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2021-01-21孙汝兵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新冠疫情高校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各学段、各课程传统线下面授调整为线上教学。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新冠肺炎防控过程中相关案例,呈现出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并产生了深刻地社会反响。近来,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高校陆续返校复课,思政课也逐步恢复为传统授课模式,但各高校纷纷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并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学生获得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冠疫情;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起着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作用。思政课要有理论性,要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等晦涩的理论;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2020年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整个抗疫过程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这些都与思政课程中相关理论高度吻合,是思政课中鲜活、生动的案例。2021年3月,习总书记在参加政协会议时指出,要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使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生动呈现,也要在社会上广泛展开。

一、深化思政课育人要求

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思政课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立足时代背景、了然发展要求、厚植爱国情怀、明晰社会责任,自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1.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疫情面前,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面对新冠病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优先,按下了经济发展暂停键,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员,阻断疫情传播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并在短时期内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1新冠肺炎疫情对一个国家执政党的考验;也是对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考验。思政课要以这场特殊“战役”作为切入点,讲好抗疫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外,思政课也要讲明,我国在充分保障国民健康安全的同时,通过积极派出医疗团队、援助核酸试剂、合作研究疫苗等举措同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与我国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欧美国家对疫情防控采取“群体免疫”的态度,放任病毒肆虐。不但于此,一些国家还将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博弈上,将积极防疫攻击为“侵犯人权”,大肆泼脏水。这使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了西方人的嘴脸,他们的行为同他们所到处宣扬的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指责。通过横向对比,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了解西方世界说与做的两面性,同时提升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抵抗不良思潮侵袭的能力,知晓在艰难困苦之时只有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才是战胜一切困难带领人民勇往直前的主心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2.强化学生主体担当意识

新冠肺炎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止,靠的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担当与奉献。这其中既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披挂上阵”,坐镇“前线”;亦有已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奋不顾身,竭力抢救病人;亦有四万名建筑工人在春节期间,放弃团圆,夜以继日十天之内克服重重险阻,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修建;更有每个社区、每个村庄数以百万计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完成防疫工作。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这些有担当敢担当的人民英雄冲锋在前,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作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富有朝气,敢于拼搏,应主动汲取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要有责任、敢担当。有责任、讲担当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付出行动。疫情下,广大返乡大学生群体主动走向社区、乡村,用运送物资、协助测温、开展宣传等方式加入到疫情防控战斗中,这些都彰显了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思政课教学中要有效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在每学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布置一定量的实践教学活动,活动主题包括对于留守老人、儿童的关爱;对于低碳生活、环保要求的践行;对于“学党史、感党恩”瞻仰红色遗迹、学习革命先辈、领悟革命精神的行动。做一名新时代关爱特殊群体的奉献者、文明社会建设的志愿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通过这些实践课程发挥育人实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主体担当意识。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四门必修课程,四门课程史论结合、理论和现实结合,总要求为加深学生理论素养,树立正确三观。但是具体到每门课程中,又是各有侧重的。2“原理”课侧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解读。“纲要”课则侧重史料的讲述。“基础”课侧重与实际的结合。“概论”课着重于讲述中国政治。因此,抗疫内容的讲授、抗疫精神的表达等要充分和每门课程的特点相结合,主动融合、细化体现。

1.原理课进一步深化人民至上

“原理”课理论性较强,授课过程中案例相对较少,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例例真实感人的抗疫事迹,都可以作为最鲜活、最生动、最具感召力的育人内容和样本。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案例与理论密切结合,使抗疫力量有效地转化为育人力量。例如,课程中的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直接理论来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进一步阐述。3疫情发生后,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组织召开多次会议,领导大会战、提出总要求、明确总目标、部署重大战略。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调度之下,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得以有效建立,有效地阻断了疫情传播链,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的趋势,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5这些都充分而生动地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展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坚持和进一步发扬。

2.概论课讲清楚制度优势

讲好思政课,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凸显育人实效。“概论”课要向学生广泛传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和现实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环境国际时局都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疫情之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地区争端局部冲突偶有爆发,能源、环境等一些全球性的治理问题不断加深。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靠的是马克思主义,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历史性飞跃。正如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因此,我国能在抗疫斗争中取得重大成果,靠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合乎历史规律、人民主体选择、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5疫情防控的成效全方位展现了党的领导的显著优势:思想优势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政治优势上,拥有崇高和明确的理想信念;能力优势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组织优势上,严密的组织体系;而这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基础课弘扬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时代精神的新拓展。疫情面前,彰显出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排除万难的力量,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之下蓬勃迸发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淬炼和提升。因此,“基础”课要讲好抗疫故事,传播好抗疫精神,引导学生真正领悟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精神,更展现了中华文化。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使中华文化更加深厚、底蕴更加悠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深深融刻进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疫情面前,广大医护人员“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呈现最美“逆行”;广大志愿者“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每一名中华儿女中华“崇德尚义、明礼守法”,这些文化基因,源自于五千年文明的不断发展;这些文化基因,激励着中华儿女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韧定力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拼搏豪情取得举世瞩目的抗疫成就。

三、探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当前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使得线上有了深入发展,其潜在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线上教学有着诸多优点,却是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的,线下教学的独特意义被再次彰显。而当前,随着国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各高校陆续返校复课,单纯的线上或者线下教学已然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正在被不断探索和应用。

1.线上教学的深入发展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虽然告别了线上授课,但过去线上授课的经验仍可被用来借鉴和效仿。其中,很多高校都使用了网络平台授课,并积累下了较多经验。例如直播课程,弹幕显示,在线互动等方式极大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度。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直播课程虽然改为线下授课,但仍可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交流讨论、课堂参与。在课程开始前,利用在线平台推送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如相关新闻、案例、视频、文章等,为学生随时进行阅读或浏览提供便利。在授课过程中辅以在线问答,习题完成、话题讨论等活动,课程后依托网络平台的后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升课堂育人实效。这种利用网络平台反馈信息可以得到很多教学第一手资料,这些都为以后教研教改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数据。除了APP平台的使用外,学校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官方门户网站,打通各门户链接渠道,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个门户进入无数的资源空间,尽享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和资源。

2.线下实践教学的深入引导

线下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思政课程不但要注重思想育人,还要注重实践育人,注重实践导向性。实践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当下鲜活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利用马克思主义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思维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节奏而进行了课外实践调研课程。在每个学期思政实践课堂中都会给定一个方向,列出相应主题,让同学们在各主题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研究。通过调研前的预设计,调查过程中视频记录、问卷调查,调研之后形成调研报告等方式和手段,深刻体会实践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且对调研主题形成更为清晰准确的认知。另外,学校也要定期开展相应比赛、宣讲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强的动力深入研究,并将走访调研过程中形成的结论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形成懂实践、爱实践、会实践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品德、领悟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晓宁,任嵩.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20,22(05):9-14.

[2]曾丹凤.抗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分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06):121-123+127.

[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http://news.china.com.cn/2020-10/15/content_76809591.htm.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07-15/9520574.shtml.

[5]周文辉,牛晶晶,贺随波.“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内涵辨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23-30.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研究”(GLUTNNSZ2020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汝兵(1994-)男,汉族,河北衡水人,助教,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思政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新冠疫情高校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