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2021-01-25陈小倩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提问数学课堂艺术

陈小倩

摘 要:提问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常用且重要的教学途径,也是学生、教师、教材沟通的桥梁。好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知识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升思维层次,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比较辨析,从而全面认识事物。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本文从趣问、巧问、追问、辨问四个方面浅谈提问艺术。

关键词:提问; 数学课堂;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71-00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节课,都需要通过提问来展开,可以说教师提问是贯穿于数学课堂始终的。在《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提到:“我将遵循一条箴言:教师向儿童发问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法的,而且也是整个教育学的细胞。如果能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认清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师生关系的性质;也可以从中认清教师自己,因为问题——这是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风格。”

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对于提问艺术不太在意,问的问题有时过于形式化,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率。

1.提问语言不清晰,指向不明确。提问时,教师用语不能很好地贴近儿童语言,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提问的意思,就容易出现冷场,这样就很尴尬了。

2.提问过易或过难。提出的问题过易,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错失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提出问题过难,违背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3.提問后不留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停留时间过短或不留时间,学生无法思考,或思考一半就被打断,这样的提问就失去它应有的目的和用意了。

4.提问时不能接受不同声音。提问时只想得到标准答案,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会中途打断,对有新颖想法的学生置之不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意思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使得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积累经验,多思多学,掌握好提问艺术和技巧。

一、激发学习兴趣——趣味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儿童更甚。明代学者王阳明就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一个同样的问题,教师不花心思,提出的问题没有情趣和吸引力,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教师着眼于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设计时巧妙构思,提问能够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他们自然就会产生学习兴趣,不由自主地就能够积极动脑思考。

案例1:《可能性》教学片断

教学例一 谈话:看,这个袋子里有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的神秘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生猜,2个)

师:其实是两个球,那是什么颜色的球呢?我们通过摸球来猜一猜。

请看活动要求:出示

小组合作活动:活动要求:共摸10次

每组1号摇:把球摇匀;2号摸: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3号 记:记录每次摸出球的结果。4号数:数十次。

谈话:都明确要求了吗?先摸好的小组,由3号把磁条贴在黑板上,我们来比比看哪一组玩得又快又好。开始游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你猜到老师带来的是哪两种颜色的球了吗?

师:猜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猜对啦,你们可真了不起,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问引入,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执教《可能性》时,我首先让学生去猜袋子里有什么,创设使学生好奇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再给出袋子中有两个球,至于是什么颜色就需要学生在摸球活动中去感受思考了。这样不仅创设了使学生好奇的情景,激发求知欲,更能增强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使学生积极参与和知识建构整合为一体。在教师问和学生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可能性发生的三种情况有了一定的感受,能够主动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可能性,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二、启发学生思考——巧问

“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贵在相机诱导。”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时,就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循循善诱。在学生疑惑时发问,以问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优化提问的切入点,抓住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运用其才智,领悟之源广开,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案例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谈话: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下面长方形的面积。(长4厘米,宽3厘米)

学生独立摆放。

1.师:你是怎样量的?

生1:我是这样量的,(把长方形铺满)一共是12个,就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先摆了一行,有4个,摆了这样的三行。四乘三等于12。

生3:我摆了一行,有4个,摆了一排有3个,三四十二。

2.师:那如果只给你一个小正方形,你还能量出它的面积吗?

生:量一排有几个,有几排。

3.师:一个都不给你,你还有办法量出它的面积吗?

生:可以用直尺量出长和宽。

师:量出长和宽?谁来说说为什么这样量?(学生思考)

生:7×4=28(平方厘米)

师:知道长7厘米,就知道了什么?宽几厘米呢?

(通过电脑演示,变换长和宽,不断提问学生长或宽几厘米就代表什么,面积求解思路)

该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多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到一个正方形量,再到一个都没有量,分散了难点,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到问题中心,最终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结论。

三、深入理解知识——追问

追问是在学生对某一内容或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师通过提问来进行补充和深化,不断地问,直到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准备是以学生的认知现状为基础的,所以教师追问,要问在学生对浅层问题解决之后。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及本质特征,追问就是教师达到目的的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对于一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分步追问来进行,反复引导,学生才能突破。课堂追问是一门艺术,智慧的追问可以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思维在失衡——平衡中——不断突破,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思维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案例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我们以前解决过很多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小猴也带了一些问题,想要大家帮他来解答,我们一起去看看。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情境图。轻轻地读一读题,思考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求什么?(课件出示题中的条件)

师:这里的30个表示什么?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吗?

总结:要知道后一天摘的个数只要怎么想?——前一天摘的个数+5=后一天摘的个数。

2.分析数量关系

师:现在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读懂了题目,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现在你能说说,你打算怎样解答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生1:先用30+5=3535+5=40。

师:算出来的35是什么?为什么要用30加5来算?

原来你是根据这两个条件来算的,接着又怎么算?为什么还要再加5?还是要从条件出发去想。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30+5+5

师:为什么这里要加5再加5呢?你也是从这两个条件出发去思考的

生3:2×5+30

师:这里2×5算的是什么?为什么算出来的是第三天比第一天多10个?那你还是从这个条件想起的。

师:那可以怎样求第五天摘的个数?

第一次试上这一节课时,在回顾环节要求学生说体会时,由于学生对于从条件出发这一策略感受不深,就出现了冷场的尴尬情况。在马兰老师和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调整修改后,我设计了很多追问,首先是对两个条件的追问,在一次次追问后,学生大多能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的含义。之后在解决第三天和第五天各摘多少个桃这个问题时,又通过不断追问,算出来的35是什么?为什么要用30加5来算?”接着又怎么算?为什么还要再加5?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在最终的回顾环节,很多同学都能说出要从条件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这些追问,就像是加速新知内化的催化剂,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思维慢慢拓展,最终触及知识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小學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提问数学课堂艺术
纸的艺术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