是其艺术理念的体现。
此印作于1785年,吴钧在印章刻有边款:“汪尹子以整饬见长,王梧林以朴茂擅美。此印欲法尹子,而人以为似梧林,亦以刀钝适然,形似而非神似也。十兄先生属玉田居士吴钧刻,时乙巳小春之吉。”由此可见,吴钧对明万历、崇祯年间歙县人汪关(字尹子)以及明后期活动于山东的印人王炳衡(号梧林)皆情有独钟。
1962年,叶潞渊、来楚生、王个簃分别对此方印章进行了鉴赏。边款刻记“陶宰此印谓法尹子,而朴茂仍似雪渔,款跋亦佳。余昔见数纽皆不及此。壬寅二月,潞渊识”。顶款为“壬寅立夏楚生观。个簃同赏”。古今印人在方寸之间完成了超时空的对话。除了对藏品的鉴定与鉴赏之外,从字里行间亦不难看出,赖少其与当世篆刻名家的交集之广、来往之密、友谊之笃、信任之坚。
5 程荃“琴清月在户”印
程荃,字蘅衫,安徽怀宁人,邓石如弟子,工山水,精篆刻,著有《篆隐园集》。此印为寿山石材质,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肌理隐存水流纹,纹色浓淡交错(图5)。白文方印,纵20毫米,横19毫米,高45毫米。印文出自李白诗《赠清漳明府侄聿》“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意境高远。观其印文“琴清月在户”,刀法冲切兼用,印文方圆曲折,最能体现出印人书法的笔情墨趣和以刀当笔的金石风味,兼收当时江南流派印之长,融离奇于平实清真,苍深雅健。
此印作于1844年,程荃夜晚对月弹琴,心静风来人自凉,其边款刻记为“明月在户,听广陵散一曲,则腑肺清洁,直可超凡脱俗矣。道光甲辰程荃刻”。小篆笔力遒练,骨力如棉裹铁,体势沉着,运笔如蚕吐丝,尤其是融入了以隶笔作篆的意味。行笔,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顿折之法以见方劲。
6 陈鸿寿“偶然欲书”印
陈鸿寿(1768—1822),浙江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恭寿、曼寿、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桂榆道人、种榆道人等。陈鸿寿的篆刻师宗上溯秦汉玺印,又近师旁及浙派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形成了清刚古茂的艺术风格。此印为寿山石,通体明透,似蜂蜜凝固,润泽无比(图6)。白文椭圆印,纵50毫米,横30毫米,高56毫米。
“偶然欲书”四字笔画相近,若正常排列则嫌整齐均匀,缺少变化。陈鸿寿精通金石与文字之学,用字时即考虑到化简为繁或化繁为简,或用不同的文字造型。此印即采用对角线排列之法,“偶”和“书”字体规整,“欲”和“然”较为灵动,使印文产生变化而生动自如。刀法以切刀为主,运刀豪迈自如,有雷霆万钧之势,得苍茫浑融之韵。边款刻记“善书者不受促迫,偶然欲书,所谓兴酣落笔摇五岳,曼生”。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谈及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偶然欲书。偶然,是相对于必然而言的,创作灵感是书家字内字外功夫苦修的结果,借助一定的外界机缘而迸发,进行创作就是必然,且有“落笔摇五岳”之势。此印应是颇合赖少其的创作心得,被其大量地钤在书法作品中。
7 黄牧甫“合以古籀”印
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黄牧甫治印最初受邓石如和吴熙载影响,以后逐渐脱开约束,从古玺和商周铜器文字里推陈出新,为篆刻开拓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这枚“合以古籀”印章,亦寿山石材质,通体明黄,温润光泽,洁净如玉(图7)。白文方印,纵20毫米,横20毫米,高35毫米。观其印文,出自东汉许慎《说文·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笔画疏密穿插得当,线条猛辣刚健、洗练沉厚。印文薄刃侧锋,运刀气韵和线条美感都非常强烈,似“急就章”,匠心独运、意趣横溢。印边款为“鼎华谓似将军印,爱之,因以贻之,牧甫并记”。
赖少其对待这些篆刻藏品的态度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常钤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中,与书画作品相辅相成。1971—1982年,此枚藏印亦被赖少其钤于书画作品上,最初较多地用于书法作品中,直至1980年,“合以古籀”被大量钤在赖少其的黄山之作上。其时,“六十五翁”赖少其五上黄山,攀遍黄山的各个角落,饱览黄山的风云变幻、山石树木,用古人的笔墨技巧创作了描绘黄山神韵的中堂立轴70余幅。“合以古籀”的大量使用,或是赖少其此时汲古思想的反映,或是其用于自勉的体现。同时,赖少其还在其重要藏品上加盖这方“合以古籀”以示喜爱,如傅抱石的《湘夫人》《二湘图》等。
8 结语
无论是浙派、徽派、皖派,还是黟山派,都是明清流派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纵观赖少其所藏的明清流派印,数量虽少,却基本涵盖了明清篆刻流派在各个时期的流转变化。各派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及演进集中体现在印学思想和治印之法上,对当时以及后世印坛影响巨大。赖少其對这些明清流派印的收藏、鉴赏,是其学习传统的艺术历程,也是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