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比较

2021-01-21王晓红刘彩霞

甘肃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末梢血样血常规

王晓红,刘彩霞

(民勤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甘肃 民勤 733399)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检验方法,血样分析能获得多项指标,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1]。目前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并不唯一,主要包括静脉血采集与末梢血采集两种采血方法[2]。由于末梢血采集法相对简便,采血部位多选择手指,采集方便,患者接受度更高,临床应用范围更广[3]。但是,由于此种采血方法血样量少,通常情况下仅能检测2次,加之环境因素干扰,致使血常规检验结果偏离实际,误差较大。为有效减少误差,切实增加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更好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临床提出选择静脉血采集法[4]。静脉血采集血样量多,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部,某种程度上能更好控制环境因素干扰,获得更可靠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真实反映血液状况,且重复性更好。基于此,本研究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不同采血方法,分析了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本中心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7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43 例,女 32 例,年龄 20~54 岁,平均年龄(35.62±7.04)岁。均知情本次研究,且已自愿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仪器: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采血人员接受统一培训,保证每位采血人员均能熟练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于同一时间依次进行末梢血采集、静脉血采集,不同采血方法各取两份血样。

末梢血采集:于清晨采集血样,采血部位选择左手无名指,患者取坐位,采血前采血人员先轻轻按摩患者采血部位,待观察到采血部位自然充血后,取酒精,准确消毒采血点,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人员用左手中指抵住采血部位,同时用拇指、食指固定,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一次性穿刺针,采血点刺入3㎜左右进行血样采集,采血结束后,取消毒棉球适度按压采血部位,采血人员取消毒干棉球擦拭第1滴血,将余下的血液作为此次血样标本,并及时送检。

静脉血采集:于清晨采集血样,采血部位选择肘部,患者取坐位,取止血带,将其绑定在患者肘关节上方6cm处,松紧适宜,不可影响动脉血流,采血人员语言提示患者手握拳,并平放在采血桌面上,采血人员应选择相对易于识别的静脉血采集血样,采血点确定后用酒精消毒,左手拇指按压静脉穿刺部位下方,右手持消毒注射器,针头斜面朝上,在穿刺静脉前3mm处准确刺入皮肤,穿刺时沿静脉走向,同时保持针头与皮肤呈30°夹角,刺入后再以针头与皮肤呈5°夹角向前推进,准确刺入静脉腔,直至见到回血,与此同时将针头探入少许,不可用力太过,采集足量血液,采血结束后松开止血带,再次语言提示患者松开拳头,沿血管走向快速退出针头,用消毒棉球按压采血部位,行压迫止血2min,及时送检采集血样。

1.3 观察指标

1)不同采血方法的重复性试验结果。统计静脉血采集与末梢血采集的重复性试验结果,选择下述7 项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血小板 (Blood Platele,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VHC)。

2)比较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统计两组WBC、RBC、Hb、Hct、PLT、MCV、MVHC 检测结果。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标准偏差/平均值×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方法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静脉血采集与末梢血采集的重复性试验结果。经统计学计算,静脉血采集的CV值明显低于末梢血采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采血方法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2.2 比较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

静脉血采集与末梢血采集的WBC、RBC、Hb、Hct、PLT、MCV、MVHC 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比较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 (±s)

表2 比较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 (±s)

采血方法 例数 WBC(×109/L) RBC(×1012/L) Hb(g/L) Hct(%)静脉血采集 75 5.36±0.95 3.86±0.37 12.76±3.81 0.48±0.04末梢血采集 75 6.53±1.14 3.51±0.23 10.24±3.32 0.39±0.02 t-6.828 6.957 4.319 17.428 P-0.000 0.000 0.000 0.000静脉血采集 75 5.36±0.95 3.86±0.37 12.76±3.81 0.48±0.04末梢血采集 75 6.53±1.14 3.51±0.23 10.24±3.32 0.39±0.02 t-6.828 6.957 4.319 17.428 P-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检验方式,能有效辅助于病情诊断,依据WBC、RBC、Hb、Hct在内的各项指标,据此观察血液内细胞数量变化、形态变化等情况。研究指出,依据血常规检验结果,能察觉多种疾病的早期迹象,比如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造血功能良好与否、贫血与否等[5]。可见,血常规检验结果关乎临床诊疗工作,其准确与否对临床诊断、临床治疗起到关键性作用,为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就需要选择适宜的采血方法。

目前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并不唯一,采血方法不同,血常规检验结果同样会出现差异。目前主要包括静脉血采集与末梢血采集两种检验方法,其中末梢血采集法更为常用,患者认可度更高,部分不适宜或无法进行静脉血采集的群体,比如儿童、烧伤程度过于严重、体形过于肥胖等受检群体,通常还是倾向于选择末梢血采集[6]。但是,末梢血采集法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有待提高,多种因素均可干扰其检验结果,引起偏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行末梢血采集,出血速度相对较缓,采血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血液中细胞数量与形态出现改变。(2)采血过程中,温度改变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温度过低时极有可能出现溶血现象,依据血样所获得的各项血液指标并不能真实反应实际。(3)末梢血采集部位一般选择手指指尖处,因采血点所处位置有其特殊性,血液循环普遍较差,出血量偏少,在采血过程中需要采血人员联合按压方式,以促进血液排出,方能获得足量血样,在此过程中,其他成分易混入血样,干扰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4)末梢血构成并不单一,其组成包括动脉血、静脉血等。因此,在实际末梢血采集过程中,应特别警惕以上情况[7]。

静脉血采集主要选择体表浅静脉,比如肘部静脉,行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准确性更强,与末梢血采集相比较,影响检验结果的不稳定因素更少,所获得检验结果更具临床参照价值[8]。静脉血采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依据血样量要求合理选择规格适宜的注射器与针头,采血之前可予以必要的心理疏导,若明确患者存在晕血、低血糖等情况,可采用平卧位进行血样采集,血样采集过程应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范。有研究发现,与末梢血采集相比较,静脉血采集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此种采血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来源于静脉,一定程度上能规避外在因素影响,静脉血纯度更高,保证各项血常规检验结果反映真实水平。(2)采血量更多,便于血样分析,必要情况下能进行重复检测。(3)采血部位通常选择肘部,此处血液循环较好,血液中成分更稳定,血样检测结果能真实反映血液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采集与末梢血采集的 WBC、RBC、Hb、Hct、PLT、MCV、MVHC 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统计学计算,静脉血采集的CV值明显低于末梢血采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静脉血采集与末梢血采集相较,能提供更可靠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猜你喜欢

末梢血样血常规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枫叶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知识角·
乡镇畜牧站工作中血样采集问题探究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牛血清分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