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形势下地方党报如何做好经济报道

2021-01-21刘挺

新闻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党报经济

刘挺

【摘    要】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济报道可以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所提“48字方针”的最重要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做好党报经济报道,要通过发力“供给侧”,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拓宽报道内容、创新表达方式、提高稿件质量,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关键词】地方党报;经济报道;供给侧;高质量

作为党报的重要报道领域,近年来,党报经济报道有亮点、有创新,但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报道“模式化”,即内容千篇一律;具有“生涩感”,即大量运用数据、专业术语,稿件晦涩难懂;内容“浅表化”,即“报其然而不报其所以然”,思辨色彩不浓、新颖观点不多,不能给受众以启迪。

做好新形势下的經济报道,要通过发力“供给侧”,从高扬专业精神、保持民生视角、加强选题策划、做精言论评论和创新融合传播等五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好内容、做精呈现、做优传播,做到“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有广度”,不断提升经济报道水平,让经济报道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舆论引导的新要求,更好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升级的信息内容新需求。

高扬专业精神, 做到“有深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专业性是经济报道的生存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生活多元多变,经济形势更趋复杂,这都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要高扬专业精神,积淀专业素养,以专业眼光记录经济生活面貌、反映经济运行走势、体现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报道深度。

要培养专业记者。记者是生产者,只有他们的生产技术改进,整个供给的质效才会提升。特别是经济领域,专业知识要求高、知识更新速度快,只有时刻专注和钻研经济政策,才能理顺经济政策变动和调整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关系,才能第一时间采写准确传播党委政府政策主张的经济报道。

在经济报道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和采访对象“在一个频道上对话”。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勤学习、下功夫,成为这个行业里的“准专家”,这样才能顺畅、高效、深入地完成采访,写出高质量稿件。

要具备专业视角。地市党报经济报道大多停留在事实报道层面,即对于结果的报道。而专业财经类报纸更倾向于过程报道,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1]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党报经济报道越来越要承担起深度挖掘的使命,而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有将新闻事实与其背后的意义充分连接起来,党报经济报道才能在当前异彩纷呈的媒介环境下保持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专业视角,做到“支配素材”而不是“被素材支配”、能在“冷”中发现“热”、于“忧”中发现“喜”。

比如,2011年底,马鞍山市花山区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与11家餐饮企业经营者签订了“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合同”。《马鞍山日报》记者敏锐发现了这个线索背后所蕴含的重大新闻价值,通过现场深入采访,第二天的稿件以《全省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破冰》为题,在《马鞍山日报》头版及时刊出,并获得了安徽新闻奖。这篇报道,可以说是以专业视角挖掘经济类新闻价值的一次成功实践。

要建立专家智库。面对不断升级的新闻信息需求,切实体现经济报道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品位,需要“开门办报”、借智借力,运用权威专家前瞻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打造富有影响力的精品佳作。近年来,《光明日报》建立起权威专家库,分类梳理部门、研究机构、高校专家400多名,定期保持联系。在不同选题采访时,让记者及时找到对口专家,第一时间获得权威观点,极大提升了报道的思辨性和思想力。[2]

保持民生视角, 做到“有温度”

传播学中有一个理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它与人们已有经验吻合的范围和程度,当外来信息落入人们经验范围之内的程度越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就越高。

由此来看,提升经济报道的传播力,必须做到既有专业性,更富可读性,讲究的是“专业化内核”和“非专业化表达”。要善于用群众语言进行经济报道,避免运用过多的经济术语、概念、数据,努力把抽象的经济问题、高深的专业术语、冰冷的数据报表形象化、生活化、故事化,唯如此,经济报道才能富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才能为受众喜闻乐见。

要讲好故事。党报在经济报道中要做到“三贴近”,通过践行“走转改”,深入基层“抓活鱼”,以鲜活的“人”和“事”为载体,用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反映宏大的报道主题,才能让经济报道“有血有肉”、“活蹦乱跳”,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201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无锡再唱太湖美》一稿,为了讲好无锡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记者六易其稿,最终选取了昔日污染严重的“化工之乡”周铁镇如何铁腕整治化工企业,最终获得“中国最佳人居范例奖”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见人见事,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较高的可读性。

要当好翻译。要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让受众看得懂、愿意看,深入浅出的功夫在“翻译”。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尽量使用对于读者来说普通而又熟悉的词语,运用形象而又生动的比喻、简短而又结构清晰的句子,将统计数据、经济现象、专业术语、动向趋势等通俗生动地表达出来。比如,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了说明经济增速问题,提出了“自行车理论”。他认为,经济运行就像骑自行车,骑得太快不稳,骑得慢也不行,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速度。

要体现实用。党报经济报道要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去把握。经济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记者要学会聚焦百姓的经济生活,善于捕捉变化、挖掘素材,只有讲好经济生活、经济事件、经济问题中的故事,注意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才能做好经济报道这篇大文章。[3]

加强选题策划 ,做到“有热度”

由于经济活动有自身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对经济走势形成预判。在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上,可以通过主动设置议程、加强选题策划,让稿件精准聚焦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体现“时度效”要求,起到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辽宁日报》审时度势,及时推出“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报道”矩阵策划,以《观察录》《调研录》《启示录》三个篇章,显现过去,诉说现在,启迪未来。整个策划大气磅礴,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之前一些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出实干促振兴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做好经济报道,必须在用心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主动创新策划“自选动作”,让“大事大处理”成为常态。通过大篇幅、大制作、多侧面聚焦经济亮点,让经济报道成为版面的焦点、亮点和兴奋点。

做精言论评论 ,做到“有高度”

党报不仅是“新闻纸”,更是“思想纸”;不仅要有独家信息,更要有独到见解。近年来,随着普通民众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受众对经济信息,特别是饱含真知灼见的观点、分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评论特别是经济评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写好经济评论,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更要具备敏锐洞察力和趋势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披沙拣金”,才能“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大局意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所思所想,在关键节点、重要工作中及时发声,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

比如,十多年前,非典疫情突然袭来,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冲击。时任《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主任的皮树义撰写了题为《一手抓防治非典 一手抓经济建设》的评论员文章,提出“万众一心抗非典,迎难而上求发展”,在抗击非典斗争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经济评论,也可以采用短评、手记等“短平快”形式,以鲜明独到的内容和精炼深刻的语言,表达观点、阐明态度、传递思想。比如,《马鞍山日报》探索出“经济报道+微评论”的模式,重要经济报道同时配发“经济短评”或“记者手记”,以记者的所思所想呈现“新闻背后的价值”,虽然篇幅不长,但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创新融合传播, 做到“有广度”

罗杰·费德勒在《媒介形態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认为,“人类同步进行多种媒介输入的能力似乎一代比一代扩大。相反,耐心和注意力持续的空间却在不断萎缩。”

当前,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以及自媒体的蔓延扩张,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更迭,受众更多是利用路上、桌上的碎片时间来接受信息。“用户场景”的变化,要求党报经济报道要学会运用图表、短视频等多重手段,实现分众化、个性化、差异化推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4]

要强化视觉思维。可视化表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阅读更加方便、快捷、轻松。要采用“一图读懂”、宣传海报等形式,对稿件内容、经济数据等进行生动的可视化转换,建立起易读、可读、悦读的全新阅读体验;要加强短视频创作,譬如可以把一些企业家专访、人物访谈完全搬到网上,对经济的分析完全以视频表达。

要强化数据思维。大数据时代,让数据说话、对数据进行分析,用数据勾勒轨迹,用数据呈现趋势,正是经济报道提质增效不可或缺的数据思维。要尝试用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和集纳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注重在纷繁数据中找出逻辑关系;要依靠大数据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为多维度比较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要强化互动思维。通过制作互动H5答题、游戏等,进一步提升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开设公众号、客户端频道等方式,让记者与受众实现双向互动,完成信息生产、发布、反馈的闭环。

结语

经济报道是宣传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要持续发力“供给侧”,创造更多内容精品、思想精品、视觉精品、爆款产品,切实提高经济报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抓实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撑。

注释:

[1] 殷昌盛.地市党报经济报道的守正与创新[J].中国地市报人,2019(08).

[2] 童怀.光明日报围绕提升“四个力”改革创新经济报道[G]. 专业:经济报道的知与行.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

[3] 李芳.党报的经济报道如何更接地气 [J].新闻爱好者,2017(05).

[4] 邓崴.网络时代党报经济报道话语体系创新的思考[J].传媒评论,2015(03).

(作者单位:马鞍山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党报经济
地方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