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子宫肌瘤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探究
2021-01-21骆晓荣
骆晓荣
(民勤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甘肃 民勤 733399)
子宫肌瘤为育龄期女性好发的一种妇科疾病,其发病率为1/5~1/4。该疾病发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出现,而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肌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往往会出现白带增多、腹痛、子宫出血等症状,可给患者生活带来显著影响。且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不孕等不良结果。手术切除被视为该疾病治疗最佳的方法,但无论是传统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均会使患者生理、心理遭受一定创伤。如围术期护理不当,不仅会妨碍手术的顺利开展,还可增加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有研究认为[2],结合子宫肌瘤患者整体情况为其制定并开展针对性护理,可使患者术后生理机能快速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减低。为此,本研究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子宫肌瘤围术期,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研究对象为民勤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8年10月~2019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纳入标准:(1)经阴道彩超证实为子宫肌瘤。(2)符合手术指征。(3)不存在意识障碍。(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如脏器功能严重病变。(2)存在其他妇科疾病及癌症。(3)凝血功能异常。(4)存在严重感染或精神异常。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两组均 43例。 A 组年龄 27~53岁,平均(40.16±6.49)岁;已生育35例,未生育8例;瘤体直径3.4~8.9cm,平均(6.34±1.83)cm。 B 组年龄 26~53 岁,平均(39.73±6.25)岁;已生育34例,未生育9例;瘤体直径3.5~8.7cm,平均(6.31±1.78)cm。 对两组基线资料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向患者讲解子宫肌瘤手术原则及操作要点,做好禁饮禁食、备皮等术前准备,术中进行护理配合,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进行切口、引流管等方面的基础护理等。
B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即结合患者具体身体情况,给其提供针对性且多方位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心理护理:女性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上对疾病及手术知识了解甚少,多于术前出现显著的负面心理。故护理人员应积极和患者开展沟通,对其心理状态做充分了解。对于有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的患者,应对其进行精神抚慰,通过针对性的宣教消除其疑虑,并结合其心理特征、个性等指导其掌握调节负面心理的针对性方法。另外,还可推荐术后成功康复的病例,以榜样的力量消除其负面心理,并增加其抗病信心。(2)术前基础护理:术前协助患者做好心电图、肝功能等必要检查;对于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应指导其多进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嘱咐患者手术前1d晚上保持充足睡眠。(3)术中针对性护理:在患者未被推入手术室前,将室内温度调节到23~25℃,湿度调到55%~60%;对于进行局麻的患者,护理人员术中应多注意其身体反应,适时通过肢体抚触来稳定其情绪;术中对患者术区以外的部位进行遮挡,事先对需要输入的液体进行加热;术中密切观察患者身体各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向主刀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进行相应处理。(4)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易出现切口感染、肠梗阻、尿潴留等并发症,可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故应对上述并发症予以针对性的预防。如为预防切口感染,护理人员需定期对切口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存在渗液、渗血等不良情况,预见性使用抗生素,还教会患者掌握切口自护的方法;为预防肠梗阻,则给予患者饮食方面的指导,术后首次排气后开始进食,食用鱼汤、米汤等流食,1~2d后无呕吐等不良反应改为半流食,并逐渐向普食过渡。住院期间的饮食以高纤维、易消化为主,以增加胃肠蠕动。(5)疼痛护理:使患者知晓术后疼痛属于正常情况无需过度担忧,同时教会患者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在咳嗽时用手将切口部位护住,以免牵拉伤口引起疼痛;通过看电影、和家人聊天等来分散注意力,增加疼痛阀值。如存在忍受的疼痛时则运用自控镇痛泵镇痛。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包括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2)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术后24h、72h疼痛度进行评价。VAS评分愈高,患者疼痛度愈重[3]。(3)统计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尿潴留、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4)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两组护理前、护理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SF-36评价项目包括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所得分值转化为百分制,分值愈高,生活质量愈好[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术后恢复指标
B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 A 组(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天数(d)A 组 43 51.37±11.59 45.22±6.71 9.16±2.61 B 组 43 32.25±9.13 29.06±8.48 5.81±1.43 t-8.498 9.8000 7.381 P-0.000 0.000 0.000
2.2 比较术后VAS评分
B组术后24h、72h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术后24h 术后72h A 组 43 5.02±0.97 2.85±0.53 B 组 43 4.14±0.76 1.51±0.38 t-4.683 13.474 P-0.000 0.000
2.3 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明显低于A组的20.93%(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4 比较SF-36量表评分
两组护理前SF-36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护理后两组 SF-36 评分均增高(P<0.05),且 B组高于 A 组(P<0.05),详见表 4。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A 组 43 53.19±9.47 68.23±7.96 7.972 0.000 B 组 43 52.41±9.83 83.60±8.15 16.017 0.000 t-0.375 8.847 - -P-0.709 0.000 - -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女性生殖器官中高发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优先考虑采取手术治疗。但研究表明[5],子宫肌瘤患者因对疾病缺乏必要了解,常会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可对手术的开展产生影响。而手术操作可致机体生理功能受到扰乱,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显著疼痛,且存在切口感染等发生的极大风险。既往对于此病所开展的常规护理在全面性、针对性上存在明显不足,对患者的干预效果有限。因此,为确保手术平稳进行,并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需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采取有效护理策略。
针对性护理为时下较受临床青睐的一种护理模式,其本质要求护理人员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患者提供多方位且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同时,其还注重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以给患者提供更贴近实际、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本研究将此护理模式引入到子宫肌瘤围术期,结果显示,B组术后24h、72hVAS评分与A组相比均较低。分析其原因是术后通过疼痛认知教育可使患者建立起对疼痛的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疼痛,如分散注意力,避免在咳嗽时牵拉伤口等,必要时采取自控镇痛泵镇痛,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疼痛[6]。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与A组的20.93%相比较低。其原因为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就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护措施,从而可减低并发症的发生。B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与A组相比较少。这是由于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于术中做好保暖护理,且利用肢体抚触来安抚患者不安情绪,则有利于调控应激反应,减少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能促使胃肠功能尽快恢复[7]。通过有效镇痛可避免患者因活动痛而推迟下床活动,进而能缩短下床活动时间。此外,B组护理后SF-36评分与A组相比较优。提示采取针对性护理,通过开展一系列护理措施增加患者生理、心理舒适度,患者生活质量亦会相应提高。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在子宫肌瘤围术期应用,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明显减低并发症的发生,并大大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