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传统型师生关系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2021-01-25刘佳宁
刘佳宁
摘 要:在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师生关系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之间的联系与转变。本文着重在师生社会关系、师生伦理关系以及师生教学关系三个方面,浅谈如何转传统型师生关系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教师提供深层次思考,并为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传统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5-002
2019年5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相关领域的应用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替代人类重复及复杂工作,早已进入学校以及课堂,其应用于基础教育中,必然对传统的师生授受关系带来巨大冲击。
由于传统教育中较为理性以及工具性的教育目的、僵化的教学制度以及传统师生关系文化的桎梏,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和僵化。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体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师生教学活动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儿童为中心”,最后发展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以看出,一直以来的教学活动中,始终把教师作为绝对权威者学生作为被管理与驯服的对象,有效的师生关系会被扼制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摇篮当中。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更加强调生活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放性、多样性、共享性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交往内容,更加强调的让学生“学以成人”,这就需要摆脱师生交往中的知识导向。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提到,师生关系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以知识为媒介,以认识为目的的教学关系;二是以交往为手段、个体社会化为目的的社会关系;三是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的伦理关系。
一、由“教师权威”转向“平等对话”的师生社会关系
存在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强调作为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性,而实践论将这种平等性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因此存在论与实践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为狭义的社会关系[2]。由于学生不仅要进行知识学习、技能锻炼,还要进行道德学习、情感熏陶以及德行教化等等,而这种教育必须在社会交往中得以实现,而最典型班级,就是师生交往的既定场所。
传统型师生关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支配”与“被支配”。究其根源“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传统教育讲求“应试教育”,从最早的古代科举到当今的中考高考,凭借体系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育在升学考试中的“工具性价值”,从而使人对教育价值的尊崇得到了合理化的解释。而教师作为僵化的学校制度的产物沦为传递知识“合法化”的“中介”[3]。其次,班级作为一个拥有相关制度以及相应的秩序要求的师生交往场所,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贯穿于学生的教学、道德教育、班级活动、游戏以及日常交往当中,不管是社会化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由教师主导开展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服从者的角色。但与此同时边缘化了教育对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的本体性功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这种社会关系,打破了传统师生社会关系的界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教师对学生的压制,人工智能反而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平等“对话”的新兴媒介。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不充分,以及应用领域不够广阔,此时教师与学生作为人工智能的“学习者”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能够与老师共同分享感受,进而使师生双方逐渐在人格上趋于民主、平等。计算机辅助教学这项技术可以使教师从一些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平等对话连接双方情感与思想。
二、由“师道尊严”轉向“尊师爱生”的师生伦理关系
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4]。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而教师与学生组成道德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在拥有各自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伦理关系在师生关系中也起到约束和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从古至今我国师生伦理关系的变迁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我国古代强调“以师为尊”的师生伦理观,后来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成“以学生为重”的师生伦理观,在改革开放后强调“尊师重教”的以师为尊的师生伦理观,再到现在提倡“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从古至今的演变,师生伦理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的最高层次。“以师为尊”是指师道尊严, 究其本质是一种非平等性质的师生关系理念,而“尊师爱生”是学生对教师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崇敬的师生关系理念,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着重强调关爱、接受与相互尊重。
传统的师生关系着重强调“以师为尊”,师尊生卑是古代师生伦理关系的突出特点,延续到至今仍有残留,体现出以师生伦理关系特点的跨时空延续。从古代开始,绝对权威的教师形象,被学生默认为教师的正统图景,教师在学术方面的绝对专业性为世人所肯定。正是由于对传统师生伦理关系的认同与默许,使师生之间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契约”[3]。等同于给予教师如同“生父”的权利,而学生则要谨遵孝敬二字。
有一次孔子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受困,饥肠辘辘。有一天,弟子颜回乞讨到一些大米,颜回生火煮饭,孔子刚好醒来,见到弟子颜回独自在吃米饭,孔子非常生气,认为颜回非常无礼,不尊师,没有礼让老师,不一会颜回将饭毕恭毕敬端到孔子面前,请老师进食,并说不能给老师吃到粘有炭的米饭,老师这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弟子侍奉自己是天经地义之事,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各个方面都要做到细致以及礼节周全,犹如对待亲生父亲一般。传统的师生伦理关系中,教师不仅可以管理和教育学生,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体罚和打骂。“父子关系”有严也有慈爱,但“师道尊严”理念下师生间的相互关爱和交流并非是民主和平等的。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削弱了传统以师为重的观念,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5]。因此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突出表现为“尊师爱生”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特点。人工智能在智能测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可以帮助老师从批改作业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拥有更多精力可以投放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有助于形成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传统师生伦理关系以教师单方面为尊,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强调“双向性”,既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传统师生伦理关系中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所约束,并不是由于仰慕老师的学术。而在师生伦理关系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大多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只有做到尊师爱生,师生之间才能更好的相互配合,激发师生更多学习、探讨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与教师发展。
三、由“单向灌输”转向“教学相长”的师生教学关系
师生教学关系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师生教学关系既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部分。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学关系从其本身出发落实到教育过程中,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不同的任务,同时还有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尽的义务。
传统师生教学关系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一点,忽视了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灌输式教学具有封闭性,并且远离实际生活,忽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在传统课堂上不管是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小组合作的相互交流,都需要举手示意得到教师的允许后才可以进行,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在课堂中保持沉默,只在必要的教师提问以及作业的布置上,做好自己的“本分”以取悦教师。在传统师生教学关系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作为普遍的、客观的真理,是学生无法质疑的,尤其影响学生对“自我意志”的肯定。教师和学生在传统師生关系中可以被更加贴切地形容为“同一流水线上的工人”,一定的教育目标、课程制定、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教育的流水线,教师和学生承担着各自的任务,为达成一个教育目标,都尽可能地避免“节外生枝”。例如某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公开课”,教师最大的期望便是学生能够按照教案的流程顺利走完,配合教师完成好剧本里的每一个情节,但后现代课程论的专家小威廉姆·多尔提出“教学的意义是在对话中产生,没有对话的课程对师生来说没有意义”。
智能机器人教师近年来也走进各个中小学,一些教材中的内容很难通过文字表述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内容,智能机器人教师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清晰准确地进行搜索并得以展现。智能机器人可以分担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断引入,不仅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学生可以充分与老师进行平等的探讨和交流,让教学从“以教定学”转变为“教学相长”的过程[5]。人们近些年来更加认识到教学活动是内化的过程而不是外压,因此教学关系在新时代越来越突出人性化的特点,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师生关系中的教学关系是传授与学习相互促进、共享共创的关系[6]。
四、结论与反思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切都在推陈出新,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教师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智能时代更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要树立现代的师生关系理念。教师在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需要注意到教学交往是师生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过程,从而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共生的氛围。
在新型师生社会关系构建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人格上的“民主”和“平等”,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师生应当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属于双方的共同语境。传统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在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维护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很容易导致忽视学生主体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和学生由“组长与组员”关系,变化为“组员与组员”的关系,共同探索讨论新知,自然而然连接起双方的情感与思想。
另一方面师生伦理关系由传统“师尊”到现代“尊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传统道德伦理还是“三纲五常”,是社会要求或教师期望都不会允许教师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在教学中进行交往,学生要从内心“仰望”教师,而人工智能作为辅助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学生本身,使学生感受到被关爱与尊重,让学生从因伦理束缚而尊重,转变为情感体验下感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期盼而自发的尊师。相对于传统师生伦理关系,教师必须清楚,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是为了让教师与学生的“心灵”靠得更近,只有尊师爱生,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教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师生关系的核心表现为师生教学关系。教师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影响下,教学方式也随之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因为部分学生对高端智能技术的研究和认识远远超过教师,某种意义上,学生也是一个“小老师”,教师也需要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分享,这样师生教学关系越来越人性化。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真正实现学生的自由、解放,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改变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过程,以及同样的考试内容,改变“齐步走”的现状,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9年5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2]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刊,2012(05):77-79
[3]刘石秀.批判理论视角下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评论,2019(08):23-28
[4]余娟.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的解读与构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
[5]梁娜.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20(01):95-99
[6]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