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闻一多:勒马回缰作旧诗

2021-01-25夏双刃

名作欣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诗

夏双刃

闻一多:穷途舍命作诗人

闻一多是新月派除徐志摩之外最有名的一位,他留学美国学习美术期间, 狂热地写作新诗,是风头很盛的新派人物。他在北京的居所,四壁都是黑色,墙缘则装点了金边,室内供奉着一尊西方的女神雕像,此即新诗界有名的文艺沙龙“黑屋”。但他在写了六年新诗之后,作了一首旧诗: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鴃舌总猜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这是正面评论了新诗旧诗优劣的问题。确实,他的“黑屋”,如果给旧诗人看,很容易想到春秋鲁国“漆室”的典故,而徐志摩却说这是“非洲女人的手臂套了个金镯”,真是大煞风景。实际上闻一多五岁开始读私塾,旧学根底极佳,不仅能作诗,而且能作赋,曾写过一篇《马赋》,用的是楚骚体,内容却是英国约翰王时之事。后来即便在狂热趋新之际,他也从未放弃写作旧诗。这首“勒马回缰作旧诗”后,他继续新旧并驭,出版了新诗集《死水》,不过他对新诗提出了纲领性的主张——“戴着镣铐跳舞。”此期间他继续写出了绝好的旧诗:

艺国前途正杳茫,新陈代谢费扶将。

城中戴髻高一尺,殿上垂裳有二王。

求福岂堪争弃马,补牢端可救亡羊。

神州不乏他山石,李杜光芒万丈长。

(《释疑》)

天涯闭户赌清贫,斗室孤灯万里身。

堪笑连年成底事,穷途舍命作诗人。

(《天涯》)

这句“穷途舍命作诗人”,吾友徐晋如《缀石轩诗话》评论道:“如江河行地,万古不废。苏曼殊‘尚留微命作诗僧凄美处自是过之,惟不若闻一多说得解恨。”后来闻一多逐渐浮出新诗领域,而以古典文学尤其是《楚辞》《诗经》的研究闻名学界。他是西南联大的一面旗帜,电影《无问西东》镜头下的西南联大,就有他带着学生诵读《楚辞》的场景。抗战胜利后,他被刺杀,成为烈士。诗人之死总是壮烈的,却没有中外、古今、新旧之分了。

徐志摩:无限江山入混茫

徐志摩是新诗盟主,旧诗亦写得如斫轮老手。他有为陆小曼山水题诗:

蛮姑老笔气清苍,无限江山入混茫。

曾向鸥波窥画诀,毫端截取郭河阳。

唯有如此手笔,才配得上陆小曼的诗画之才。他去北平飞机失事,随身携带了陆小曼新绘的一幅山水,他要带到北平请名家题词,想来那幅画上也少不了他的题诗,只是世人无福看到了。

刘大白:准备他年手自翻

中国新诗由新文学运动催生,开山人物是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大白、刘半农、沈尹默等。可是他们几乎一无例外,都写旧诗,而且大多旧诗强于新诗,鲁迅、沈尹默更是一流的旧体诗人。周作人则说:“我不是传统主义的信徒,但相信传统之力是不可轻悔的。坏的传统思想,自然很多,我们应当想法除去他。超越善恶而又无可排除的传统,却也未必少,如因了汉字而生的种种修辞方法,在我们用了汉字写东西的时候总是摆脱不掉的。”刘大白早年中举,人生轨迹不同于新文学运动的那些毛头青年。他的诗词有《白屋遗诗》,风格有清新婉约者,如《减字木兰花》:

密行小字,细写当年肠断事。写给谁看,准备他年手自翻。 倘教人见,难得分明恩与怨。只自分明,离合悲欢总有情。

再如《浣溪沙(送斜阳)》:

又把斜阳送一回,花前双泪为谁垂。旧时新事未成灰。 几点早星明到眼,一痕新月细于眉。黄昏值得且徘徊。

他读《红楼梦》,感慨为诗:

花谢春成劫,风流梦初醒。

有情方许读,无字不通灵。

悟境参虚白,奇书亦汗青。

美人香草意,俚语读骚经。

他写于辛亥革命前的咏史之作,更得历代诗人之正,不在郁达夫之下:

鼓角声中血泪流,连宵烽火逼扬州。

北门锁钥千钧重,南渡江山半壁羞。

抗节无惭文信国,论才原逊武乡侯。

权臣在内功难立,赢得将军自断头。

(《吊史阁部》)

君相筹边只议和,北来鼙鼓震关河。

小朝已定红羊劫,大将空悲白雁歌。

三字狱中同调少,两宫仇在痛心多。

江山满眼皆残雪,忍向西湖策蹇过。

(《湖上吊韩世忠》)

他曾任复旦大学教授,1925 年他为复旦写的校歌,由丰子恺谱曲,是最为经典的一版。因此,虽然1988 年起用了号称“集体创作”的新校歌,但终于在2004 年百年校庆之际废止,刘大白的老校歌得以恢复,这是吾母校令人自豪的历史一幕: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刘半农:文章諷世今何补

刘大白的《卖布谣》和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都是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新诗名篇,都被赵元任谱作歌曲,成为一时时髦,广为传唱。刘半农本名刘复,字半农,其实“半农”来自他另一个媚俗的名字“伴侬”。更有甚者,他在写旧小说的时候,名字更是其俗入骨——“瓣秾”。他新旧通吃,为《新青年》写激扬文字,也给《紫罗兰》《礼拜六》写通俗文学,还给名妓赛金花写传记,所以他去世后,赛金花也参加了吊唁会,与一干北大精英坐在一起,送的挽联写道:

君是帝旁星宿,侬惭江上琵琶。

有一次他参加旧派小说界的酒局,席间全是卿卿我我、尔汝呢喃之语,他揶揄道“真是鸳鸯蝴蝶啊”,于是世上就有了“鸳鸯蝴蝶派”的说法,这是他在《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中发明了“她”字之后,又一个伟大发明。他也作旧诗,不过却把新诗旧诗编在同一部诗集里。《扬鞭集》里有《游香山纪事诗》三十首,如:

白云如温絮,广覆香山巅,

横亘数十里,上接苍冥天。

今年秋风厉,棉价倍往年。

愿得漫天云,化作铺地棉。

也有《相隔一层纸》这样的新文学“名诗”,看官可互相参照着感受一下:

屋子里拢着炉火 ,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他传世诗词不多,却多见诙谐本性。1934 年,北平美术学校校长王悦之为他画了肖像,他题了一首诗,自嘲“沐猴而冠”:

名师执笔美人参,画出冬烘两鬓斑。

相眼注明劳碌命,评头未许穴窬钻。

文章讽世今何补,磊块横胸且自宽。

蓝布大衫偏窃喜,笑看猴子沐而冠。

王统照:沧波落日此登台

五四运动的余威,催生了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别称“人生派”,其中一个重要的作家是王统照。这个组织成员很杂,有新文学运动的旧将如周作人等,也有徐志摩这样的新贵,还有军事家蒋百里这样的业余爱好者。陈毅年轻时是文学青年,也列名该会,而介绍人就是王统照。王统照出生于1897 年,七岁时朝廷就废了科举,诗教不再是全民启蒙教育的基本课,但他的旧诗在新文人中属一流水平,这离不开他高门望族的出身。他家“山东相州王氏”在整个清朝号称“进士世家”,是当地首富,祖传府邸“养德堂”号称谷子铺地,王统照本人也有财力在青岛富豪区兴建豪宅。他有题青岛旧居照片的诗:

卅载定居地,秋晖共倚栏。

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

风雨昔年梦,童孙此日欢。

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

就像《红楼梦》的“四大家族”,王家与周边各大家族有联姻关系,王统照的姐姐嫁给潍县首富子弟丁叔言,他则娶章丘首富——“瑞蚨祥”老板孟雒川的养女孟昭兰。虽然是“后科举”时代,但在这样的高门望第,旧学尤其诗词仍是子弟开蒙必修课程。王统照和丁叔言一起组织诗社画社,诗词酬答极多,正是:

谢家连慧总多才,画社诗坛取次开。

撑住邹鲁风雅气,河声岳色此间来。

(《留别叔言文初卓千兼施山隐斋主人及东斋》)

他既是半个青岛人,在北京上大学时,正赶上“还我青岛”震天响的五四运动,当然热情参加,遂由世家子弟摇身一变为新派青年,而将旧诗暂放一边,倾力经营新诗、小说去了。不过他的旧诗已融入习性,并未割弃,而其新诗的魅力,未必及得上他醇厚隽永的旧诗。如他任教吉林四平时,为“九一八”所作的七律《朔风》,苍凉悲壮,断非新诗所能道也:

寥泬秋风万籁催,沧波落日此登台。

江流巨浸东南坼,风警九边草木哀。

海外辩才空简册,神州生气閟风雷。

嚣嚣和战皆非日,蒿目中原付草莱。

再如抗战期间的《忆老舍与闻一多》:

低头忍复诉艰虞,冰雪凝寒惨不舒。

四海惊波围古国,万家溅血满通衢。

声闻闭眼成千劫,葭露萦怀溯一桴。

渭北江东云树里,何日尊洒共欢呼。

他们都是新派诗人,却总以旧诗酬和,这已很能说明问题了。

郭沫若:鸿毛泰岱早安排

1949 年后老舍有首诗称颂郭沫若:

玉润珠圆花满枝,东风歌舞月移迟。

新声应胜霓裳曲,爱唱多情郭老诗。

(《赠东风豫剧团》)

中国诗源自乐府,历代多能传唱,如唐代有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赌唱的故事,至于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从原理上本就是倚声之作。但新时代,能令人传唱的诗人并不多,除了广为传唱的毛泽东诗词外,领导人诗词能谱曲传唱者,也只有李谷一唱的陈毅赠缅甸友人诗等寥寥数首。至于文人所作诗词,竟能传唱者,恐只有郭沫若了,但也没有流传下来,昙花一现而已。郭沫若兼跨诗人、学者、政客多个身份,但首先出道却是以新诗人的面目,“五四”前就写了新诗《死的诱惑》,“五四”后与郁达夫等成立创造社,新诗是重要创作内容。不过,其实郭沫若一生“食古不化”,最大的学术贡献在考古及古文字领域,而旧诗的写作也贯穿一生。“七七事变”后,他瞒着日本妻儿,回国参加抗战,途中写了《黄海舟中》:

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

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早在日本向中国抛出“二十一条”时,他年方弱冠,正在日本留学,诗作便掷地有金石声:

哀的美顿书已西,冲冠有怒与天齐。

问谁牧马侵长塞,我欲屠蛟上大堤。

此日九天成醉梦,当头一棒破痴迷。

男儿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

即便是他写诗歌颂斯大林的那些年,还是写了不少有文采的诗作,如《游上海豫园》: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

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

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

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足见他并没有江郎才尽,只是时移世易,变得曲学阿世罢了。

俞平伯:好风吹上碧琉璃

“五四”前夕成立的著名新文学社团“新潮社”,辐辏了一批北大的新派精英,如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杨振声、康白情、俞平伯等,后来都成了响当当的大人物。其中康白情、俞平伯是新诗创作的中坚,却恰也是旧诗的高手。康白情有凭吊黄兴、蔡锷的诗:

凭吊将军意,心伤敢自赊。

贰臣犹根蒂,四海未桑麻。

我亦楚人子,彈泪祝灵娲。

我在日本买到俞平伯的新诗集《冬夜》,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 年初版,是少见的32 开横开本,如今价值不菲了。但俞平伯的精神气质实在更像是一位旧诗人,事实上他1923 年后就很少写新诗了。他出身有名的德清俞氏,自小就被曾祖父大儒俞樾抱于膝上,家学浸濡极深,后来他又以红学家名世,与此不无关系。坊间流传的题为“俞曲园携曾孙平伯合影”的照片,拍摄于1902 年,俞樾82 岁,有题诗云:

衰翁八十雪盈头,多事还将幻相留。

杜老布衣原本色,谪仙宫锦亦风流。

孙曾随侍成家庆,朝野传观到海陬。

欲为影堂存一纸,写真更与画工谋。

1923 年,俞平伯也有题此照片的诗,以追怀曾祖:

回头二十一年事,髫髻憨嬉影里收。

心境无痕慈照永,右台山麓满松楸。

不过,他曾祖父是一代大儒,曾因弟子章太炎侈谈革命而与其断绝师徒关系,却应该想不到,自己含饴膝上的曾孙后来也被革命大潮裹挟奔流,成为改革旧中国、旧文化的青年闯将。俞平伯在1979 年有回忆五四运动的纪事诗,对这段经历仍感自豪:

星星之火可燎原,如睹江河发源始。

从此神州日日新,太学举幡辉青史。

风雨操场昔会逢,登坛号召血书雄。

呼喧声彻闲门巷,惊耳谁家大室中。

马缨花发半城红,振臂扬徽此日同。

一自权门撄众怒,赵家楼焰已腾空。

不过俞平伯本是个优雅淡泊之人,即便当年抄走他的存折,他居然憨态可掬地追出,高声追问:“你们拿走,有利息没?”对他这样的先生,我还是更喜欢他那些诗如其人的作品,如他写景泰陵的小诗:

百年陵阙散芜烟,芳草牛羊识旧阡。

一树山桃红不定,两三人影夕阳前。再如《偶忆湖楼之一夜》:

出岫云娇不自持,好风吹上碧琉璃。

卷帘爱此朦胧月,画里青山梦后诗。

再如他20 世纪80 年代写的诗,竟似毫不避讳历史问题:

宝笄双辉姊妹花,而今修阻各天涯。

钟陵王气华清水,第一夫人是宋家。

还有就是他写雷峰塔的几首绝句。因为他是杭州人,1924 年,日日隔湖相望的雷峰塔倒掉,对他心灵的触动不小。塔倒之时,他在与和尚下棋,没能目睹,竟专门坐船去看“惨状”:

绛袖垂肩翠发长,美人湖改旧时妆。

千年抔土飘风尽,终古荒寒有夕阳。

而一个甲子后,他又有悼塔之诗:

小楼南望水迢迢,六十年来一梦遥。

不尽斜阳烟柳意,西关残塔黯然销。

隔湖丹翠望迢迢,六十年前梦影娇。

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关残塔已全消。

好个“临去秋波那一转”,如今雷峰塔已傲然重建,这一转秋波,到底还是转回来了,只是俞平伯却无福见到了。

应修人:百战西风气更雄

另一个较早的新诗派别——西湖边上的“湖畔派”,其代表作家应修人后来加入“左联”,在与敌周旋时坠楼而死。他也擅作旧诗,如“五四”前作《病后偶作》:

碎雨寒秋困药笼,废吟废读愁微躬。

痴心却愿沪滨客,百战西风气更雄。

再如“五四”后作《忆梅》:

客窗雪似故乡明,无限乡思无限情。

应有寒华开旧树,谁传春讯报含英。

篱傍伴读成空愿,驴背低吟只梦萦。

安得梅花都种遍,冰姿医我俗怀清。

“湖畔诗社”主要有四位成员——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其中冯雪峰名气最大,据聂绀弩《散宜生诗》录《雪峰以诗见勖依韵奉答》,可知冯雪峰也作旧诗,只是我查不到资料。但聂绀弩这首诗的首句为“新题材更新思想,新语言兼新感情”,聂绀弩自注“为雪峰自勖之词,非我自谓”,格律虽合,但用语皆新文化做派,可窥见冯雪峰写旧诗的风格。聂绀弩此诗全诗为:

新题材更新思想,新语言兼新感情。

君每言之何切切,我能为此肯惺惺。

人逢寻壑常独往,船到穿桥自直行。

他日吾诗光景好,雪峰高耸大河横。

胡风:碧血华筵照不同

胡风和聂绀弩都是鲁迅的门徒,二人惺惺相惜,常以诗相和,砥砺前行。聂绀弩赞扬胡风:“胡风是真正的大手笔,写惊世骇俗的大文章的人。他的文章有令人胆寒的风骨。”“他那文章,他那诗,连他那拙重的字,没有一点媚的味道。他的文章,他的诗,不是掌握了什么辞藻、音韵、章法、典故以及经典里能够查到的知识可以写得出来。他不是文字的奴隶,他的文字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只属于他,或者说只属于他的理论和他的诗。”聂绀弩曾写诗祝贺胡风八十寿诞:

不解垂纶渭水边,头亡身在老形天。

无端狂笑无端哭,三十万言三十年。

便住华居医啥病,但招明月伴无眠。

奇诗何止三千首,定不随君到九泉。

胡风虽然是“七月派”的新诗人,但所作旧诗数量并不在新诗之下。他头顶为鲁迅抬棺的荣耀,以鲁迅最信任的弟子自居。鲁迅的诗他赓和了很多,那首“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七律,他和了二十多首,其一为:

怎奈风和日丽时,万千情愫乱如丝。

窗前有树栖双鹊,牢里无花献大旗。

赢得交情皆铸错,仅余遗憾不成诗。

是真是假何须问,一岁光阴一黑衣。

后来即便在狱中,他也不忘追悼鲁迅:

耻笑玲珑能八面,敢将盘错对千端。

国中有土堪栽豆,朝里无人莫告官。

一树苍松千载劲,漫天大雪万家寒。

难熬长夜听狐鬼,慢煮乌金铸莫干。

据说他在秦城写了20首这样的诗,总题“述怀”,但后来精神和记忆力出现问题,只记得这一首了。他曾说过旧诗讲格律,“限制严,早已僵化”,但在狱中却只能写格律诗,因为“与社会完全隔绝,无纸无笔,只有韵语才能记住”。狱中所写另有下面这首七绝,确實易于诵记:

曾经沧海曾经火,只为香花只为诗。

十载痴情成噩梦,春光荡漾上囚衣。

对比一下他在自由时光中所写的诗,面对着山河宇宙,除了格律约束之外,别无羁绊,与狱中心境自是大相径庭。如《从蕲春回武汉船上》,堪称当代名篇:

剩有悲怀对夜空,一天冷雨一船风。

夹江灯火明于烛,碧血华筵照不同。

戴望舒:只有残枝憔悴死

以一首新诗《雨巷》走红文坛的戴望舒,隶属于“现代派”,代表人物除他外还有卞之琳、何其芳等,因常在1932 年《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而得名。据说戴望舒也作旧体诗,但资料很难觅得。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戴望舒诗全编》,厚厚一册,只有两首译诗借用旧体,一为英国道生的《三个女巫》,其中一段被他译为:

朦胧枯眼只昏沉,不见孤村与繁市。

荒原寂寞总无情,只有残枝憔悴死。

二为译道生的《Moritura》:

作歌歌夕阳,西天今赭赤。

白昼已销沉,头带溟溟色。

匆匆明月升,光冷中天白。

作歌歌冬日,缓缓北风吹。

自彼阴寒地,飘向断蓬来。

旷野今萧寂,稻麦久经裁。

作歌歌老人。鬓边白发新。

双眼今茫漠,往事窒忧心。

向我沉思久,独立复微吟。

作歌歌落花,灿烂枝头摘。

清艳霎时间,曾亲云发髻。

今日知何处,寒灰伴幽寂。

虽非格律近体,但谨遵平水韵,入声俨然,故为中规中矩的旧体诗。后来找到戴望舒的一首《御街行》词,有纳兰性德的风采,却不见于《戴望舒诗全编》。可见沧海遗珠必然不少,他自己以新诗人自命,当然也就不甚珍惜:

满帘红雨春将老。说不尽,阳春好。问君何处是春归,何处春归遍杳。一庭绿意,玉阶伫立,似觉春还早。 天涯路断蘼芜草。留不住,春去了。雨丝风片尽连天,愁思撩来多少。残莺无奈,声声啼断,与我堪同调。

何其芳:翻作白头一蠹鱼

“现代派”中又有“汉园三诗人”的小集体,是指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其中何、卞二人都有旧体诗传世,而何其芳尤为出色。他作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忆昔》组诗及《自嘲》,堪称当世“诗言志”的代表作:

既无功业名当世,又乏文章答盛时。

虚负金黄小米饭,愧居碧绿大城池。

一生难改是书癖,百事无成徒赋诗。

来者可追当益壮,问君汲汲欲何为。

海上桃花红似锦,燕都积雪白于银。

流连光景不思蜀,惆怅天神犹醉秦。

岂有奇书能避世,行看故国竟蒙尘。

苦求精致近颓废,绮丽从来不足珍。

(《忆昔》)

慷慨悲歌对酒初,少年豪气渐消除。

旧朋老去半为鬼,安步归来可当车。

大泽名山空入梦,薄衣菲食为收书。

如何騄耳志千里,翻作白头一蠹鱼。

(《自嘲》)

他死于1977 年,临殁前有绝笔:

天涯芳草碧如茵,无复追风与绝尘。

花若多情应有泪,臣之少壮不如人。

笑看鼠辈冰山倒,能令龙骖晓日新。

敢惜蹒跚千里足,还教田野踏三春。

难得的是,何其芳对诗道有着独到见解,且继承了杜甫、元好问一系以诗论诗的传统,有不少论诗绝句,观念多可商榷,难掩的是意气殊伦。如:

少年哀乐过于人,借得声声天籁新。

争奈梦中还彩笔,一花一叶不成春。

溯源纵使到风骚,苦学前人总不高。

蟠地名山丘壑异,参天老木自萧萧。

刻意雕虫事可哀,几人章句动风雷。

悠悠千载一长叹,少见鲸鱼碧海才

而他作为以新诗获誉的名家,对旧诗、新诗的优劣实持保留看法,这在一意趋新、不破不立甚至只破不立的时代大潮中,绝对是难能可贵的:

革命军兴诗国中,残音剩馥扫除空。

只今新体知谁是,犹待笔追造化功。

至于卞之琳,他曾殷勤追求张充和,有人说他著名的新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寫给张的。但张充和是古典才女,写诗词,唱昆曲,卞之琳既不能投其所好,岂非缘木求鱼?我翻阅了白谦慎整理的《张充和诗文集》和孙康宜整理的《曲人鸿爪本事》,沈尹默、査阜西、卢冀野、饶宗颐、杨联陞、余英时等大小“粉丝”都在彀中,唯不见卞之琳。可是我曾经读过卞之琳悼念周恩来的七律,通平仄,辨入声,是中乎绳墨之作。想来他既上过私塾,本有旧体诗的基础,所以后来才会在新诗界举起“新格律诗”的旗帜,他们“汉园集”这个名字,也有传统诗家的影子。

王辛笛:转眼蓬蒿似我高

民国较晚出现的“九叶诗派”,其代表作家王辛笛也擅作旧体诗。他娶了上海名媛徐文绮,岳父徐森玉是前清举人,后来是文物鉴藏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家。辛笛夫妇都活到了21 世纪,得享遐龄,他去世前不久,香港翰墨轩出版了他的旧体诗集《听水吟集》。我十多年前在佐敦翰墨轩买到,读来觉诗力平平,无甚意思,故束之高阁,如今写此专题,才费力寻出。不过,此书所收,只有一首作于1924 年,其他全部作于鼎革之后,结合绝大多数诗人鼎革前后作品水平有巨大落差的定律,也就不足为怪了。辛笛交游颇广,其诗的一大价值即在于此,郁达夫、潘伯鹰、卞之琳、黄永玉、唐大郎、端木蕻良、黄裳、冒效鲁、杨宪益、余光中、周策纵、高贞白、陈凡、柳无忌、潘受等俱在笔下,尤与钱锺书交好,酬和最多。20 世纪70 年代之后,他与海外诗家往来还较多,如翰墨轩主人许礼平,因此翰墨轩才会为他刊行诗集。他赠许礼平诗云:

千古词章翰墨香,名轩海外响堂堂。

凭君立意存传统,影印行家六艺长。

香港旧诗之风很盛,改革之初,辛笛和一众香港诗友欢会于深圳之银湖,当时他有诗云:

试诉相思在一樽,尘劳往事了无痕。

新来楼阁知多少,立尽黄昏尚待门。

他还有写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诗:

当年听歌石河子,犹有余音满席前。

唤醒中原民族感,及今远胜李龟年。

不过诗之本旨,尤重离乱。1966—1976 年间消息闭绝,故人离散,1976 年后才逐一得到讣告,他才有《感赋》之诗,是他集中难得的佳作:

秋叶纷纷落地声,老怀怆触怅难平。

埋头渐解鸵沙鸟,怯向人间问死生。

怕上层楼味老辛,天涯消息总疑真。

不成读罢哀荣讣,只得临风哭故人。

浮世交游痛几遭,凌云意气老如猫。

百年俯仰薪随尽,转眼蓬蒿似我高。

猜你喜欢

新诗
张应弛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我在老年大学讲新诗
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论》面世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长假自驾游
偶感
关于“新诗经典化”问题的讨论
新诗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