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1-22朱言丽
朱言丽
滕州市工人医院 277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血供不足或中断,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形成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虽然早期再灌注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提升患者的近期预后效果,但提升远期预后、改善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还需依赖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2〕。相关调查研究显示〔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再入院率高达20%,二次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这可能与患者术后护理和危险因素控制不良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寻找良好的术后护理模式极为重要。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是近年来临床医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4〕,该理论把疾病分为诊断、稳定、准备、实施及适应期5个阶段,以满足患者和主要照顾者需求为中心理念,及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护理的具体信息与理论依据〔5〕。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在国外开展较早,近年来逐渐在国内推广和应用。基于此,我院将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旨在探讨其对患者康复效果、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报告呈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出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各5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均为首次发病,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拥有正常的认知、交流及理解能力;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研究者。排除标准:不具备正常的交流和理解能力;参与过类似研究者且临床资料不全者;出院后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患者;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参照组患者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1.23±8.34)岁,并发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脂20例,高血压19例,高血糖10例,无疾病者9例。干预组患者中男 29 例,女29 例,年龄 49~81岁,平均年龄(62.33±8.46)岁,并发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脂20例,高血压24例,高血糖10例,无疾病者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即入院后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指导患者康护和护理的相关工作,在出院前做好出院健康教育,指导家属正常照顾患者起居,强调持续用药的重要性。出院后由患者责任护士进行术后随访工作。干预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成立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干预小组 成立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专业家庭护理团队,派选具有资深心内临床经验的专业护师担任此次工作,负责收集患者资料(患者姓名、电话、住址、诊断、患者病情及出院时间和心理状态),并对出院患者及家属成员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分析患者体征和病症,制定患者护理计划,并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
1.2.2制订干预方案及实施 在收集资料和前期对患者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时机理论将5个阶段调整为诊断期,围手术期, 出院准备期,调整期及适应期。 针对不同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的不同需求,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①诊断期:此阶段是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发生或疾病确诊开始。开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有必要的精神支持和疾病知识及对家属照顾技能等方面的指导,维持好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尽快帮助家属转变角色,让患者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以及诱因等,在这一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性相对较差及依从性差,主要是对家属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包含患者的饮食,自由活动,仪器使用,睡眠质量,心理疏导,精神支持等,直到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再开展针对性的指导。 ②围手术期:围手术治疗期主要是为患者从决定手术治疗到术后病情稳定的阶段〔7〕。护理人员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好手术前准备,提供术后照顾技能,并教导患者相应的术后康复指导(下床走动时间、床边活动、术后锻炼、术侧肢体运动,康复注意事项),此阶段应动员其他家属积极参与到照顾患者的行列中,以减轻主要家属负担。③出院准备期:此阶段是从患者即将结束治疗至患者出院。为患者讲解出院后续治疗的信息,药物使用方法及过程、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与处理方法,并指导患者进行院外康复计划如(心脏恢复进程、居家运动原则、运动方法、注意事项)〔2〕等。并留下主治医生的联系方式方便咨询。同时肯定家属的照顾能力,增强患者及家属的自信心。④调整期:调整期患者及家属最为关注如何进行术后的日常活动、如何运用在医院学到的技能等。因此,干预小组成员应适当地对家属及患者进行电话访问和现场指导,培训患者的日常活动,加强的医院所学技能。⑤适应期:患者返出院后3个月至6个月。此期间患者及家属最关注如何重新融入社会活动。 此阶段,主要进行相关信息、评价反馈两方面的干预。了解患者的周边情况,鼓励患者出门走动,及相关知识,解决患者及家属疑虑。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康复效果进行评分比较,该问卷包括疾病症状、疾病控制、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理功能等,共计30个项目,采取0~2分3级评分制,总分为0~6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康复效果越明显。②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6〕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分比较,该量表包括自我护理责任、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技能及健康知识认知水平4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采取0~4分5级评分法,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好。③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7〕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该量表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职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活力等5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采取1~5分5级评分制,总分为20~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康复效果评分情况
实施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康复效果评分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ESCA评分情况
实施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ESCA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ESCA评分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F-36评分情况
实施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F-36评分情况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在指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血管急性阻塞,导致部分心肌缺少血液供应,进一步造成心肌组织坏死,诱发一系列临床症状〔8〕。以往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方式以常规护理措施为主,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是由于患者术后依从性较差,危险性因素控制效果差,最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和病死率〔8〕。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展是一个慢性反复发作的过程,单纯依赖院内护理,是无法达到长期稳定病情发作的效果〔9〕。因此,一种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是院内护理的延伸,对患者的康复有这很好地护理作用〔10〕。
时机理论在国外被广泛地运用于脑卒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人群,有效提高了家属的康复知识水平和情感舒适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国内也被运用于青年脑卒中,1型糖尿病患儿口等人群,有显著的效果〔11〕。时机理论是将慢性病的康复过程分成不同的护理阶段,提供每个阶段所存在的护理需求,不仅满足家属不同阶段的护理所需,还能及时反馈患者家庭护理的信息。家庭护理是理强调家庭在疾病发展过程及术后护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患者及家属同阶段实施家庭护理干预使患者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照顾,促进患者康复,生活质量的提高及自护能力的加强,调动家属生活热情,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照顾积极性、增加家庭适应性与和睦感〔12〕。时机理论是以阶段性为患者家属制订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为其家属提供护理知识与照顾技能指导,更教会家属如何有效调节,调整生活节奏,增强人际沟通及合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13〕,在照顾好患者的同时还保持心理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研究将时机理论应用于中急性心肌梗死家庭护理中,提高了其家庭家属的照顾能力,国内急性心肌梗死出院后一般回归家庭,由家属承担照顾者的角色,家属在不同治疗阶段有多种不同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时机理论为家属提供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知识有利于照顾者对患者康复过程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增强,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的ESCA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干预组患者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此研究结果显示,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能明显提高家属照顾能力,改善照顾体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再住院率〔14-15〕。
综上所述,以时机理论为中心的家庭护理模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中应用价值较高,使患者康复效果增强,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所以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护理值得在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