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儿科急诊门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2021-01-21郝鲁娜
郝鲁娜
(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极易受到病菌侵害,需及时给予有效救治,避免带来严重后果。当前,在儿科急诊门诊的治疗中,医护人员在评估患儿病情时是凭借直觉或临床经验,缺乏科学、客观标准,极易出现误诊。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临床,在儿科急诊门诊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使用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记录儿童身体状况,可量化记录其身体情况,预测病情,实施针对性治疗[1]。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是通过评估呼吸、心血管、行为意识三个指标,快速评估病情,准确识别潜在危重症患儿,合理、高效、快速的实施干预治疗。本文将以120例患儿为对象,探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儿科急诊门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儿科急诊门诊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开始时间为2019年1月,结束时间为2019年12月,分为参照组60例与研究组60例。参照组,男:女=31:29;年龄是2-8岁,平均是(3.93±1.23)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各26例、22例、12例。研究组,男:女=32:28;年龄是3-7岁,平均是(3.76±1.46)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各28例、21例、11例。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中,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儿在就诊以后,由医护人员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采用三区四级分区方案,濒危病人为1级,危重病人为2级,急诊病人为3级,非急诊病人为4级。红区为抢救监护区,收治与处理1级、2级患者;黄区为密切观察诊疗区,收治与处理3级患者,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提前应诊;绿区为普通诊疗区,收治与处理4级普通患者。
研究组采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患儿在入院以后,使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包括行为、心血管、呼吸三项,各项为0-3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在行为中,活泼适中为0分;入睡为1分;烦躁为2分;嗜睡意识模糊,疼痛反应下降为3分。在心血管中,CRT1-2秒或肤色红,即为0分;CRT为3秒,肤色灰暗或苍白,或心率较正常加快20次/分,即为1分;CRT为4秒,心率较正常加快20次/分,肤色青紫或苍灰,即为2分;CRT超过5秒,心率较正常加快30次/分,肤色青紫、发花或苍灰,即为3分。在呼吸评估中,RR正常,无吸气性三凹征,即为0分;RR超过正常10次/分,或动用辅助呼吸肌,或FiO2超过30%,或氧流量大于3L/min,即为1分;RR超过正常20次/分,或存在吸气性三凹征,或FiO2超过40%,或氧流量大于4L/min,即为2分;低于正常范围超过5次/分伴吸气性三凹征或呻吟,或FiO2超过50%,或氧流量大于8L/min,即为3分。每1小时对患儿进行一次评估,若三项评分的和为4-5分则半小时评估一次,并成立反应小组,密切关注患儿体征变化。若评分为6分单项评分3分时需持续评估,判断是否符合ICU的转入标准。
处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加强急诊分诊硬件设施配备,在分诊台中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机、体温计及轮椅等。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合理安排就诊时间,病情发展快者需立即实施急救处理,如气管异物患儿;定量、准确分析患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识别高危患儿,预防病情加重,并缓解病情进展。对患儿进行镇静护理,若患儿极度焦躁,根据病情使用镇静药物治疗;对患儿进行肢体护理,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适当约束肢体,若患儿意识清楚,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肢约束;病情稳定后进行被动、主动活动。
1.3 观察指标
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 果
研究组护理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见表1。
3 讨 论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在儿科急诊门诊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2]。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可重复操作,不受场地、仪器与人员的限制,将动态监测患者病情作为重点,对于潜在危重症患者能够早期发现,并给予必要的、针对的医疗、护理干预,对患者行为、心血管、呼吸等生理指标进行评估,形成组合判断,观察各项生理参数,并赋值,设定分数,在分数达到预定的标准便启动对应级别的医疗干预措施。患儿在就诊以后,由接诊医生、分诊护士结合评分,对潜在危重症患者进行判断,准确分诊,结合诊断结果决定患儿的治疗,有效避免患儿的病情恶化,降低死亡发生率,同时,针对性处理与护理还有助于促进疾病的治疗,改善生活质量[3]。本次研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儿童早期预警评分护理,结果可见,研究组护理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儿童表达能力不佳,传统的急诊中是由医护人员根据以往经验与儿童的症状变化对病情进行判断,这就使得潜在疾病极易被忽视,不适用于重症儿童的治疗。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评估患儿疾病时,反应快捷,可及时发现潜在重症患儿,有助于及时治疗疾病[4]。
综上所述:儿科急诊门诊患儿实施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监测,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满意评价,治疗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 ±s)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比较( ±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参照组 60 71.96±5.34 84.37±5.69研究组 60 71.87±5.29 92.75±6.08 t值 / 0.8946 6.0788 P值 / 0.4672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