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的解构与重塑

2021-01-21封婉仪

新闻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闻伦理人工智能

封婉仪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传播方式、生产过程、采集渠道等,对新闻业带来了深刻影响,随之也带来个人隐私泄露、“信息茧房”及思维固化等问题,对新闻伦理造成了冲击。在人工智能与新闻活动日益交融的当下,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合理运用技术、完善法律规范能够有助于维护智能时代下的新闻伦理,构建人机协作的良性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伦理;伦理重塑

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的核心是对人类智能行为进行模拟和扩展,已在新闻、医学、物流、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生产和传播新闻的手段发生了变革,对传统的新闻伦理产生冲击,并引发了多种伦理失范现象,比如算法偏见、泄露用户信息等。因此,只有掌握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精髓,才能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带动不同领域的发展,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 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

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新闻选题、策划、内容采编等。美国新闻业已大规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市场格局,负责有关新闻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主导公司有亚马逊、Facebook、微软、谷歌等,负责在新闻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导者是各大主流媒体。[1]面对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人工智能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自动化新闻生产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新闻领域中搜集数据、整理信息等方面发生了变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及时获取最新事件的素材,并完成稿件的编辑工作,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目前,在新闻工作者数据模型、用户行为数据模型和专业模板的基础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形成了新闻推送和生产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是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业比较主流的应用,极大迎合了受众对“短平快”信息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有效提高新闻生产速度和质量,拓宽了新闻报道范围。[2]

(二)个性化新闻推送

不同于以往连续性的新闻分发流程,个性化新闻推送打破了新闻生产平台与分发平台的统一性,新闻分发工作由专业分发平台完成。算法新闻的出现,是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颠覆,考虑到数据与用户之间的选择具有双向的特点,基于一定的内在运算逻辑实现双向选择功能,这种机制能在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基础上提取其信息特征,并将类似信息推送给用户,达到信息双向交互的目的,能帮助用户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并提高关键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与传统新闻相比,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制能实现信息检索的自主性和便利性,能对用户潜力进行有效挖掘,根据用户行为数据将个性化信息或新闻推送给用户。

(三)沉浸式新闻报道

沉浸式新闻能够让受众进入一个虚拟的新闻故事场景,带来更真实的观看体验。沉浸式新闻主要表现为VR、AR、360°全景视频和全景照片。其中最早出现的是全景图片新闻,利用数字技术在智能客户终端实现图片三维立体、全方位的展现效果。[3]随着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借助VR设备将用户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在描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摆脱传统新闻叙事模式的制约。利用交互性和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建构出受众全知视角,新闻报道格局得以重塑。[4]

二 解构:新闻伦理陷入失范困境

根据以往的新闻传播活动,结合新闻行业特点和社会伦理原则,当前新闻领域的伦理规范已经相当完善,包括社会责任、公正性、真实性等诸多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环境,当前新闻伦理原则已经很难满足要求,无法起到有效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作用。

(一)机械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人类所做的工作都由机器完成,但机器算法不能体现新闻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在新闻领域,用户接收的信息通常是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是通过人为方式对上述元素进行组合和展现,在筛选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很多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被把关人删除。与机器相比,人类本身具有全方位检查和思考的能力,而机器可能展现出所有信息细节。如在灾难新闻等报道中,写稿机器人能够实时更新报道灾难细节,帮助人们及时获知灾情、采取营救措施,也可能因为对灾难现场的过度曝光,导致当事人无法接受而再次受到伤害,这种行为与人道主义精神是相悖的。

(二)算法偏见与思维固化

个性化新闻算法推荐机制利用技术把关、过滤、筛选出用户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信息,实现了高效的信息分发,同时也对用户接收外界信息的行为进行了限制。互联网会将用户搜索相关信息的行为和浏览习惯记录下来,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进行分类,用户只能接收自己所在群体的相关信息。在特定运算程序和机制下,系统会将标记的类似信息推荐给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接收的同质化信息越来越多,陷入“信息茧房”中,导致用户思维逐渐固化,很难获取其他方面的信息,用户很难再接受与自己观点相悖或超出自身认知范围的信息,甚至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逐渐增大。

(三)信息采集侵犯个人隐私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能借助被互联网记录下的用户搜索记录、浏览痕迹等数据,预测用户的兴趣,基于一定的运算机制将“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向用户推送,并对用户浏览信息的时长、是否评论或转发等进行实时监测,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根据《2019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可知,认为个人信息泄漏问题“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不严重”的比例分别是37.4%、58.75%。[5]2018年9月, Facebook安全系统因存在漏洞受到黑客恶意攻击,30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联系方式、姓名、搜索记录、登录位置等被黑客获取。互联网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个人隐私信息似乎已经在互联网上“裸奔”。

三、重塑:新闻伦理与科技同进步

人工智能技术带动新闻领域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原因有两点:第一,人工智能是一项存在不确定性的技术;第二,当前新闻领域的规制与技术发展后的伦理不相适应以及学科和技术之间的融合边界问题。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构建有效的新闻伦理秩序,提高新闻行业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协同性,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满足社会和媒介传播的需求。

(一)强化新闻主体,推进“人机协作”

现代技术发展的前提是不得撼动人类的主体地位。现阶段,新闻生产逐渐实现自动化,但新闻领域的主体仍然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人类创造性劳动中人工智能只能发挥辅助作用。秉持科学的态度对智能技术和人类进行分工,新闻从业人员负责把关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和深度挖掘新闻线索,智能技术负责基础劳动,比如数据分析、数据收集等,保证社会信息环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保证人类的主体地位,人类应该秉持尊重、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智能技术及其劳动成果,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优势,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

(二)提高算法透明度,合理应用智能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多个社会领域,但公众并未完全信任和接受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应从技术角度优化防范措施,增强个人数据的保护力度,扼杀引起隐私争议的苗头。在算法透明度方面,用户对数据采集与使用方式享有知情权,提高数据的透明使用度,接受公众监督和合理建议。同时,尽可能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天气、体育、金融等更能发挥技术优势的领域,帮助公众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严格以社会伦理要求为依据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

(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和约束

在新闻领域,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一些伦理失范现象。现阶段,国内尚未建立与智能新闻相关的完善的制度和法律,必须加快构建新闻伦理与法律体系,对相关责任范围和主体行为进行硬性约束,规定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基于知情原则采集和使用用户的相关数据,在终止数据使用或数据抓取方面,用户享有知情权和控制权,同时依法享有资讯自决权,建立互联网平台的法律红线,明确公众举报和投诉渠道,并对各类失范行为进行合理的处罚。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方向,它提升了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到新闻领域,传统新闻伦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集中社会各方力量建立更有效的新闻伦理原则,推动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余婷,陈实.人工智能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及影响[J].新闻记者,2018(04):33-42.

[2]赵蓓,张洪忠.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传媒业的应用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9(12):23-29.

[3]賀岭,谢雨.VR技术在全景化新闻中的运用与发展[J].出版广角,2018(10):66-68.

[4]喻国明,谌椿,王佳宁.虚拟现实(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5-21+2.

[5]崔传桢,曾昭平,黄丽玲,林小博.2019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J].信息安全研究,2019(12):1050-1058.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伦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媒介逼视现象的新闻伦理分析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媒介伦理失范探析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