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实现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公平而有质量发展

2021-01-22张妤

山西教育·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儿童融合

张妤

随班就读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2020年6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总体发展目标。《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我省随班就读实施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许小霞。

记者:许老师,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由来已久,但从社会层面来看,仍有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和目的。您能否结合《指导意见》作一简要解读?

许小霞: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对随班就读的学生除了按普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外,还要针对随读生的特殊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让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目前,对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还有许多争论,有些人并不赞成他们随班就读。原因之一是普通学校可能无法满足特殊儿童对教育的特殊需求;原因之二是特殊儿童可能不能适应就读班级的正常教学安排,普通学校也无法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原因之三是特殊儿童本身可能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生活。

记者:随班就读的孩子可以享受哪些政策福利?您认为哪些孩子适合随班就读?

许小霞: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地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建立了一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积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年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的标准定额,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切实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随班就读资源和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关于哪些孩子适合随班就读,我结合自己20多年特殊教育工作的经验简单说两点:一是特殊儿童入学前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训练,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二是家长能够根据学校给予的指导落实孩子的个别化教育和训练,力求实现家长与学校的同步教育。

记者:与其他省市相比,我省随班就读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许小霞:1987年,原国家教委委托北京、河北、江苏、黑龙江、山西、山东、辽宁和浙江等省市分别开展视力和智力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点,后又委托北京、江苏、黑龙江和湖北等省市进行了听力语言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点。教育部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是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隨班就读为主体进行特殊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可见,咱们山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发展随班就读了。2020年伊始,省教育厅基教处委托教科院开展有关“随班就读”的课题研究,我们通过线上完成了全省基础教育阶段100多万学生的调研,为我省随班就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与发达城市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班就读评估认定机制、就近优先教育安置机制不完善;二是随班就读资源保障条件不完善,一些地区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不足,对随班就读的专业支撑作用有限;三是还存在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特殊关爱不够、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

记者: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发展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支点。那么,随班就读对推进融合教育有哪些意义?

许小霞:《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要求是: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依法治教理念,更加重视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班就读这一公共教育政策也从最初的旨在提高特殊儿童入学率转向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从追求教育起点的公平转向追求教育结果的公平等。很多人还是赞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因为不论是让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还是在特教学校进行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能够独立地生活。

记者:您觉得未来应如何更好地落实《指导意见》,促进随班就读可以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

许小霞:对于随班就读我们一直在努力,2021年,大家以问题为导向,全省11个地级市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融合大教研活动。随班融合的目的是让特殊儿童通过接触同班活动来促进他们代偿功能的发展,如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与同龄孩子一起学习的物理性融合,参加集体活动、遵守集体规则的社会性融合,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性融合。

这些大家听起来也许会觉得很简单,但是真正相融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我个人觉得需要通过四个层次来完成:一是形式上的融合。首先我们要缩短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距离,在空间上不隔离,每个教学班可安排2—3名特殊儿童,参与一日生活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随班就读式融合。二是功能上的融合。缩减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功能上的差距,帮助特殊儿童真正参与到教学班一日流程中去,在开展活动中共同使用一切公共资源,如比较容易融合的音乐、艺术、体育活动等,通过活动课让他们适应集体教学与团体活动。三是交往上的融合。鼓励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进行联系,提供尽可能多的交往机会,培养特殊儿童的沟通技巧,如“六一活动”可以让特殊儿童参与进来,来发展特殊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友谊,让他们有参与集体活动的归属感。四是社会上的融合。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和关注,使特殊儿童广泛地了解社会,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全面地参与有意义的各类活动,也可以让社会(普通人群)更加关注和包容特殊儿童,给予他们学习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团队在工作中一直秉承“研用一体、从融而行、和合共美”的教育理念,就是想让我们的特殊儿童在“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相信,一个充满关爱、体现平等和包容的特殊教育新生态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如期而至。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儿童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如何与残疾儿童做活动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破次元
融椅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要“全覆盖、零拒绝”
河南:实施“一人一案”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