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柔韧练习
2021-01-21印寅盈
印寅盈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教学法等方法,通过对柔韧素质的定义及分类、柔韧素质练习在教学中的误区、对柔韧素质练习建议等三方面进行描述,对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柔韧素质练习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旨在为广大体育教师在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教学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柔韧素质 体育课堂 重要性
1 前言
初中体育课堂肩负着与小学高中区别的教学任务——体育中考。因此初中的体育课堂上不能只考虑学习的趣味性,而更应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运动技能和体能上的和谐发展。柔韧素质作为人体的身体素质之一,我们不能对其片面的认识,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训练内容。
我们知道柔韧是一种重要的运动素质,包括在预防运动损伤,加大肌肉力量,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柔韧素质的发展有利于扩大运动关节的幅度,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并能有效的减少运动损伤。在练习结束后,柔韧素质的练习也可以促进运动后的恢复,减少肌肉的酸痛等作用。而在我们体育教师观念里柔韧素质只是体操类项目的训练内容,对于其他项目的指导意义并不突出,也没有需要进行特别训练的必要性。在体育课堂中,运动技术的学练都离不开对灵活性、协调性甚至是模仿能力的要求,可以说柔韧素质对于掌握运动项目的动作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好的柔韧性,就不可能准确地完成运动技术动作。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柔韧素质的练习往往只体现在课的准备部分,只是简单的进行弓步压腿、侧压腿等象征性的练习,在整个学段教学中也无针对性的练习,这对于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术都是不利的。
2 柔韧素质的定义及分类
2.1柔韧素质的定义:在《运动解剖学》中对于柔韧性的阐述是运动时,人体某一环节在肌肉拉力或外力作用下,使其依关节轴转动所获得的运动幅度或活动范围。就是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关节以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能够进行最大幅度运动的能力。但是要区别于柔软,柔韧既包括了柔软更要有韧性,不能因为肌肉韧带的过分伸展影响运动动作技术的无力感。发挥关节、肌肉、韧带的最大伸展范围,并能控制不受损伤的最大活动幅度就是柔韧素质。
2.2柔韧素质的分类:
从与专项关系看,可分为一般柔韧性和专项柔韧性。一般柔韧性是指人体一般需要的关节活动的幅度,对任何的运动项目都非常的有必要。专项柔韧性指某项运动项目所需要的特殊柔韧性,因为运动项目所需柔韧性的选择性,所以在表现上就会存在差异。
从其外部运动状态的表现看,可分为动力性柔韧性和静力性柔韧性。动力性柔韧是根据运动项目中动作技术的需要,使关节拉伸到生理条件允许的最大幅度,利用肌肉韧带的回弹能力完成动作,所有完成动作前的拉伸都属于动力性柔韧性。如掷标枪前肩关节的引枪动作就属于动力性柔韧性。静力性柔韧性是指静力动作的需要使关节韧带静止保持的能力,如“桥”、下叉等。动力性柔韧性比静力性柔韧多了力量的加持,所以静力性柔韧性好的不一定动力性柔韧性就好。
从身体部位来看,可分为上肢柔韧性、下肢柔韧性、腰部柔韧性、肩部柔韧性等。
3 柔韧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误区
3.1柔韧素质等同于准备活动练习。柔韧素质的练习多采用拉伸,牵拉等方式进行,进行之前还必须进行身体的预热,所以往往出现在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也就给我们造成了柔韧素质练习就是准备活动,柔韧素质练习也就在弓步压腿、侧压腿的练习中草草结束。
3.2体育课堂中只重视力量训练,忽视柔韧练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初中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多是力量与速度的爆发,体育教师往往为了追求体育成绩而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力量素质上的训练,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是这其实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力量素质跟柔韧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柔韧性的提高也能更好的促进力量的增大。
3.3柔韧素质训练时多进行下肢柔韧素质。我们知道很多运动项目运用到的是多关节的运动,不单单是一个或者两个关节的运动,是依靠调动全身关节帮助完成动作。
4 對柔韧素质练习的建议
4.1柔韧素质是不可一蹴而就,在动作安排上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否则容易受伤。也不能停停练练,需要持之以恒。在练习时需集中注意,感受身体,如有不适,则要适时适当调整运动量。
4.2练习时需动静结合。静力性的练习后,要紧接着练习动力性的练习,比如在压腿后,需进行踢腿的练习,这样有利于保持肌肉的弹性,也有利于对于肌肉的控制。
4.3要注重全身的关节柔韧素质练习,不可片面的强调某一部位的练习,运动技术的完成不可能单纯的依靠一个关节完成动作技术,所以要全身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9
[2] 牛国强.试论柔韧素质在诸运动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修.职业教育 , 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