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中的格斗战术
2021-01-24夏洛克
夏洛克
在琳琅满目的影视作品中,说到令观众印象深刻的“炫酷”元素,精彩的格斗必定是其中无法忽视的。其实,从古罗马的角斗场,到现在的拳击擂台,人类一直对围观格斗充满兴趣,近身格斗也一直都是动作电影必不可少的看点。这也同样反映在科幻电影中,无论是在《黑客帝国》的虚拟世界,还是《星船伞兵》的系外星球,或者是《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雨夜,拳拳到肉、你来我往的格斗战一定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提到将“肉搏”“格斗”元素发挥到最极致的科幻作品,必定少不了大名鼎鼎的《星球大战》系列——在遥远的星际中,绝地武士们挥舞着五颜六色的光剑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剑斗较量。光剑格斗术以现实格斗技作为参照,分门别类,制定了七门剑术,它们分别是:
1. Shii-Cho锡秋:基础剑术,相当于无数格斗中的基本功,这是每个绝地武士最早修习的剑术。
2. Makashi马卡锡:最典型的特征是单手挥剑,以突刺、挑刺等动作为主,舍弃了大范围挥砍等耗费体力的动作,如同现实中的“击剑”,代表性使用者是杜库伯爵。
3. Soresu苏里舒:防御性剑术,以保护自身为第一要义,并寻找适当机会予以反击。典型使用者是欧比旺。这种技巧在现实中的原型可能来自于“吉卜赛凯西格斗术”,这是一种以自卫为基础的巷战格斗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班牙。顺带一提,DC著名形象“蝙蝠侠”使用的就是这种格斗术。
4. Ataru阿塔鲁:尤达大师使用的剑术,典型特征就是大家熟知的“唯快不破”,在电影中,尤达大师对敌时经常反复横跳,让对手笼罩在剑光中疲于应付。这种剑术的幻想气息比较重,可能来自于功夫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
5. Shien / Djem So希安/强梭:均衡型剑法,主要使用者是阿纳金·天行者(黑武士)。
6. Niman尼曼:被星战迷戏称外交剑,属于“花架子”类的剑术,缺少实战能力,与现实中许多表演性的武术相似。
7. Juyo & Vaapad朱诺及凡派德:朱诺和凡派德这两种剑法属于同样的战斗风格,只是朱诺为西斯派,凡派德则为绝地派。特点是大开大合,豪放且极具攻击性,云度就是这一剑术的使用者。
不难看出,这些剑术中包含了许多现实格斗技的要义,丰富详实的设定加上“原力”这一独到的幻想要素,创造了一个仿佛真实存在的“星战”世界,也令光剑武术与大舰巨炮的时代背景毫不违和。
其實,在“星战”的世界观中,光剑和绝地武士更多的时候扮演着领袖与精神图腾的角色,而非正面战场上的决定力量,更不是战场上主要的战斗方式。在《星球大战》的世界里,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爆能枪和其他大型战争机械,而不是绝地武士的光剑,再强大的绝地武士也无法在战场上以一敌百。
然而,还有一些科幻作品会将格斗战作为一种主要的战斗方式来呈现,为了让这种设定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创作者往往会加入一些额外设定,让格斗战的重要性更具逻辑。
其中的典型作品正是在热映中的《沙丘》。在《沙丘》的背景设定里,个人微型力场护盾技术非常完善,能够抵挡包括实弹类单兵武器等绝大部分的攻击。但护盾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护盾和激光武器会互相反应,用激光枪射击护盾会引起类似核武爆炸的剧烈反应,同时杀死攻守双方,因此有护盾的情况下没人会选择激光枪。其次是护盾不能阻挡低速物体,所以在有护盾的情况下只能使用冷兵器格斗,双方需要用一种不快不慢、恰到好处的攻击速度避免触发护盾爆炸,于是衍生出了贵族式决斗剑法。
厄崔迪家族剑术导师哥尼·哈莱克在教授保罗·厄崔迪剑术的时候告诉他,当手中短剑的速度低至每秒六至十厘米时,武器就能穿透能量护盾并威胁到对方。因此,《沙丘》中的剑术决斗与《星球大战》中大开大合的刀光剑影相比显得更优雅,同时视觉上的冲击力也更弱。
另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日本科幻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无论是原版的TV动画还是后来各个版本的剧场版,人类只能依靠巨大的EVA机体,通过近距离格斗战的方式击破被称为“使徒”的外星侵略者的核心来保护地球。
这是由于动画中的设定是:使徒都有一种名为“AT力场”的能力护盾,几乎所有的常规武器都无法贯穿该力场,对使徒造成有效伤害,破除它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力场相互碰撞,产生中和。简单地说,就是让同样具有“AT力场”的EVA近距离中和掉使徒的力场,然后再通过以格斗战为主的战斗方式将使徒击破。
除了打怪兽,在科幻作品中,还有一种以“擂台竞技”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最典型的有描绘未来机器人擂台搏击的《铁甲钢拳》(Real Steel)和《机动武斗传》(Mobile Fighter G Gundam)。这些作品绕开了“未来战争”这一题材,将视角放在了“擂台对抗”上。如此一来,格斗战存在的理由已经十分充分,也就不需要过多刻意的“强设定”了。
那么,科幻作品中有没有一种设定相对严谨硬核、又将“格斗战”作为战争中主要战斗方式存在的科幻作品呢?
虽然这样的作品很少,但也确实存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科幻动画《机动战士高达:铁血的奥尔芬斯》。在该作中,即便在大规模正面战场上,格斗战依然是作品中主战兵器“机动战士”的主要作战方式。枪械、火炮一类的热兵器虽然存在,但几乎只有扰敌和辅助之用。
实际上这还是源于一个“强设定”——所有机动战士的防护装甲都有叫作“纳米涂层装甲”的物质。在官方设定中,纳米装甲是一种特殊金属涂料,通过重力场的影响,它能形成非常复杂的分子排列,对动能、爆炸、带有能量的分子等攻击带来的冲击进行吸收并向周围扩散,形成多层缓冲物,让机动战士的防御力达到使用火炮对射也无法造成有效伤害的程度。因此,该作中机动战士的战斗,哪怕是大规模团体战斗,几乎都是依靠近战武器互相肉搏来杀伤对方的。
这种解释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但细想之下依然有很多疑问,冷兵器碰撞造成的打击依然属于“动能打击”的范畴,那为什么炮弹无法造成有效伤害,刀剑、矛锤类的冷兵器就能造成伤害了呢?难道说机械臂的挥打能够产生超越火药爆炸和电磁数倍加速的动能击穿“纳米涂层装甲”吗?以上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以至于在该作故事后期出现了很多与设定格格不入的桥段,最终导致剧情的崩坏。
从最现实的角度来说,之所以如此多的科幻作品中依然存在大量“冷兵器”格斗,根本的原因并不是“科幻”方面的需求,而是艺术和视觉表现力上的需要。毕竟丰富的格斗战要比枪炮对射更能呈现优秀的视听盛宴、刺激观众的感官。
以上虽然列举了科幻作品中出现的诸多“格斗战”的例子,但这些“格斗战”的理由从严谨设定的角度看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那是否意味着在未来的战争中,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近战格斗,甚至完全不会出现冷兵器的身影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科幻作品中的设定进行分析。在《沙丘》和《EVA》中,无论是护盾还是AT力场,设定目的都是使热兵器无效化。用更简单的语言形容,就是让“盾”大于“矛”。
众所周知,武器装备上的竞争大多是“矛”(攻击)与“盾”(防御)的竞争。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铠甲和刀剑弓弩,还是热兵器时代的导弹以及导弹拦截系统,都逃不出这个框架。
在熱兵器普及后,人类的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矛”大于“盾”的时代,以至于造成了现在这般以远程武器为主的战场状态。但假设某种新技术的发明让“盾”大于“矛”了,那么战场的形式自然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人类历史上有没有盾大于矛的时代呢?当然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在14世纪到16世纪,由于冶金工业的成熟,锻造技术的发展,全身板甲开始普及,连人带马都覆盖重甲的重装骑士成为欧洲战场上的绝对主力。在全身板甲的强大防御力面前,传统的远程武器如弩箭和不列颠长弓(包括原始的火门枪等)几乎都无法造成有效伤害。于是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重装骑士的对冲成了正面战场对抗的主要手段,这一局面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直到火绳枪出现才有所改变。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上,一种新的防御技术,比如科幻作品中常见的能量护盾,让传统的火药弹丸无法造成有效杀伤。那么为了克制这种能量护盾,人类就必须研发新型武器,也许是用粒子束攻击的能量武器。然而,要将离子束发射出去需要极大的功率,而且应用困难,例如离子在空气中衰变等。但是将它制成刀刃,便可以在做到小型化、量产化的情况下造成有效杀伤,那么很可能在战场上形成一种肉搏战为主的局面,至少在步兵战斗中有很大可能。
当然,以上的推测仍然只是一种不太严谨的假设而已。
综上所述,在未来战争中,回归大规模冷兵器(或者说类冷兵器,毕竟光剑不能算冷兵器)肉搏战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是非常低。格斗和搏击作为人类甚至是生物最原始的战斗本能,它所蕴藏的视觉表现力毫无疑问将在科幻这一领域,伴随着人们的想象长时间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阿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