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科承继到“方法自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检视与思考

2021-01-25姚家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方法论范式样本

张 琦,姚家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事”属于科学研究,那么“器”便是研究方法。方法是从“已知此岸”通向“未知彼岸”的桥梁。更有学者提出,科学的本质就是方法[1],研究方法是学科的生命线,影响到整个学科的底层知识生产机制,牵连整个学科知识创新体系,是完成学术对话的根本保证。

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完成学业撰写的学位论文,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该学科最高培养层次研究者的最高学术水平。体育学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体育科学研究发展路径[2]、共词知识图谱[3]、科研特征[4]和方法学特征[5]等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基础[6]、技术手段[7]和研究对象[8]等。研究方法的文献仅有方千华[9]对157篇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和硕士论文研究方法的总体使用情况作出描述,并归纳出多种方法综合利用、主体方法为主注重创新、定量定性结合、重视实证的运用特征。然而,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检视性研究较为少见。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检视和思考,把握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前沿动向与发展趋势,提高我国体育学科研究水平以及博士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不无裨益。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样本采集

本研究以近5年(2015—2019)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功能,在“文献分类目录”中选择“社会科学Ⅱ辑”中的“体育”,学位年度选择“2015—2019 年”,学科专业选择“体育人文社会学”,样本筛选时间节点为2019 年10月25 日,共筛选出博士论文87 篇,删除留学生论文6篇,保留81 篇。在2020 年4 月5 日,又以此条件对样本进行核查,添加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篇,研究样本共计83 篇(见表1)。因部分博士培养单位尚未在中国知网上传论文,因此本研究样本存在遗漏,仅讨论在中国知网可下载的样本。

表1 研究样本年度及院校分布Table1 The Year&College Distribution of Sample

1.2 方法体系框架

体育人文社会学源于母学科的继承关系,研究方法深受社会学影响。同时,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之前,体育学隶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因此研究方法同样得到教育学的滋养。关于研究方法体系,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性的立体存在。(1)最高层次为方法论,用于探讨基本假设、逻辑、原则和规则。(2)中间层次为研究范式,潘懋元[10]将研究范式分为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非实证研究即为思辨研究;风笑天[11]根据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将实证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范式;克雷斯威尔[12]提出实证研究设计,根据知识观(包含理论视角)、研究策略和搜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将实证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或混合研究。(3)最低层次为方法与技术,由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共同决定,用来确定采用何种研究工具展开具体工作(见表2)。

表2 研究范式分类Table2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逐篇查阅论文,重点对论文中前言、引言、导论和研究方法部分进行分析,借助Excel 软件对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记录。在统计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有2 点需要说明:(1)1 种研究方法按照1 个频次计算,因此研究方法总频次大于论文篇数;(2)因作者对研究方法的命名尚未统一,因此对同一研究方法的不同名称做统一处理。

2 方法特征

2.1 总体分布——实证研究占据主导

在方法论体系中,思辨与实证各自具有其相应的方法论地位,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思辨研究范式更加关注解决“应然”问题,关注建构概念和理论,通过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样本中,思辨研究论文11 篇,仅占总样本量的13.25%,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体育制度、政策、立法、文化与观念等,如《体育正义研究》《视觉传播中奥运会开幕式与文化认同》《论体育休闲观》等。实证研究范式更加关注解决“实然”的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推论研究结果。样本中,实证研究72 篇(定量研究3 篇,定性研究34 篇,混合研究35 篇),占样本总量的86.75%(见表3)。

表3 研究范式总体情况Table3 The Overview of Research Paradigm

定量研究是深受实证主义哲学方法论影响的,对事物可以定量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做以检验的研究法[13]。样本中,定量研究仅有3 篇,占3.61%,定量研究范式侧重对研究对象的测量计算,通过事先的设计搜集客观事实材料,重视信度与效度,强调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及推广性。但是,定量研究范式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论文中使用的比例较低,主要通过问卷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商业性体育赛事承办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定性研究以解释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4]。样本中,定性研究共有34 篇,占40.96%。研究者通过叙事研究、现象学方法研究个体情况,采用个案、扎根理论探究过程、活动和事件,采用民族志方法了解个体或者组群的文化共享行为。

混合研究以实用主义为哲学理论基础,拒绝范式之间非此即彼的论断,倡导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融合各种不同的观点、视角、立场和态度[15]。样本中,混合研究35 篇,占42.17%。样本中,一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协同的研究,就是通过内容分析法完成政策文本的资料转化,使得文字组织的政策信息得以量化体现;然后,通过对体育学术专家以及实践领域的关键知情人的质性访谈,获得质性访谈资料,将访谈结果与政策文本量化信息进行三角校验,互为补充深入探讨。

2.2 范式趋势——混合研究初步崛起

人文社科研究设计主要遵循2 条线路:以实证主义指导的定量研究和以解释主义为指导的定性研究,2种研究范式既对立又联系。定量研究具有突出客观性,易于实现大规模实施的优势,而定性研究范式又能突出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更易于深挖细节的问题。长期以来,这2 种研究范式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实用主义者”提出了一种折中的混合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主张“研究问题主宰,而非范式或方法为王”“方法必从之于问题”[16]。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复杂,研究范式有必要顺应时代的步伐更加关注研究对象的关系、情境、过程以及整体。这一趋势,在本研究样本中得到了证明,2016 年以来,混合研究范式的博士论文数量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见图1)。

图1 研究范式年度趋势Figure1 The Annual Trend of Research Paradigm

2.3 方法数量——多种方法综合利用

样本中,单篇论文采用3~5 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最多,占80.72%(见表4),但也存在研究方法过于求多的现象,如有1 篇论文同时使用8 种研究方法。与20世纪90 年代只用1 种逻辑分析法的博士论文相比,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能够拓宽研究视角,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如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相关领域论文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调研手段,并与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配合使用。在注重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利于研究结论的外推,扩大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表4 单篇论文研究方法总数Table4 The Total Number of Research Methods Per Paper

2.4 技术手段——跨学科性多元整合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但要从母学科社会学汲取方法学理论的滋养,更要向成熟学科(如教育学、人类学)学习。成熟学科关于研究方法体系的讨论持续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体系结构。对体育人文社会学来说,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科自身成熟的过程。

人类学的整体观、比较的视野、主位与客位等核心理念,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影响深远,尤其是其核心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田野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17],其成果即为民族志,具有“参与观察”和“深描”的特点。样本中,有17篇论文借助田野调查法获取资料,但是也存在调查缺乏长期性、单纯观察多于参与行动、浅显表述多于“深描”等问题。

在档案学中广泛应用的文献计量法,也得到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者的重视。文献计量法善于归纳总结某一学科在特定时期内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工具软件完成对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借助Citespace等软件可以绘制共词网络图谱,从而实现对某一研究领域研究演进路径的探寻。

3 检视与思考

3.1 方法体系结构不清晰,逻辑层次需理清

研究方法的分类框架较为复杂,从哲学方法论到一般方法论,再从研究范式到方法与技术。研究范式是基于相应的方法论而形成的科学研究规范或模式,它指导着科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18]。样本在方法体系结构方面呈现出以下问题。

(1)体系结构不清晰,缺少方法论的行动自觉与显性表达。方法论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观念和技术的驱动性理论,它的内涵会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得到不断理清和丰富。黄聚云[19]对30 年来我国体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进行梳理发现,研究方法论已经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系统方法论为纽带、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主干、以反实证主义方法论为辅助的多元并存局面。样本中,仅有5 篇论文(6.02%)提到了研究所用的方法论;仅有1篇论文提到了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4 篇论文只是浅显地提到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涉及研究的哲学基础、理论范式、价值倾向、理论假设及逻辑体系等”;没有博士论文在方法论表述中涉及到学科方法论层面的内容。一门学科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学科生命力,不但需获得开创性的研究发现,而且能对学科自身的研究模式进行有益的调整和反思,从而形成“方法论—研究方法—开创性新成果”的良性循环。从实际来看,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对方法论缺少必要的行动自觉和显性表述,“学科意识”缺场,研究者难于区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具体边界。

(2)范式表述不明确,缺少方法论对范式的指导。克雷斯威尔提出,实证研究设计的3个核心要素包括:研究者采用的知识观(包含理论视角)、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研究策略、采用什么样的搜集分析资料的方法。一旦对3 个核心要素有了明确的审视,就能够明确自己的实证研究是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抑或是混合研究[12]。而样本中,大部分论文缺少对整个研究设计范式选择的基本说明。

(3)方法与技术层次混用、误用。如同一级别的论述中同时出现调查法、访谈法。此类错误的根源在于博士生对调查法与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的包含关系不明确。方法与技术名称随意,如文献资料法经常被称为文献法、文献资料法、文献归纳法、文献综述法等。比较研究法也出现了如比较研究、比较分析法、比较归纳和对比法等5 种表述方式。研究方法的简单罗列,随意性大。如在研究方法表述中提到使用案例分析法,但是纵观全篇论文找不到任何案例的表述和分析。一部分论文还自创研究方法,如将具体理论和某一学科表述当作研究方法使用,如数据挖掘法、计算机方法等。此外,一些研究还混淆专家及普通访谈对象的区别,使得专家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3.2 混合设计形式较单一,设计模型待拓展

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加之混合研究具有多重路径,混合研究在该领域的科学推广必须以合理的研究设计为前提。在参考《研究设计:质化、量化与混合方法》、《设计与开展混合法研究》《混合研究:一种研究范式的来临》等工具资料的基础上,借鉴Creswell 及Johnson 提出的混合设计模型,从混合的目的和时间序列2 个维度进行分类,得出混合研究设计的4种设计方式[20]:“三角互证”设计、嵌入式设计、解释性设计和探索性设计(见表5)。

表5 4种不同的混合设计方式Table5 4 MMixed Design Methods

样本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三角互证”设计,“三角”可以体现在方法、理论、数据源,甚至研究者方面。样本中,一项关于我国发达城市体育健身消费结构的研究,就是以京津沪城市健身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研究人群的定量数据,分析不同年龄、学历、职业、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运动能力等要素对体育健身消费行为的影响;然后又对体育经济、体育管理领域知名学者进行专家访谈,获取定性数据,深入了解发达城市体育健身消费结构与健身产业的特征、影响要素与发展趋势;最后,将问卷调查的定量结果与专家访谈的定性资料进行对比,从而完成“三角互证”。

“三角互证”是混合研究的典型设计,在使用定量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同时,运用定性方法探索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常采用问卷与访谈配合使用的方式。但是,除“三角互证”设计外,嵌入式设计、解释性设计和探索性设计模型在样本中较为少见。此外,在混合设计中还存在一些规范性问题,如缺乏对混合研究运用必要性的表述、对混合的层次和时序等描述不清、缺乏对定量与定性研究结果的整合等。

3.3 实证资料依赖调查,技术操作欠规范

博士论文中,文献综述部分多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先前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然后形成自身研究假设和研究框架。体育人文社会学汲取了母学科获取实证资料的方式,调查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见表6)。从研究领域来看,主要集中于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领域。问卷调查法善于在短期内收集较多样本的信息,获得受访者对目标问题的认知、态度和建议等资料,如一项关于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利用问卷调查法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访谈法的优势在于采集信息更加深入、目标性更清晰,常用于体育活动动机、健身诉求等的调研。一项关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者走访了陕西秦岭辐射的6个行政区对民间体育赛事和传统体育节日的举办和开展情况、体育赛事的场地资源情况,详尽了解和掌握了第一手数据材料。

表6 收集资料研究方法频数及百分比Table6 The Percentage and Frequency of Research Methods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具有自身明确的学术使用规范,但在本研究样本中却出现了大量非规范性使用的情况,以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的使用加以说明。

本研究对象中,有37.35%的样本通过问卷法获取资料,但是问卷法必要流程缺失严重,如对于小范围试测环节的忽视、对样本规模确定较为随意、抽样意识淡薄、抽样策略选取不当、信效度检验缺失等。(1)忽视试测环节,不能够及时发现问卷设计中的问题,很可能降低后续数据统计的效率,影响调查结果的精确性。(2)研究样本中,仅有《我国发达城市体育健身消费结构研究》1 篇论文中对样本规模的确定做出了明确说明,考虑了允许误差、异质度、抽样策略以及对未回答者情况等因素。(3)抽样环节中,缺乏抽样意识、无明确的抽样策略,过分依赖偶遇抽样,这都难以保证样本能够准确地代表总体特征。(4)信效度检验作为优良的测量工具所需的必备条件,检验缺失将难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问卷法的规范化运用,影响学术规范性、结论可靠性和成果原创性。

田野调查法的使用中,主要缺乏长期性、参与性和深入性。有人类学研究者总结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田野八式”,并总结了点线结合、特征追溯、线面统一、微观聚焦“四统”的工作思路[21]。这些田野调查的特质都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在某种意义上说需要进行至少1年以上与被研究者“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共同生活工作经历。只有在与被研究者长时间的了解、沟通中才能彼此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使获得更加真实的一手资料成为可能。但是,从本研究样本来看,对于田野调查的表述仅仅描述为“本人在某一地区进行了长达2 个月的田野调查”,而对于如何选取研究对象,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开展田野活动,如何对研究问题进行“深描”都未做描述,更多的是自身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和总结。此外,在网络逐渐发达的今日,田野调查的“田野”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田野的范畴从“异文化”区域,深入到客观存在的实地,并逐渐扩展到网络社区。但是,从本研究样本来看,这种网络空间上的有益延伸并没有显现。

3.4 资料分析偏重演绎,理论贡献待强化

从分析资料的方法与技术来看,案例分析法使用频次最高(31 次,占37.35%),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的使用频次分别为26次(31.33%)、24 次(28.90%)、17 次(20.48%)和12 次(14.46%)。此外,一些方法的使用频数较少,如文献计量法、焦点小组讨论法、量表法、实物考证法、影像技术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词频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专用工具分析法、认知工作分析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法等。

谋求理论的发展往往被视作研究的开始,科学理论能够对世界上发生的各种现象提供系统性的解释,好的理论必然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也必然能够被验证[22]。正如KRATHWOHL 提出的“研究之环”,任何研究问题都处在推理过程循环的某一个点上。“研究之环”的一半是从基础的观察开始,从资料中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生成普遍性推断,即新的理论;“研究之环”的另一半是从普遍性推断(理论)开始,通过演绎形成假设或对特定实践结果的预测,用实证资料进行验证[23]。样本中,关于理论的阐述大多遵循自上而下的演绎路径,研究者根据主观经验或特定知识系统进行套用,从而完成理论的检验。如一项关于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借鉴系统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休闲限制理论,以东、中、西部3 个城市为典型案例对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将国外理论进行本土化验证,提高了理论的外部效度,实现了学术对话。

诚然,演绎路径能够帮助研究者扩大视野,从不同学科视角观察体育人文现象。但是,当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研究者抛弃先前理论束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收集与身体运动、体育社会现象相关的资料,凝练出符合学科特色的理论[24],以便建构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为学科的成熟和发展贡献力量[25]。无论是从社科研究的共有发展规律与趋势,还是从学科自身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都应该走向多元的分析资料方式,重视科学实证精神的同时纳入人文主义情怀,在进一步逻辑验证和演绎分析中,加强对资料归纳的探索[16]。

4 对策与思考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部署学位论文抽检过程中将研究方法与实践能力作为论文审核重要的评议要素之一[26]。可见,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母学科的继承和成熟学科的借鉴过程中上下求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的成果来看,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仍禁锢于概念、结构、功能等方面,尚属于学科体系构建的初步觉醒。

从外部环境来看,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对传统体育学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科研人员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有必要提升自身数据素养,从而提高对数据的辨识、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从学术研究范式的趋势来看,混合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第三次方法论”运动,亟需探索混合研究与体育学的学科整合,进而探究混合研究在体育学的本土化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全面总结了百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从博士生自身来看,良好的学术素养是研究者自身科研成长的基石。学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首要条件是拥有完备的自觉意识,方法自觉的概念就是在此种情境中被提出。方法自觉就是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操作定义、适用范围、具体流程的全面掌握,并能够自觉、主动、精确地加以使用。

4.1 科研创新的时代要求——提升博士生的数据素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变革的驱动力量,正在改变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先前基于还原论的小数据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是碎片化、分散的,很难拼接成全面完整的研究对象图景。大数据为科研带来了新的洞察力,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和分析更多的数据,甚至在一些领域可以获取全样本而无需依赖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的随机抽样。大数据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1)从基于理论假设演绎推理,到基于大数据的归纳;(2)从实验环境的人为控制精简,到自然情境复杂环境;(3)从关注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4)研究结果从研究过去测量当下,到重视预测未来[27]。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正如吉姆·格雷[28]所总结的,科研范式从实验、理论、仿真进入了“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在新的科研范式下,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分析利用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是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29]。数据素养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是根据科研需求在不同数据源中获取、操作和总结数据,并从中推断结论的一种能力,是信息素养内涵的最佳延伸、发展与表达[30]。相关研究表明,数据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培养提高科研素质对促进科研创新具有重大作用[30]。从本研究数据来看,当今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获取资料主要依赖调查,如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数据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提升体育学博士生数据素养迫在眉睫。

4.2 研究范式的趋势指向——探索混合研究本土发展

梳理混合研究的发展脉络,如果用更宽泛的社会科学视角来考察,其实早在1924—1932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就是混合研究的雏形典范。在霍桑实验中,使用到的定量研究技术包括前后测实验和控制组实验,定性研究技术包括访谈和观察。霍桑实验在心理学、教育学上的意义是深远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风行的泰勒科学管理思想提出了质疑,让管理者及科研人员开始重视个人自身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混合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在哲学基础、研究设计、技术方法、话语体系以及学术共同体认可等方面逐渐成熟,成长为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并驾齐驱的独立研究范式。张力为[31]研究指出,混合研究范式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优势兼容并蓄,是值得关注的方法学进展,在当今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日益强化。但是,混合研究范式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使用尚处于起步或初步发展阶段,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学科整合,探索混合研究在体育学中的本土化发展。

4.3 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完善体育学科方法体系

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复杂系统,一般包括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学科方法体系、课程教材体系、学术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等。成熟的方法体系,代表了该学科的成熟度,决定了学科的研究视野与理论深度,更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更有学者提出,学科发展在于建设,而建设的关键在于方法[32]。体育人文社会学从最初的非实证思辨研究为主,逐步引入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到如今融入混合设计理念,顺应了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及时代的发展步伐。从宏观上讲,学科方法体系的构建可以提升本学科的理论建设水平;从微观上讲,可以为本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学实践标准。从大量的体育学科研究实践中抽象并总结出方法体系,经过“实践—总结—改造—再实践”周而复始的过程,使方法体系逐渐成熟,是加强方法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研究方法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受学科自身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部因素和技术水平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方法体系建设。

4.4 方法应用水平的精进——完备方法素养规培训练

教育学学者曾提出,研究方法的训练至少要包含2方面内容,即“使明晰”和“使掌握”。“使明晰”需要构建一个成熟、多元、完备的符合本学科实际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法体系;“使掌握”要求本学科的研究者对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效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运用中准确地掌握使用。任何学科的研究者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学科基本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博士生培养单位应通过完善教学团队、丰富课程体系和完备学习者评价这3 个路径提升博士生方法学素养。构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专业年龄匹配的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逐步完善“国家-地方-校本”三层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和阶段性评价优势,丰富评价形式。

猜你喜欢

方法论范式样本
佛阁:米拉日巴、诗与方法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规划·样本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