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齐《朱岱林墓志》拓本考

2021-01-25丛锐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2期

丛锐奇

摘 要:北齐《朱岱林墓志》为北朝墓志名品,志主朱岱林,字君山,为北齐彭城王主簿,卒于武平二年(571)。墓志石质不佳,细软易伤,久经岁月的磨砺,现志文已漫漶不清,几不可辨,唯有通过古旧拓本方能一睹其瘦硬刚劲的书法全貌。《朱岱林墓志》以传拓先后主要分为五个时期的拓本,分别为雍正拓本、乾隆拓本、嘉道拓本、稍旧拓本以及近拓本。以雍正拓本、乾隆拓本效果最佳,笔法灵动,圆秀而有隶意,最能反映志文原貌。随后拓本因志石逐渐被磨损,字体渐瘦模糊,近拓更甚。文章以图像学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朱岱林墓志》的旧拓本,对拓本流传进行考证梳理。

关键词:朱岱林墓志;雍正拓本;乾隆拓本

1 中华书局印《朱岱林墓志》

北齐《朱岱林墓志》传世的旧拓本甚多,王壮弘著《增补校碑随笔》中提道:“中华书局珂罗版印《初拓朱君山墓志铭》为初拓本。”①现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中华书局、文明书局发行的《朱岱林墓志》,珂罗版制,线装本,封面印题签“初拓朱君山墓志铭”,以下简称为中华书局本,印本底本字口肥润,几乎字字可读,拓本后有跋文五篇,第一篇跋文如下:

雍正乙巳,偶以事过田刘村,憩足神祠,望桉石宝光隐隐,问水老僧涤尘积,刮剔浊垢填朱,曜目如新,乃高齐朱君山墓志铭也,摩挲觇玩,见其体篆隶,而点画神致翔翥欲飞,徘回留之不能去,几同昔之夜宿碑下者,归命广儿拓数纸,就正同人,共谓上宗魏晋,下开隋唐,一时大佛寺贾使君诸名拓不是过也,未尝不亟思表章之,奈土人珍而善忌,嵌置神龛,年来竟不再得矣,去秋闻其里新甫田君,有子成童,悉通四子六经大义,与儿辈游且熟,立遣广以抚拓坚请,因复得数十本,携之北上,赠我交游间呈大人先生焉,夫此石千有余年,深藏地下,为《金石录》《铁纲珊瑚》《石墨镌华》等书所不载,且考其出也,属前明季叶,历若干岁,曾无一人过而问者,而略显于余,岂物之隐见各有时耶,抑君山与余固有待也,独念君山父兄,声施彪炳,史有专传,其友贾思伯昆弟,同葬吾邑,遗冢宰如睪如,若与名俱不朽者,而以君山清风高节,埋没平畴禾黍中,非此石出,姓氏几不闻于当世,又未尝不私窃叹悼之,而尤惜吾力不能碣其墓,续之乘书,大振幽光于潜德也,余负君山多矣。乾隆己未季秋古重阳寿光息斋王化洽识。

此篇跋文为王化洽所书,记述了他是如何发现此志,并传拓赠予同好,其书法艺术价值受到了高度的称赞,笔者也为如此人物为史不载而叹息。据跋文可知,王化洽访得此碑是在雍正乙巳年,也就是1725年,同年命其子捶拓数纸,此次传拓的印本数量很少。后因当地人将其嵌置神龛,进而多年不得传拓。跋文书于乾隆己末年,也就是1739年,文中提到“去秋闻其里新甫田君,有子成童,悉通四子六经大义,与儿辈游且熟,立遣广以抚拓坚请,因复得数十本”。由此,可以得知王化洽对《朱岱林墓志》的二次传拓时间应在书写题跋的前一年,即乾隆戊午年,也就是1738年,两次传拓相隔13年。

王化洽访得此志前未有拓本传世,雍正拓本应为初拓,乾隆拓本为二次拓。此册中华书局印《朱岱林墓志》拓本可能是初拓本,也可能为二次拓。依校碑字决,雍正初拓本二十三行首字完好,首行末“扶封于邾”中“于邾”二字无断裂纹。此拓本首行末“扶封于邾”四字完好,“于邾”二字无断裂纹贯穿(图1),但第二十三行首“□紫日生天”已细瘦漫漶不可读(图2),其并不符合雍正拓本的标准。方若在其《增补校碑随笔》中曾云此志乾隆拓本字字可辨,唯上角前五行,每行八字略细瘦。①若将此册剪裱本前五行内容改装成整纸本可以看出,其上四分之一处文字略瘦于其他,尤其是第二、第三、第四行的第五个字到第八个字,字体已略显模糊(图3)。综上所述,中华书局本底本的考据点并不符合雍正拓本的标准,应为乾隆二次拓本。王化洽的跋后还有四篇跋文。

①第一篇跋文

余向负古痴搜奇,越山左遗经,窥鲁壁断碣,拾秦火琅嬛,集百家斑驳,纷列坐同好,得王生载酒,时过我袖中出奇字磊落骊珠颗,齐梁丧乱,秋群雄争,抅祸宫中,唱无愁王道,忧偏颇君山累世勋,巢破余完卵,屡征不受,爵守道沦,轗轲大书,纪武平表,墓石苔果,鸿文垂丽,则健笔含婀娜,千秋落荒祠,呵护烦神妥,多君洗剔功,索我秕糠簸,摩挲手未释,墙角红轮堕。乙丑夏日为息斋年兄跋朱君山墓碣后,并正,北平黄叔琳。

②第二篇跋文

昔闻赵明诚嗜古有奇癖,碑版暨鼎钟网罗尽金石,物常聚所好而不遗余力,一编至今垂历俱可核,片石志君山,沉埋秘幽宅,赵实生其耶,品题殊寂寂,显晦要有时,幽光宁终匿,王君亦齐人,雅怀缅古昔,荒墟镇流连,残碑手拂拭,遥见宝墨光,隐隐生寺壁,摩挲读移时,知是高齐迹,篆隶杂正书,古宕妙波磔,宛转拓数纸,珍重逾拱璧,千里出视余,尘眼顿洗涤,乃知宇宙中,真赏未易得,书撰不知名,抚卷三叹息。乾隆丁卯初冬,古越傅玉露题于泺源讲堂。

③第三篇跋文

文人嗜古广搜奇,剥取青苔出赤螭,宝物荣光终不没,君山碣似景完碑(曹景完碑在陕合阳县,汉隶奇古亦明季出自土中)。片石千秋字未凋,幽人剔洗珍琼瑶,赏心玉筯银钩外,金粉文章属六朝。乾隆乙丑,题息斋大兄先生所藏朱君山碑刻原拓,蜨园李师中。

④第四篇跋文

君山一片石,不与霸图湮,雨蚀龙蛇古,风标晋魏真,土花红尚腻,宝气炯侵人,千载凭呵护,文章定有神。题朱君山石刻原拓,应息斋长兄同年属,年弟王居正同观。

黄叔琳、傅玉、李师中、王居正的四篇跋文皆在赞美王化洽访得此志的重大意义,并肯定了《朱岱林墓志》的书法价值,也从侧面反映出清代金石学的兴盛,碑学逐渐取代贴学成为主流。对比考据及王氏题跋,可知中华书局本应是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所著录的王化洽二次乾隆拓本“王跋印本”,张氏书中云二次拓本印本原本现藏长春吉林大学图书馆。①

2 故宫博物院院藏《朱岱林墓志》

王壮弘在《增补校碑随笔》中还提到见到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初拓本,后有王化洽手跋,拓甚精。②故宫博物院现有刊印出版的《朱岱林墓志》为朱翼盫旧藏,《萧山朱氏旧藏目录》中有著录:“朱岱林墓志,武平二年,初拓本,罗叔言藏有跋并属签,七开一册,购价十元。”③以下简称为故宫本。故宫本收录于《中国碑刻全集》卷四中,面板为楠木,上有题签“北齐朱岱林墓志初拓本翼盫藏”,后有跋文两篇。第一篇为“雍正乙巳,偶以事过田刘村 乾隆四年己未秋九月重阳日 寿光王化洽记。道光癸未秋九月五日书,石农平”。跋文所述内容与中华书局本一致,为书者1823年从王化洽的跋文内容誊抄而来。第二篇罗振玉跋“朱君山墓志数十年来漫灭殆不可读,丁未春得此于济南,乃初出土拓本,于字可辨。迩来万事灰冷,日惟以书画石刻自遣,乃娄得佳品于彼藏品,所以慰吾心獨耶,爰重付装池并题记,刖翁”。

羅氏谓此拓本得于济南,张氏的《善本碑帖录》云:“最旧初拓是由济南来,归张伯英。”①二者虽皆得于济南,但故宫本是否为初拓本还要校对考据,张氏以“于”字可变就将其定为初拓本未免太过武断。首先是首行末“于邾”二字无裂纹,十分完好(图4)。但第二十三行的首字已损不可辨(图5),第二行、第三行、第四行的第五个字到第八个字也已经细瘦模糊,并未优于中华书局本(图6)。

综上所述,可知故宫本并非雍正初拓本,而应该是乾隆拓本,金运昌先生在《中国碑刻全集》卷四《朱岱林墓志》的序言中也将此拓本定为王化洽之子所拓数十本之一,即乾隆拓本。④中华书局本与故宫本皆与王氏的《增补校碑随笔》所述不同,由此判定其非初拓本,或王氏所载还有其他版本,待考。

3 拍卖会所见《朱岱林墓志》

北京海王村2019年秋季书刊文物资料拍卖会,金石碑帖资料专场有一件《齐朱君山墓志铭》拍品,拍品被描述为清乾隆王化洽拓本,以下简称海王村本。此拓本面为楠木,上有题签“旧拓朱君山墓志”,配蓝布帖套,帖首墨笔题签“齐朱君山墓志铭和九”,拓本淡墨拓,墨色古朴,装裱素雅,原装旧貌。首页钤印白文印“幽赏阁藏”,朱文印“松年读过”,为邵松年旧藏。帖尾印刻王化洽题记,非墨书,内容与中华书局本王化洽的跋文一致。此本首行“扶封于邾”不损,第二十三行首字已损,与中华书局本、故宫本一致(图7、图8),确为乾隆拓本。经过考据对比,三本缺损皆一致。但海王村本个别字体要略肥于上述两本,且整本逐字对比均未优于其他两本,胡振方先生将上述问题归结为装裱所致,碑帖装裱与字画装裱稍有不同,不能将捶拓过程中嵌入字口的褶皱刷开,拓片若刷的过平,字口内的纸便会展开,字体就会变肥,细看海王村本果然字口内毫无褶皱凸起。装裱师傅的经验对于拓片装裱后能否展现原碑精神风貌至关重要。

4 小结

《朱岱林墓志》现存寿光市博物馆,因其石质不佳,历经传拓后志面渐被磨损,字体变细,文字漫漶,现将《朱岱林墓志》拓本考据梳理如下:雍正初拓本,第二十三行首字完好。乾隆拓本,第二十三行首字已损,首行末“于邾”二字无断裂纹。嘉道拓本首行末“扶封于邾”四字有断裂纹,但字未损。稍旧拓本字更细瘦模糊,“扶封于邾”四字裂纹加宽,“扶”“封”“于”三字几不可辨,第二十六行“大齐武平二年”等字未剜出。近拓本“大齐武平”等字被重新剜出,“于邾”二字残不可辨,字更细瘦模糊。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云:“《朱君山》如白云出岫,舒卷窈窕。”①此墓志笔法灵动而有隶意,风格清新雅致,在六朝墓志中独树一帜,被康有为评为“逸品”。只可惜因石质不佳,乾隆以后的拓本字体细瘦、漫漶不清。据《善本碑帖录》所记,《朱岱林墓志》最旧初拓本首字不损本是由济南来,归张伯英,又一本无旧人藏跋归陈文伯②,尚不知两本今何在,也无出版刊物可观,甚为遗憾,书法爱好者只能从乾隆拓本观此志风貌,研习书法。

参考文献

[1]方若.增补校碑随笔[M].王壮弘,增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张彦生.善本碑帖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朱家溍.萧山朱氏旧藏目录[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4]中国碑刻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碑刻全集:卷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200.

[5]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