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学科综合的有效融合
2021-01-21刘玲玲
摘 要: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代表,音乐从来都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历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站在艺术性教学实践的角度,学科综合不仅是一种符合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文章从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美术、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政治、音乐与地理五个方面浅析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学科综合的有效融合,以期促进高中音乐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教学;学科综合;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8-0085-03
作者简介:刘玲玲(1984.4—),女,江苏省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二级教师。
引 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音乐教学应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1]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鉴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认知能力。
一、音乐与文学
音乐与文学融合关系的最直接表现是很多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思想都是在文学领域获得的[2]。这也表明了音乐创作的文化属性与民族属性。比如,《出征》是说唱歌手宝石Gem演唱的“新时代爱国主题音乐”,其创作初心是致敬医护工作者,歌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坚定信念,同时以无数“逆行者”的缩影诠释潜藏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古时,面对战争,有金甲将士上阵;而今,面对疾病,有白衣天使出征。整首歌听起来非常鼓舞人心,rap部分很有力量,字字坚定,唱出了当代人的英雄气概。在歌词上,创作者引用了岳飞的词,使歌曲富有意境,声声“大风”,令无数国人热血沸腾。听着这样具有中华传统文学性的音乐,人们脑海中浮现出一位位医生走进病房时坚毅的背影。宝石Gem的《出征》,引用了三首经典诗词(《秦风·无衣》《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满江红·写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教师在音乐课堂和学生一起鉴赏这样有文学特点的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碰撞。
再如,在湘教版第五单元的《黄河大合唱》中,教师也可以采取上述方式进行教学。《黄河大合唱》最初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光未然先生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革命长诗,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看过光未然先生的这首革命长诗后,花费了数日时间完成了谱曲工作,最终实现了音乐与文学佳作的珠联璧合。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进行有效融合,不仅能使高中生对音乐作品的音乐性产生深刻认识,还能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发现音乐的文学性内涵[3]。
又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本身就是属于文学领域的两个词汇。浪漫主义文学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中,诸多西方文学创作者为更好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不断试图打破古典主义的既有创作形式与创作规范,通过对多种虚拟情境的描绘,实现对个人情感的文学艺术性抒发[4]。后来这样的文学艺术创作理念逐渐传播到当时的西方音乐艺术创作中,并得到了当时西方音乐艺术创作者的一致认同,由此浪漫主义成为西方音乐艺术发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种音乐风格。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将文学创作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清晰地讲述给学生,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习内容,还能使学生更真切、更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到底“从何而来”[5]。
二、音乐与美术
从艺术感官范围来看,音乐的艺术感官属于听觉范围,美术的艺术感官属于视觉范围,而当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感官相结合后,鉴赏者便会产生一种奇妙的“通感”艺术体验。这一点在诸多音乐艺术作品中也有着非常鲜明的体现,具有大众性的流行音乐“MV”、具有观赏性的欧洲歌剧、具有故事性的舞台剧等音乐艺术形式都是运用了这一奇妙的“通感”艺术体验[6]。因此,在具体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艺术体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例如,湘教版中的《阳关三叠》便是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融合作品。学生在听到歌曲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诗歌中凄凉萧瑟的离别场景。教师将音乐与美术有效融合,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从我国自古以来的艺术创作哲学思想来看,音乐与美术之间实际上更倾向于一种辩证性的内在关系。优秀的音乐往往能够让听者在脑中呈现出一幅具有流动性的画作,而优秀的画作则能让观者感受到一首具有节奏性的曲[7]。
又如,在鉴赏《共和国之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情里,在爱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的情感,教师可以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融入《开国大典》《江山如此多娇》《田横五百士》等美术作品,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其感受到“我”为何“生死相依苦恋着你”。
三、音乐与历史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先生于1935年创作的抗日歌曲,创作基础是张寒晖先生在西安的所见所闻。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但時任国民党军东北参谋长的荣臻在张学良的电令上却只得到了“保留党国有生作战实力,不可妄动”的战备指令,国民党东北作战军队的消极态度使得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更加肆意妄为,最终致使东北沦陷,大批国民党东北作战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张寒晖先生在西安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民流亡的惨景,在西安北城门外的东北流民区中,张寒晖先生从难民与官兵的口中得知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罪行。东北流民失去故土与亲人的悲痛最终都化为《松花江上》中的一字一句,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感染着无数爱国的中华儿女。他们传唱着这首歌,使歌声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回响着。
《松花江上》不仅奠定了革命歌曲艺术形式的整体格调,还明确了革命歌曲传播出的时代精神。歌中呈现的东北大地的悲惨经历唤醒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的民族之魂,最终彻底点燃了中华大地上全民抗战的燎原之火。从这一精神文化的传播影响角度来看,《松花江上》是一首具有战斗性的革命悲歌,依据歌词的内容和感情的脉络,可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传递着一种悲情,迸发出强大的反抗意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热爱自由、向往平等的民族,中华儿女面对不公总是展现出不屈服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革命[8]。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的形成与历史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极为明显,不同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等音乐形式的共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历史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与历史知识的融合点,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相关历史知识[9]。每首音乐作品背后都离不开固定的时代属性,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发展。基于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歌曲的历史背景、词曲创作的思想历程等,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欣赏歌曲。这样便能让学生在历史视域下,对同一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精神感受。这样的教学融合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将音乐与历史有效融合,能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铭记历史,深化自身爱国情感。
四、音乐与政治
毛主席曾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革命歌曲传递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能量与气魄。
《歌唱祖国》是一首爱国歌曲,经常出现在各种重大活动中。1950年,王莘先生看着天安门广场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顷刻间热泪盈眶,激动满怀,前四句歌词脱口而出。在返程天津的火车上,王莘先生思绪如飞,灵感突现,边唱边写,时而喜极而泣,时而激动而笑,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创作。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这每个高中生都耳熟能详的歌词与旋律,是以音乐形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革命歌曲传递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高中生更好地传承民族使命感与团结精神[10]。“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革命歌曲的旋律印刻在每个高中生的心中。耳熟能详的歌曲能够带给学生亲切感,让学生理解并主动融入其中的情感,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通过音乐与政治的有效融合,教师不仅能让高中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政治背景,还能让学生在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与思想认知。
五、音乐与地理
地域性在我国的音乐艺术创作中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属性。因此,在鉴赏少数民族音乐时,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地理相融合,从民族文化的视角进行鉴赏教学。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涵养了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12]。在音乐与文化的碰撞中,我国的民族音乐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包容特性,使文化与艺术融会贯通,实现了各民族间音乐相互融合发展的局面,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族音乐形式。
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首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曲,歌曲旋律节奏性较强,整首歌曲中“节奏切分”与手鼓伴奏的结合,突出了轻快活泼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性。这首歌曲能让学生联想到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在葡萄架旁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这样的学科综合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不同地域的地理特性,了解各地民俗文化,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教育始终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方面,教师应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13]。通过对民族艺术创作方法、音乐表现手法、音乐传统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助力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并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精髓。教师应站在民族音乐和民族特色的角度,将音乐鉴赏教学视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同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综合教育实践的时代价值与教育意义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两个重点。其一,教师应正确认识音乐学科内在的文化集成性,不断从文化的角度赋予音乐学科更多教育意义;其二,教师要以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主导,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袁丁.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6):46-47.
[2]程芳.理解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综合音乐文化素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11):15-17.
[3]徐卉.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学科与综合素养之间关系[J].黄河之声,2019(17):69.
[4]侯秀华.迁移·兼容·联结:音乐研究与实践的“跨界”新角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3):115.
[5]王文澜,王文韬,王新宇.新课标下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之精彩展示: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再认识[J].新课程评论,2019(01):93-97.
[6]程颖.音乐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20):188+190.
[7]汪洋.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2):31.
[8]曹悦欣.对高中音乐鉴赏学科综合的认知与思考:以湘教版教材為例[J].北方音乐,2016,36(07):123.
[9]张璐.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4(09):115.
[10]杨琼瑶.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读写算,2019(28):73.
[11]施盛夏.高中音乐鉴赏引导途径规划[J].教育艺术,2019(02):70.
[12]吴鹏.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J].北方音乐,2017,37(06):193.
[13]何文珍.新型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4(1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