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榄雕生产性保护实践

2021-01-25吴良生肖婷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良生 肖婷婷

摘 要:生产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模式。以广州榄雕为例,它的发展在当代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呈现出文化空间转变、创新性不强及后备人才不足的窘境。因此,如何使广州榄雕既满足当代人审美要求,使其不断延续,又保留自身的原真形态,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平衡便成了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对广州榄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广州榄雕生产性保护模式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广州榄雕文化内涵的发掘、根据新时代审美创新广州榄雕题材并吸引人才扩大传承队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广州榄雕;传统美术;传承创新

0 前言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逐步走向了规范化。2012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直接地融入现代社会,有效促进活态传承。但在实践中因各项目自身条件不同、各地方实施方法有所出入,生产性保护工作依旧有着短板。

如宋俊华指出“生产与消费的错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难题”。一方面,对于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保持非遗的“本真性”,保留其自身所有的文化与精神价值;但另一方面,“生产”又意味着非遗要面向市场以利益为目的。因此,“保护”与“生产”如何平衡变成了重中之重。本文将以广州榄雕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当代更好地对广州榄雕进行生产性保护。

1 活态延续:广州榄雕的历史与传承现状

广州榄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值得我们重视。在市场化的环境下,生产性保护模式对广州榄雕在当代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若想进一步了解广州榄雕的传承状况,必须从它的历史及保护现状入手。

1.1 广州榄雕的历史

广州榄雕是核雕的一种,以橄榄核为原料。榄核体积小,且材质较脆、纹理复杂,故与桃核相比雕刻难度更大。它曾在民间盛行一时,并作为宫廷贡品名扬天下。

早在明代初期,时人便多将核雕视为吉祥物来祈求健康平安。皇帝朱瞻基尤为喜爱核雕,对当时的艺人夏白眼极其赏识,在这种风气之下时人对核雕喜爱有加。

清代中期,核雕技艺进一步成熟,取材上多选用乌榄核进行雕刻。

20世纪30年代,由于外商喜爱榄雕工艺品,榄雕技艺得以兴盛。随后,抗日战争爆发使交通路线阻断,榄雕产品难以出口,其生产陷入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榄雕恢复生产,并成立了雕刻组与艺雕厂,将大部分作品销往港澳及国外,销量良好。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广州各雕刻厂受市场经济冲击,榄雕艺人纷纷转行,榄雕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但在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广州榄雕逐渐获得各界关注。

1.2 广州榄雕的现状

在各方的努力下,广州榄雕呈现以下的发展状况:

首先是促进广州榄雕的品牌建设,即注册“榄人榄园”商标使其更具识别性。在此基础上,榄雕艺人对其进行技术革新,以更接近当代审美的手段呈现榄雕这门艺术,不仅糅合多种技法,还将其制成耳坠、项链等饰品增加实用性,使榄雕脱离摆件这一唯一用途。

其次是将广州榄雕与教育相结合。由于榄雕本身具有不便普及的特殊性,现阶段将广州榄雕产业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增城区文化馆以其他方式进行弥补,如聘请传承人进行公益榄雕培训课教学,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榄雕创作中来。

再者是在创作时考虑市场需求,以便更适应文化消费的需要。根据传承人周汉军的设想,为打开市场将会尝试将榄雕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更多美学价值的艺术品,主要走高端路线,强调独特与个性;一类走平民化路线,如在手工制作且保证榄雕作品质量的前提下,组织一部分榄雕艺人采用流水线模式制成榄雕工藝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消费人群。

2 困境犹在:广州榄雕技艺的现代化遭遇

若想更好地传承广州榄雕,唤回其生命力,必须从它的保护情况及现状入手。经过多次调研,笔者发现广州榄雕生产性保护实践面临诸多难题。

2.1 文化空间改变

生产性保护的关键在于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的同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因此留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增加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尤为重要。向云驹认为,“……在这个自然场、文化场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岁时传统或者人类本身的‘在场’”。保护广州榄雕不仅是对技艺的保护,更是对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气质的保存。时至今日,随着文化空间的改变,我们应努力唤回曾经积淀在群体记忆中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广州榄雕的受众相对固定且市场有限,这正是广州榄雕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相脱离的缘故。广州榄雕曾盛行一时,然而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冲击开始衰落。提起榄雕,人们除《核舟记》一文外便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此同时,广州榄雕虽身在广州,但当地了解它的人并不多,人们更多的只是知晓乌榄这一原材料。细究之下,广州榄雕知名度不高、受众市场狭小的原因首先是广州榄雕制作难度高且产品值低,愿意以榄雕为业的人少,本身具有不便普及的特殊性;与此同时,“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群体认同,不能引起群体成员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价值上的认同,也就不具有传承的价值”。过去广州榄雕得到广泛发展主要是大众认为榄雕有驱邪保平安的用处,能够欣赏榄雕被称为“鬼斧神工”的魅力所在,但到了现代社会,原先的文化空间变化,榄雕文化内涵有所减弱,在他人眼里成为缺乏文化内涵的“雕虫小技”,难以引起民众共鸣,自然无法将广州榄雕的名号打响,更难以获得足量的市场。

2.2 创新性不强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广州榄雕的题材相对固定,大多以核舟、罗汉等传统题材为主。在社会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的新时代,它不能满足大多数民众的审美需求,故大众对其认可度有所下降。由此看来,创新广州榄雕形式、激活广大民众的认同度是当务之急。广州榄雕的制作流程复杂,需要经历选料、画样、挫坯、雕刻等步骤,创新成本高且难度大,加之榄雕创作者大多坚守旧式的传统技艺,尽管有积极转变守旧的心态,但依旧还在探索之中不能很好地契合市场要求。

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榄雕艺人活动有所受限,但榄雕销售情况无多大变化,从中可以窥得广州榄雕的购买者相对固定,受外界突发性变故影响小。但销售渠道固定化也造成其市场规模小,不易打开新市场,创作受到的限制较大。因此,在保留广州榄雕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将广州榄雕的文化内核纳入现代创作,重新赋予广州榄雕新的时代意义,从而扩大其受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培养消费群体,能够反过来促进广州榄雕行业内的竞争,加快创新步伐。

此外,笔者发现广州榄雕在宣传上借助了短视频、直播讲座等新媒体元素。但在这一过程中,展示的内容多以榄雕作品、人物宣传为主,视频时长较短且属于文化的单方面输出,略显枯燥乏味,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州榄雕知名度扩大。

2.3 后备人才不足

广州榄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本特性为“活态传承”,一旦传承者去世,便很容易出现“人亡艺绝”的情况。而广州榄雕现面临传承人老龄化现象加剧的情况,传承队伍迫切需要新生力量的补充。后备人才缺乏的原因有三:

首先,广州榄雕之前市场不佳,大多手艺人迫于无奈选择了转行,造成传承队伍人数不多的情况。

其次,广州榄雕自身雕刻工艺复杂,不仅雕刻耗费时间长,还要求手艺人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和书法功底,回报值低,缺乏经济效益的吸引,因此几乎没有人肯将榄雕当作主业,在市场对广州榄雕的价值还没有充分认可的情况下,年轻人更加不愿意以这份枯燥艰苦的技艺谋生。

最后,虽有政府的政策和补贴支持,以及“非遗进校园”和传承人培养机制等各种项目的推进,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仍更重视“技”的教授而非“道”的传授,许多喜欢榄雕艺术的年轻一辈仍未能认识榄雕创作的真正魅力,能够加入传承者队伍的人依旧非常有限。

此外,传承人以外的其他榄雕手艺人在补助、宣传力度等各层面受到的关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传承的动力。后备人才不足不仅制约着市场化规模的形成,也影响着榄雕“本真性”的保留。

3 展望未来:广州榄雕生产性保护对策

就笔者所调研的情况而言,广州榄雕生产性保护实践中依旧存在着问题。一方面,广州榄雕尚未形成市场化的态势,另一方面,“原生态”程度也不够,出现了忽视广州榄雕原有的文化内涵,仅仅简单地保留技艺或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广州榄雕的价值认同度不够。针对广州榄雕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

3.1 发掘内涵,普及为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便是保持其生命力,这是其价值所在。传承百年的广州榄雕,是大众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的表现。但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文化空间消逝,其自身的影响范围不断缩小。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更应该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创新宣传方式,扩大榄雕的普及范围,培养市民的“受众意识”,从而构建起广泛的文化认同。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大众自觉的氛围,让大众更深入地认识榄雕,走进榄雕,甚至着手榄雕的保护工作。国家的大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民众真正意义上对榄雕文化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在满足自身审美及娱乐需求的同时,还自觉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此外,还应当联合学术界共同促进广州榄雕的研究,现在针对广州榄雕的研究并不多,尚未构建起完整的体系。

除此之外,还应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榄雕的受众群体,如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向当地中小学生体系化传授广州榄雕的技艺及蕴意。或是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如聘请专人运营公众号,在定位准确的前提下引导大众关注广州榄雕,精准发展用戶,从而形成“粉丝效应”。

此外,还可通过市场调查,在了解当代消费习惯和需求的前提下,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广州榄雕产品。时至今日,大众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逐渐增多,中高产阶级迫切需要彰显其格调和审美品位的所有物。广州榄雕应积极转变思路,从当代人精神消费需求的审美喜好出发,做到既保留广州榄雕文化内涵的呈现,又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展示,广州榄雕往往能够展现出一个地区的力量,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变更而历久弥新。

3.2 坚守传承,创新为要

广州榄雕作为传承百年的手工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仅仅强调保留其原真性而拒绝加以创新或将阻碍它的传承和发展,因而广州榄雕应进一步积极尝试跨界合作,增强创新性。如与各个品牌的设计师进行合作,推出具有榄雕元素的产品等。岭南地区向来有“重实用”的风气,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生产既具有实用性又有一定审美功能的榄雕产品,亦能让广州榄雕这类传统技艺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拓展榄雕的传播途径。王宁曾表示:“我们的认同支配了我们的消费;反过来,我们的消费又是认同的体现。”拍摄广州榄雕纪录片是促进文化认同的方式之一,通过记录手艺人工作的点滴弘扬匠人精神,让消费者意识到他们所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可。与此同时,可借鉴故宫文创产品案例,推出榄雕文创产品激发人们收藏欲。在推动榄雕进入市场的同时,政府应当把握好尺度,避免因过度的“产业化”而丢失了榄雕作为岭南文化形象所承载的历史内涵。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机器雕刻,则不必反应过度。流水线上的工艺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公众对于广州榄雕的兴趣,进而更深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是公众还是要有这样的意识,即机器雕刻的价值远不如手工雕刻,手工制品的细腻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机器制品无法企及的。

3.3 吸引人才,扩充队伍

广州榄雕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呈现出活态传承的特征,即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因此保护榄雕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政府在为榄雕传承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不应局限于给传承人简单的资金补贴,更要创建良好环境,带动非遗市场活力。此外,还应完善榄雕传承与手艺人保护机制,并为榄雕宣传提供人力、物力各方面支持。只有当广州榄雕有一定市场,使习得者能有一定收益后,才能唤醒年轻人传承的自豪感,做到自愿传承。但在拓宽市场时也应保护好核心技术,不能因迎合市场导致传承人话语权的逐渐消失。

针对人才不够的情况,除了发挥政策的作用留住人才,还应注重现代学徒制度的建设。传承人应与政府共同培育高质量的榄雕学徒,按实际情况及需求做到科学设置培训计划,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承,更要传授广州榄雕背后的“道”,使学徒自觉树立保护意识。此外,政府还可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发掘新人,推动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相结合。在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榄雕的基础上,挑选有良好基础的榄雕艺人进行尖端培养,开展系统理论与实践学习,即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习相应的管理、运营内容,成为榄雕专业型人才。

4 结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承担着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使命。但如今它陷入了生存困境,在生产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今天,选择生产性保护模式无疑是广州榄雕当代发展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国家对非遗日益重视,联合社会各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预见,广州榄雕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佚名].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化报,2012-02-27(001).

[2]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1):1-5,157.

[3]戴祖权.方寸之间的天地—谈核雕艺术的魅力和创作感悟[J].现代装饰:理论,2016(7):166-167.

[4]贡儿珍,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601.

[5]彭小荣.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7(3):48.

[6]向云駒.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

[7]陈华文.原生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10(9):24-30.

[8]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3.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