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结肠转移性肾癌1例
2021-01-23李正金赵立仙李跃康
葛 娴,潘 云,李正金,赵立仙,王 敏,李跃康
患者男性,75岁。因腹泻1个月余就诊,10余年前曾因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查体:贫血貌,左侧腹部可见一长约15 cm手术切口瘢痕。左侧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粪便常规:红色水样便,RBC满视野/HP。腹部CT检查:(1)降结肠团块状占位,考虑降结肠癌;(2)腹膜后多发团块状占位,多为淋巴结转移;(3)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影,不除外转移瘤。(4)左肾缺如。电子肠镜示:乙状结肠增殖样病变,活检标本为少量黏膜上皮,未见肿瘤。考虑降结肠占位拟行左半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眼观:送检(左半结肠切除标本)肠管一段,长41 cm,直径3~6 cm,距一侧周径断端11 cm处见一大小9.5 cm×8 cm×3 cm的隆起型肿物,肿物切面呈淡黄、暗红色,实性质中,侵及肠壁全层,肠系膜内查见结节12枚,直径0.3~1.4 cm。镜检:肿瘤细胞多呈实性巢索状,部分呈管状、腺泡状或乳头状排列。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图1)。癌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胞质透明,有的可见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可见,核分裂象偶见(图2)。免疫表型:CD10(图3)、CKpan、MLH1、MSH2、MSH6、PMS2、vimentin(图4)均阳性,CK20、CK7、villin、CD11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5%。
①②③④
病理诊断:降结肠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 Ⅲ级。
讨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1-2]。最常见的亚型是透明细胞RCC,约占RCC的80%[2],其次为乳头状RCC及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和髓质癌等较为少见。RCC发病相对隐匿,20%~3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转移性RCC,超过20%的局限性RCC患者接受手术后仍会发生转移。转移性RCC的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3个月,5年生存率不足10%[3]。RCC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骨、肝、脑和淋巴结;亦有转移至甲状腺、乳腺、胃等部位的报道[4-6];罕见有转移至结肠的报道。晚期复发是RCC特有的生物学行为,尤其是罕见部位的转移更为常见。有5年以上RCC病史的患者一旦被发现临床可疑肿瘤时,首先应考虑晚期复发的可能[7]。本例为降结肠转移的晚期复发RCC病例,提示RCC复发可转移至全身各处。
结肠转移性RCC起病隐匿,临床无明显症状,转移灶的发现可在肾脏切除术后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发生,因此遇有结直肠肿物即使RCC病史较长者也应警惕转移的可能性。本例患者肺、肝等常见部位未出现转移,影像学显示脾脏、胰腺、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降结肠占位预示肿瘤晚期,但患者仍处于亚临床状态,直至出现间歇性腹痛、腹泻和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迄今为止,尚未有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或诊断性生物标记能提示结直肠肿瘤转移,CT或MRI尤其是增强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是相当重要的诊断性检查项目。结肠内镜活检可确定和显示结直肠肿块的组织学性质。
需与转移性RCC鉴别诊断是原发性结直肠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CCA),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肿瘤实体,首次报道于1964年。CCA多见于成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6岁,常见部位为远端结肠[8]。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其是经典腺瘤或腺癌的一部分,且CCA常发生于普通腺瘤/癌中或与之相邻。镜下见肿瘤细胞呈腺管状或筛状结构排列,部分瘤巢中央可见坏死,肿瘤细胞胞界清楚,长柱状或多边形,胞质透明,细胞核多位于基底部,细胞核卵圆形或多角形,部分可见核仁。王云帆等[9]结合文献总结14例结直肠原发性CCA中CEA(10/10)、EMA(7/7)、CK20(5/6)、β-catenin(2/2)阳性。另外阴性指标有CK7(6/7)、vimentin(2/2),而透明细胞RCC多呈实性片状排列,常无真正的腺管结构,并且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免疫组化标记RCCa、CD10、PAX2、PAX8阳性,CK20阴性。
转移性RCC是一种预后不良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的肿瘤。对于孤立性RCC转移病灶应积极手术治疗,但对于多处转移性患者,手术仅能减少肿瘤负荷,改善症状。以细胞因子为基础的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是转移性RCC全身治疗的主要手段。IL-2和IFN-α两种细胞因子在临床中疗效稳定,应用广泛。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与RCC发生相关的VEGF通路和mTOR通路已成为治疗的关键靶点,以索拉非尼、替西罗莫司为代表,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拓展了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希望。本例患者术后未给予任何辅助治疗,随访5个月,一般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