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乡土文化 提升想象能力
2021-01-22李蔚
李蔚
【摘 要】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形式之一。与现代流行文化不同的是,乡土文化往往蕴含着当地民风民俗、民间工艺、自然人文景观等。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本地区乡土文化,使其与学校美术教学环境相协调。灵活地将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精神。因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发展水平,让学生自主探索创作,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乡土文化 想象能力 创作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练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美术课要深度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环境、自然资源和本校校情。
所谓“乡土文化”,就是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基础,包括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历史、民俗等,广泛分布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存在差异性,导致每个地区的“乡土文化”有其特有的个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显而易见,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者,要做到把当地的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地域性的美术教学课程——“乡土美术”。它的特点是将美术教学与乡土文化资源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和创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放开束缚,大胆地将课程知识引入生活中去,真切体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大胆发挥想象能力,并能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乡土文化内涵的作品,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积极发掘乡土文化,激发想象创作能力
(一)利用特色资源培养兴趣
农村的农作物,如种子、果实、树枝、秸秆等,都是美术创作的极好素材。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材料进行创作,亲自动手去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东西,体验其中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感觉肌理》《实物拼贴》等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这些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有创意的、有灵魂的作品。
大自然也是可以利用的乡土特色资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熟悉的美景,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创作出充满创意和诗情画意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更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人文景观充实内容
多角度学习包括了解当地人文历史、文化遗迹等。学生可以走进历史遗迹了解历史,进行采风写生,丰富文化内涵。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增强学习的热情,还能为创作提供重要的素材。比如,在教学《老房子》一课时,要欣赏一些历史建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当地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去听、去看、去了解认识;在手工创作时可以根据了解到的知识用彩泥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结合了真实的乡土人文,创作的作品更符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审美要求。
(三)利用民风民俗丰富过程
乡土文化资源更贴近生活,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是美术教学中传播民俗文化最有效的资源。“乡土美术”就是利用本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术元素。在乡土文化中,中国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都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比如,在教学《小挂件》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平时带着的挂件的寓意和具体节日家里会挂的相应的挂件的寓意,如春节会挂中国结,寓意吉祥如意等;还有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如端午节可以试着动手绘画过节赛龙舟吃粽子的场景,中秋节绘画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赏月的场景等。将这些传统习俗加入美术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渊源,感受几千年来老百姓祈求平安、渴望幸福的淳朴情感。
二、积极融入乡土文化,提升想象创作能力
(一)乡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小学美术教学最好的方式是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表现美术教学的形式。但是现在很多美术课都是在课堂中用图片来感受,没有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渐渐地限制了学生和教师的想象能力,以至于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缺乏想象力和趣味性,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也逐渐减退。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下,笔者开始尝试“将美术教学资源与乡土特色文化”相融合的教学。在实践阶段,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灵活地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中,使之更加具有趣味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乡土文化在美术课中传承发展下去。融合了本地区乡土文化资源的美术课是具有特色的美术课,与平时的美术课相比,更能体现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的一面。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更能大胆想象、敢于发挥自己美术创作的能力,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真实情感的作品,这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教学《风景如画》这一课时,与其让学生欣赏课件中的美丽风景,不如帶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欣赏当地的风景。在熟悉的风景中,学生能感受家乡的美景,并交流讨论这些风景的四季变化。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更能激发潜能、发挥想象,创作描绘出有魅力的作品。
(二)乡土文化与校园环境相融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灵活地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乡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比如,校园环境如宣传栏、读书角及活动室等场所的布置要体现乡土文化,还可以将学生在乡土文化课程中创作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大家欣赏了解,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学习氛围,也更加能让学生融入乡土文化中去,而不单单只是欣赏了解乡土文化。如此,学生便成了乡土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如舞狮是当地传承已久的乡土文化,当地学校就可以利用舞狮的造型设计吉祥物并宣传舞狮文化;可以举办舞狮造型设计大赛,让学生动手绘制舞狮、设计立体舞狮,供大家玩赏;可以在校园文化节的时候进行舞狮展演。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舞狮这一鲜活的乡土文化气息,并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美术创作和乡土文化融合带来的乐趣。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心灵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色彩、线条的美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乡土文化与自身发展相融合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想象力一旦受到限制,美术教育则会停滞不前,美术教学的课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就无法获得提升。
众所周知,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欣赏创作的过程中提升创造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是作为引导者,而不能作为决策者将创作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文化并利用乡土资源,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联系乡土文化积极发挥想象并动手动脑创作。因此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教师要敢于使用大胆而创新的表现形式,不要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美术教学与乡土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积极发掘乡土文化中优秀的资源,比如剪纸、扎风筝、扎染等,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的学习与表现能力,增强综合素养,让学生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传统乡土文化的重任。
三、结语
传统乡土文化有自身的价值,教师不应该因为它是“传统”的,就在现在的教学中将其放在一边或者仅局限于欣赏了解,而是应该将其融入现代教学中,因为其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瑰宝。乡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学习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够使学生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继承传统,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现代与传统乡土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也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提升了学生创作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创作出更有想象力和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