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晓音学术简历

2021-01-25

名作欣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北京大学

一、专业履历

2018年8月—至今,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学院博士生导师

2014年2月—201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11月1日—2014年2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

2002年9月1日—2005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1999年4月1日—2002年8月3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97年4月1日—1999年4月1日,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

1994年4月1日—1997年3月3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93年4月1日—1994年3月31日,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外国人教师

1989年5月1日—1993年3月3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26日—1989年4月3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83年7月1日—1985年9月25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1982年9月1日—1983年6月3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

1979年9月1日—1982年8月3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1978年10月1日—1979年8月3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生

1963年9月1日—1968年9月3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

二、获奖情况

1991年1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一)教学奖

1.2002年6月,指导研究生李鹏飞博士论文《唐代非写实型小说研究》,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三等獎(2004年12月颁奖)。

2.2001年12月,主持“中国文学史”系列课程,获国家教学优秀奖二等奖和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9月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1997年6月,指导研究生刘宁博士论文《唐末五代诗歌研究》,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2000年12月颁奖)。

4.1986—1987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二)研究奖

1.论文集《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北京市出版基金资助出版。2017年9月28日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11月18日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2. 论文《〈箧中集〉和顾况的另类古调》2019 年4 月获第五届“百盛- 清华学报奖”。

3.著作《山水有清音》,2019年9月被第三十四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推选为2018年度百佳图书,获“普及读物奖”。

4.论文《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2012年6月15日获《北京大学学报》第九届(2009—2011年)优秀论文奖。

5.论文集《汉唐文学的嬗变》,2008年5月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

6.论文《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2007年7月获《上海大学学报》优秀论文一等奖。

7.论文《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兼论“雅”与“骚”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获《北京大学学报》2003—2005年度优秀论文奖。

8.论文《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2003年9月获《文学评论》庆祝创刊五十周年1997—2002年度优秀论文奖。

9.论文《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1998年7月获《文学遗产》第三届优秀论文奖。

10.论文《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1996年7月获《文学遗产》首届优秀论文奖。

11.学术论文集《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5年12月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2.学术专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4年2月获辽宁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13.论文《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1991年12月获《北京大学学报》1980—1990年度优秀论文奖。

14.学术专著《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991年12月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5.论文《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1987年11月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又曾于1985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6.2009年2月24日,获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颁发“优秀教学人员研究工作奖”。

17.2006年2月28日,获香港浸会大学五十周年校长颁发“优秀教学人员研究工作奖”。

三、学术论文

1.《从尚古到求奇:韩愈险怪诗风形成的内在逻辑》,《文学遗产》2021年第1期。

2.《孟郊乐府古诗的比兴及其联想思路的奇变》,《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

3.《日本伎乐中若干曲目和南朝乐府的关系》,《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九、二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4.《“诗囚”的视野变异及其艺术渊源》,《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11期转载。

5.《“苏莫遮”与日本唐乐舞“苏莫者”的关系》,《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6.《神仙想象的变异——中唐前期古诗的一种奇思》,《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7.《〈箧中集〉诗人和顾况的另类古调》,《清华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8.《“飒磨遮”与印度教女神祭的关系》(国际合作),《文史》2018年第1期。

9.《李白醉舞青海波考》(国际合作),《国学研究》2017年第2期。

10.《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1日。

11.《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2期转载。

12.《从五七古短篇看杜诗“宪章汉魏”的创变》,《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13.《杜甫长篇七言“歌行”古诗的抒情节奏和辨体》,《文学遗产》2017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7期转载。

14.《杜甫五绝别论》,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22期。

15.《日本伎乐“吴公”本事和汉魏乐府》,《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6.《从五排的铺陈节奏看杜甫长律的转型》,《复旦学报》201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15年第21期转载。

17.《杜甫五律的“独造”和“胜场”》,《文学遗产》2015年第4期。

18.《从日本雅乐看唐参军和唐大曲的表演形式》,《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音乐、舞蹈)》2015年第4期转载。

19.《從五古的叙述节奏看杜甫“诗中有文”的创变》,香港《岭南学报》复刊第五辑,第221—242页(2016年3月20日)。

20.《意象雷同和“语出独造”——从“钱刘”看大历五律守正渐变的路向》,台湾《清华学报》45卷第1期(2015年2月)。

21.《刘长卿七律的诗史定位及其诗学依据》,《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22.《“拨头”考》(国际合作),《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1期。

23.《中晚唐的郡斋诗和“沧州吏”》,《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转载。

24.《隋唐乐舞服饰在日本雅乐中的遗存痕迹》,《傅璇琮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25.《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文史哲》2011年第3期(创刊60周年纪念专刊)。

26.《从五古结构看“陶体”的特征和成因》,《中国诗学》第十五辑,2011年3月。

27.《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和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8.《从日本雅乐看隋唐乐舞》,清华大学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编:《清华历史讲堂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29.《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0期转载。

30.《江淹“杂拟”的辨体观念和诗史意义》,《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

31.《从江鲍和沈谢看宋齐五言诗的沿革》,《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

32.《论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今之变》,《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3.《中国文学史基础课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

34.《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35.《论汉魏五言的“古意”》,《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6.《鲍照“代”乐府探析》,《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7.《西晋五古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2期。

38.《中古七言体式的转型——兼论“杂古”归入“七古”类的原因》,《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9.《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势——兼论六言和杂言的关系》,《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40.《选堂教授〈佛国集〉诗艺浅探》,香港大学《华学》第9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1.《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2.《杜甫的孤独感及其艺术提炼》,《陕西师范大大学报》2007年第1期。

43.《国学研究和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古典文学研究为中心》,《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44.《早期五言诗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45.《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6.《从诗骚辨体看风雅和风骚的示范意义》,《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3辑,2006年9月。

47.《探索诗歌分体研究的新思路——以诗骚体式研究为例》,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总第11期“名贤讲席”,2005年8月。

48.《从诗歌文本中探索创作原理——论松浦友久教授的中国诗型研究》,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松浦友久追悼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论集》,日本研文出版2006年版。

49.《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0.《盛唐诗歌通论》,《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兼论“雅”与“骚”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2.《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53.《日本吴乐“狮子”与南朝乐府》(国际合作),《唐研究》总第10期,2004年12月。

54.《从唐乐谱和姜谱的关系看词的音乐背景》(国际合作),《文史》第2辑,2004年。

55.《试论春秋以后“诗亡”说》,《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8辑,2004年11月。

56.《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57.《毛公“独标兴体”析论》,《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2月春之卷。

58.《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59.《唐代女舞〈玉树后庭花〉及〈霓裳羽衣舞〉之舞容考》(国际合作),北京大学《唐宋妇女与社会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60.《关于查找马勒〈大地之歌·青春颂〉出处的浅见》,《马勒大地之歌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61.《通新旧之学达古今之理》,《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62.《世纪之交看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3.《唐诗研究百年的走向和得失》,《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版。

64.《世纪之交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5.《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

66.《日本唐乐舞“罗陵王”出自北齐“兰陵王”辨》(国际合作),《唐研究》总第6期,2000年。

67.《关于古乐谱和声词配合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国际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68.《敦煌舞谱对舞结构试析——兼论谱字的解释》(国际合作),《敦煌吐鲁番研究》1999年第4卷。

69.《天平琵琶谱〈番假崇〉调性新探》(国际合作),《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总58辑。

70.《从古乐谱看乐调和曲辞的关系》(国际合作),《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1999年。

71.《论初盛唐绝句的发展——兼论绝句的起源和形成》,《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72.《关于“行”之释义的补正》,《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73.《关于李白文的两个问题》(国际合作),日本《明海大学外国语学部论集》1999年总第11集。

74.《关于古乐谱解读的若干问题》(国际合作),《燕京学报》1998年新5期。

75.《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76.《论唐前期文明华化的主导倾向——从各族文化的交流对初盛唐诗的影响谈起》,《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77.《江左文学传统在初盛唐的沿革》,《燕京学报》1997年第3期。

78.《论开元诗坛》,《唐研究》第3卷,1997年。

79.《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80.《论杜甫的新题乐府》,《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

81.《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重陶王韦柳的原因》,《学术月刊》1995年第4期。

82.《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说起》,《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

83.《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秋之卷。

84.《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唐研究》第1卷1995年。

85.《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86.《论李白乐府的复与变》,《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87.《初盛唐清乐从属关系质疑》,《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88.《盛唐清乐的衰落和古乐府诗的兴盛》,《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89.《中唐文学的变迁(上)(下)》,《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7月号和9月号。

90.《论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总第1卷,1993年。

91.《论天宝至大历间诗歌艺术的渐变——从杜甫和岑参等诗人创奇求变的倾向谈起》,《文学史》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从“方外十友”看道教对初唐山水诗的影响》,《学术月刊》1992年第4期。

93.《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论支遁注逍遥游新义》,《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94.《论谢灵运及其对后世山水诗的影响》,《中华文史论丛》总第49辑,1992年。

95.《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江海学刊》1991年第6期。

96.《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詩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97.《初唐四杰与齐梁文风》,《求索》1990年第3期。

98.《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学术月刊》1989年第11期。

99.《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

100.《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101.《论南北朝隋唐文人对建安前后文风演变的不同评价——从李白〈古风〉其一谈起》,《文学评论丛刊》总第30辑,1988年。

102.《论唐代的古文革新与儒道演变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103.《古文成于韩柳的标志》,《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104.《中晚唐古文趋向新议》,《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105.《论汉魏六朝诗教说的演变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论丛》总第4期1986年。

106.《盛唐邊塞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唐代文学研究》总第六辑,1986年。

107,《论齐梁文人革新晋宋诗风的功绩》,《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08.《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09.《山水方滋庄老未退——从玄言诗的兴衰看玄风与山水诗的关系》,《学术月刊》1985年第2期。

110.《论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原因和表现艺术》,《上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12期。

111.《诗变于盛衰之际——论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及其形成》,《唐代文学论丛》总第5辑,1984年。

112.《诗文之辨和以文为诗——兼析韩愈、白居易、苏轼的三首记游诗》,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中国语文学刊》创刊号,1984年。

113.《左延年〈秦女休行〉本事新探》,《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114.《欧阳修排抑“太学体”新探》,《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115.《关于陈子昂的死因》,《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

116.《论杜甫君臣观的转变》,《中州学刊》1983年第6期。

117.《从诗人之诗到学者之诗——论韩诗之变的社会原因》,《学术月刊》1982年第4期。

118.《王维·神韵说·南宗画——兼论唐代以后中国诗画艺术标准的演变》,《文学评论》1982年第1期。

119.《从历代诗话看唐诗研究与天分学力之争》,《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4期。

120.《庾信的创作艺术》,《中州学刊》1982年第4期。

121.《谢朓生平考略》,《艺谭》1982年第4期。

122.《王维前期事迹新探》,《晋阳学刊》1982年第4期。

123.《李商隐江乡之游考辨》,《文史》总第17辑1982年。

124.《李白一朝去京国以后》,《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125.《杜牧和他的诗歌》,《学术月刊》1981年第6期。

126.《陶诗的艺术成就——兼论有关诗画表现艺术的发展》,《文学遗产》1980年复刊号。

127.《说古典诗词的“奇思”及其艺术表现》,《北大讲座》第一辑,2002年。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论坛”节目2001年11月播放。

128.《储光羲和他的田园诗》,《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29.《陈子昂〈感遇〉和李白〈古风〉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澳门社会科学研究会学报《濠镜》创刊号1986年9月。

130.《说王维的〈辋川集〉绝句》,《名作欣赏》1983年第3期。

131.《论鲍照的不平之鸣》,《中文自修·学术与争鸣专刊》1987年。

(另有部分已发表的论学文章将结成《进学丛谈》出版,此处不录。)

四、学术著作

(一)专著

1.《杜诗艺术与辨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李白之文——序表的译注考证》(国际合作),

日本汲古书院1999年版。

5.《唐宋八大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6.《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版,韩译本书名改为《中国的山水田园诗》,韩国版,金

永国译,2002年版。

7.《古诗艺术探微》,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唐宋散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台湾

国文天地1992年版。

9.《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华

书局2007年修订本,韩译本书名改为《汉魏晋南北朝

诗史》,韩国版,姜必任译,2012年版。

(二)个人论文集

1.《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唐诗流变论要》(自选集),商务印书馆2017

年版。

5.《山水·审美·理趣》,(香港)三联书店2017年版。

6.《山水有清音》,北京出版集团2018年版。

(三)教材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册,先秦至五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四)编著

1.《中国的名胜古迹》,(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通识读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五)注释

1.《中国历代女子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资治通鉴新注》第5册(卷124—138)注释(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六)主编

1.《谢灵运研究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新编唐诗三百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北京大学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社会科学总论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物理人物图书系列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