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封油印分发的信件看红色资源的历史见证与精神财富
2021-01-25许建中
许建中
摘 要: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1936年春撰写的《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是胶东党的第一份正式文件。该文件的形成与分发,标志着胶东党组织走向成熟,踏上新的征程。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登记在册的国家三级文物—《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油印原件,是胶东传奇英雄于得水保存,其亲属捐赠的。这封信的诞生、保存与利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论述的生动诠释。
关键词:红色资源;中共胶东特委;《一封信》;理琪;于得水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6月25日下午,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日下午,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举行“理琪、于得水文献史料和国画《天福山起义》捐赠仪式”,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增添了新的文献文物。纵观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藏品和展品,《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图1,以下简称《一封信》)的诞生、保存与利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论述的生动诠释。
1 《一封信》的诞生,见证了胶东革命历程的艰辛辉煌
这《一封信》是1936年春,理琪以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书记的名义,写给胶东各级党组织和同志的。从这封信的诞生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胶东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
胶东,指山东胶莱河以东地区,被视为华北门户、京津锁钥,自古为兵家多争之地,到了近代更是倍受列强觊觎、掠夺和欺凌。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胶东人民的革命意识逐步被唤醒。1935年11月29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一场武装暴动。因为暴动当天是农历十一月初四,史称“一一·四”暴动。暴动后,蒋介石8次电令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派兵镇压。在国民党81师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反复“围剿”下,“一一·四”暴动失败,胶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陷入低潮。
胶东一片白色恐怖,但天福山区的共产党员没有被吓倒。中共胶东特委巡视员张修己与王台等组建了中共文登临时县委,并设法寻找上级党组织,最终通过在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的文登老乡邓汝训联系上理琪。
理琪(图2),原名游建铎,1908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南太康游庄一个地主家庭。1924年,理琪离开太康,到开封一所教会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办农民讲习所,发动农民扒毁庙宇。同时,他还参加国民党太康县党部筹建。以他的才识,本可以在国民政府平步青云,但他服从党的安排,辞职考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无线电学校。邓汝训也在这里学习,二人遂成莫逆。毕业后,理琪潜伏到南京中央军张发奎部,担任报务员。其间,常把获取的情报用无线电发往苏区。一次发报时,不幸暴露,他机智地摆脱围捕,赶往瑞金。在瑞金,他系统学习了古田会议精神,他说:“瑞金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1934年,理琪被派往上海工作。后来,上海党的机关遭到破坏,理琪和党组织失掉联系。1935年年底,理琪接到邓汝训请他到胶东工作的来信。理琪也从报上看到“胶东赤匪猖獗”的消息,他深知胶东正处在血雨腥风中,但越是艰险越向前,1936年年初他毅然来到胶东。
一到胶东,理琪就发现党组织和党员好像乌云压顶,一片迷茫。于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决定写《一封信》,想尽快用“瑞金的明灯”驱散“胶东的乌云”。
1936年春节过后,理琪在文登天福山沟于家村张修己家中的土炕上,和张修己、王台一起酝酿这封信(图3)。理琪用黑杆钢笔和16开的白报纸(有时也用8开的),亲自起草。土炕上放着小炕桌(图4),王台坐桌子东边,面向西;张修己坐在桌子北边,面向南。理琪脫掉棉袍,穿着黑棉袄,一会儿躺着听,一会儿坐起来起草,边起草,边发问。他起草一段,就念给张修己和王台听,二人说“可以”或者改几个字、加几个字,他琢磨琢磨有道理马上就修改。王台接着用钢板在蜡纸上刻,用32开的毛边纸印出来。王台捻纸捻,和张修己一起装订出60本左右,从开始到完成用了半个月左右时间。
《一封信》的提纲如下:
①中国的现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国民党的出卖与投降;在帝国主义、国民党压榨下的民族工业的零落及农村经济的破产—中国的抗日反帝与土地革命运动的扩大与高涨。
②对于胶东党的自我检讨—党员行动的浪漫—党员滥收—忽略秘密工作—党员活动能力的低弱—党的活动脱离群众—对于游击运动认识的错误。
③目前切实执行的任务—严密党的组织—加强提高党的政治文化教育水准—加紧开展组织群众斗争的运动—准备组织正规的游击战争—理论上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
这封信洋洋洒洒1万多字,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如在纪律方面,信中强调:
一个先进阶级的分子决不能和一般群众相同,他必须以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前提。对于维持党的纪律应规定几条原则的办法:
①行动浪漫者应受严格的批评;如有行动浪漫妨害党的工作者,应将其工作立即停止,留党察看。
②泄露党的秘密者,如出于无意应严加警告,停止其某项工作;如故意泄露,使党部分遭受危险者,一经查出,应即开除。
③不注意秘密工作者,一意蛮肆,不接受批评者,应停止其工作,留党察看。
④在党<内>故意发表反党之言论,应立即开除;阴谋破坏党及危害同志者,一经发觉当施以最严之裁判。
⑤故意怠工或发生动摇之现象者,应更调或停止其工作。
《一封信》,从思想、政治、组织、军事等方面,认真总结了过去一个阶段胶东地区党的工作,全面分析了所面临的斗争形势,明确提出了近阶段胶东党组织的任务,为胶东党组织走出迷茫指明了方向,极大鼓舞了广大党员继续前进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这封信是胶东党的第一份正式文件,经过油印,秘密下发到胶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该文件的形成与传达,标志着胶东党组织走向成熟,踏上新的征程。
1936年年底,理琪在烟台被捕,关押到济南监狱。1937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出狱后的理琪不顾身体虚弱,奔赴天福山,和他的战友组织发动起义,成立胶东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擎起胶东武装抗日的大旗,开启红色胶东时代。1938年2月13日,身兼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理琪,率部摧毁牟平伪政权,激战雷神庙,在胶东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胶东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不幸的是,理琪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30岁(2014年,理琪入选全国抗战著名英烈名录)。
“第三军”将士高举血染的战旗,一路西上,起义队伍不断壮大。1938年8月,“第三军”与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1938年9月,正式编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五支队,1938年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人员7000多人,占山东纵队近1/3。胶东子弟兵在战斗中发展成为四十一、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二等4个军和二十六、三十八等军2个师另25个团。仅四十一、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二军歼敌就达75万,涌现了“潍县团”“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塔山英雄团”“守备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英雄集体和夏侯苏民、任常伦、蔡萼等战斗英雄,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赫赫战功。
2 《一封信》的保存,彰显了红色资源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登记在册的国家三级文物—《一封信》油印原件,是胶东传奇英雄于得水保存,其亲属捐赠的。
于得水(1906—1967),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洛格庄人,小说《苦菜花》中于得海团长、《山菊花》中于震海队长的原型(图5)。曾任中共文登武装小组组长、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队长、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东海行署专员兼文西行署主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他7次负重伤,13次受嘉奖,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王亮、刘振民、邹恒禄等率领部分幸存人员转移到昆嵛山,成立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理琪是从中央苏区过来的人,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因此,经历血与火淬炼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很快就进入了他的视野。
1936年春,理琪约见了于得水和邹恒禄,对红军游击队不惧“清剿”、隐蔽山区、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接着,理琪结合酝酿中的《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对游击队军政训练和斗争策略提出了新要求。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硕果仅存的两支红军队伍之一,另一支是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1937年12月24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赶赴天福山参加起义,以其为骨干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
于得水成为《一封信》的早期接触者,这封信对他的触动很深,对他的帮助很大。由于斗争环境险恶,这封信1936年春的油印本存量少,但仍具有很強的指导意义。为满足广大党员学习需要,1938年6月12日中共胶东特委重新油印了一批。于得水得到一本,如获至宝,一直用心珍藏,南征北战时宁肯丢掉吃的穿的,也决不丢掉这封信。
受父亲的影响,于得水的子女对这封信和父亲保存的其他文献史料倍加珍惜。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防止被抄家抄去,他们想方设法隐藏。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有人想高价收购,他们不为所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于得水的亲属向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捐赠了一批文献文物。2018年8月1日、2021年6月25日,于得水之子、合肥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代表兄弟姊妹向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捐赠父亲文献史料原件、复印件1915张(件)。他说:“将文献史料捐赠给国家,希望有利于研究父亲和他战友的革命经历,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
3 《一封信》的利用,昭示红色资源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封信》闪耀着“古田会议”的光芒,是重要革命文献,《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胶东各地党史文史资料多次全文收录。
《一封信》现在读来仍很有教育意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威海各级党组织纷纷翻印,组织党员学习,其教育作用将长期发挥。
于得水后代捐赠的1938年油印的《一封信》原件,2021年春被中央宣传部借去,用于布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作为文物的《一封信》“动”起来了,发挥了更大的价值。
按照签订的协议,《一封信》原件将归还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将认真珍藏,适时展览,让其继续发挥应有的价值。
理琪侄女游桂英、于得水之子于在海等不远千里,到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捐赠珍贵的文献文物。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将与光荣的革命后代一起,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让这封信永远激励后来者接续奋斗,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