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术后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1-22浦伟青王晶晶秦娜梅叶娟王如冰
浦伟青 王晶晶 秦娜梅 叶娟 王如冰
上海长征医院胸心一科 200003
食管癌是胸外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是其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该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仅在进食过程中出现轻微的梗噎感,极易被忽视。患者以进行性咽下困难为首发症状就医时,病情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尽管可通过微创手术进行肿瘤切除,但预后效果并不理想。术后化疗是临床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常用手段。由于受肿瘤影响,导致其机体出现高分解代谢状况,营养物质大量被消耗,易引发营养不良。此外,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出现的相关毒副反应均会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摄入,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状况加重〔1〕。相关研究表明〔2〕,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增加其毒副作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与预后。因此,为化疗患者提供适时、适当的营养支持对促进其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治疗专家组一致提出〔3〕,一旦恶性肿瘤被临床确诊后应立即采用I类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鉴于此,本研究将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应用于中晚期食管癌化疗患者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该院接诊的86例中晚期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中晚期食管癌;②卡氏评分(KPS)不低于70分〔4〕;③符合化疗适应证;④语言沟通无障碍;⑤预期生存期超过3个月;⑥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经抗癌治疗复发患者;②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患有全身感染性疾病或严重代谢性疾病;④因故中途退出调查研究。将纳入患者随机划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3例。护理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58±5.11)岁;临床分期:Ⅱ期32例,Ⅲ期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2.75±5.23)岁;临床分期:Ⅱ期31例,Ⅲ期1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分期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于化疗期间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给予相关饮食指导,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组应用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①首先组建营养支持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责任护士、专业营养师。②责任护士于患者入院2d内使用PG-SGA量表对其进行营养评估,量表包括患者自评表与医护人员自评表等两大部分,总分为两部分相加之和。PG-SGA评分在1分及以下表示目前患者营养良好,安排统一套餐,并于住院期间每周进行1次复评;PG-SGA评分为2~8分表示患者轻中度营养不良,为此类患者提供个体化营养咨询,同时专业营养师与责任护士参照平衡膳食宝塔对其进行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护理;PG-SGA评分在9及以上,表示患者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首先于抗癌治疗前1周提供营养支持,化疗期间根据每周PG-SGA评分选择恰当营养支持方式。第一阶段首选完全肠内营养支持,营养液选用肠内营养乳剂,无吞咽困难者口服,吞咽困难者进行管饲,1~2瓶/d,需根据营养状况进行动态调整。第二个阶段采取肠内肠外混合营养,其中肠外营养液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通过静脉导管输注。第3个阶段:全肠外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相关营养指标。采集患者晨起静脉血4 ml,3 000 r/min离心处理15 min,取上清液保存于-20 ℃冰箱中待测。使用希森美康JCA-BM6010/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与转铁蛋白(TRF)进行测定。试剂盒由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②参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分度标准评价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程度〔5〕,并统计Ⅱ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③采用欧洲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对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6〕。量表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等5个功能领域,每个领域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营养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Hb、ALB、PA与TPR等营养指标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营养指标测定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有升高趋势(P<0.05),且护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相关营养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组Ⅱ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20.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19%(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EORTCQLQ-C30各领域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EORTC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EORTCQLQ-C30各维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护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表4。
表2 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EORTCQLQ-C30各领域评分(分,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EORTCQLQ-C30各领域评分(分,
3 讨论
食管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高发恶性肿瘤,由于受肿瘤病理特征、医疗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有接近60%的食管癌患者在病情进展至中晚期时才被临床确诊。该疾病可引起管腔机械性梗阻,导致咽下困难,使患者食物摄取受到限制,进而致其营养物质摄入减少。相关研究显示〔7〕,有45%~50%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在就医时存在营养不良状况。与此同时,患者在术后化疗时难免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导致机体对营养的摄入量明显低于所需量,从而造成营养状况恶化〔8〕。鉴于中晚期食管癌营养状况会对抗肿瘤治疗的顺利以及病情康复产生直接影响,故应高度重视患者的营养干预或支持。
营养干预主要目的为通过制定科学的营养干预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而其首要前提在于选择有效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准确预测患者的营养状况。目前,用于临床营养风险筛查的工具较多,且尚未建立统一化的标准。PG-SGA是建立在主观全面评估基础之上的一种针对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评估工具,因其较高的特异性与灵敏度而受到美国营养师协会的广泛应用,并得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推荐〔9〕。PG-SGA与营养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评分越高,患者营养不良状况越差,如若PG-SGA评分≥9分则表示其营养不良状况严重,极度需要提供营养支持。故PG-SGA可对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作出很好的反应,能够为其营养干预方案制定提供指导依据。
本研究将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实施于中晚期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各营养指标测定值均较干预前高,且护理组较对照组高。提示采取营养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 Alb、TRF、PA 均属于血浆蛋白质,Alb可有效反映患者营养状况,但由于其半衰期长达17~23 d,且血液中Alb水平受肝肾功能影响较大,故不能将其作为营养评估的敏感指标。而PA、TRF在血液中浓度较少,半衰期较短,因而更能敏感地反映近期患者的营养状况。患者干预后Alb、PA、TRF测定值显著升高,其原因为实施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后,于患者入院48 h内及以后的每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能够及时、动态了解其营养状况,尤其是对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加强营养干预,如有效补充肠内营养液,必要时辅助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肠外营养支持,从而可保证患者营养摄入量充分〔10〕。
血液学毒性是化疗患者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贫血,骨髓细胞下降、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溶血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无法耐受而不得不中断抗肿瘤治疗[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护理组Ⅱ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提示实施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通过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增强其自身免疫力,促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液学毒性反应程度。此外,与对照组比较,护理组EORTCQLQ-C30各功能领域评分均明显较高。这是由于个体化的营养支持能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进而可最大程度减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化疗不良反应对患者睡眠状况、人际交往、情绪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晚期食管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患者采取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有效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显著降低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