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急救措施和急救效果分析
2021-01-21郭飞
郭 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200)
骨科下肢创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通常是由于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打击引发。患者创伤部位可出现肢体感觉功能障碍、出血、疼痛等症状,致残率及致死率都比较高[1]。随着近年来各类事故的频繁发生,骨科下肢创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长,对患者健康和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需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进行救治,保证和提高急救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效果[2]。损伤控制急救措施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急救过程中,更加重视对患者的症状控制,能够促进患者更快恢复,效果比较理想。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门诊急救收治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100例,研究了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急救措施和急救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门诊急救收治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8-74岁,平均(45.6±3.4)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7-73岁,平均(45.4±3.5)岁。两组比较性别、年龄,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骨科下肢创伤的诊断标准,均为门诊收治的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非下肢创伤的患者,合并其它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有认知、沟通、精神障碍表现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措施。入院后清除坏死组织及腐肉,用生理盐水浸泡清洗伤口。采取解剖性修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损伤控制急救措施。入院后尽快评估患者伤情,观察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开展初步急救治疗。伤口止血处理,及时补充血容量。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及时清创处理,闭合性骨折患者,采用石膏及固定架做好临时固定。如果合并严重肢体损伤并威胁生命安全,必要时可采取截肢处理,以保证患者生命。手术后,评估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如果评分过低,及时开展抢救治疗。情况稍好的患者,也要及时转院治疗,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患者心脏功能、心率、血压等指标,要做到全程监测。以患者的尿量检测、体温检测、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准确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保证并能够稳定之后,完善CT检查、B超检查等后续检查,对患者伤情加以确定,进而制定详细的后续治疗措施。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的急救效果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优良率评价标准为:优:X线显示骨折完全愈合,良好对位,关节可自由活动,无明显疼痛;良:X线显示骨折为完全愈合,关节活动轻微受限,有轻微疼痛;差:X线显示骨折未愈合,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有明显疼痛。并发症指标包括创面感染、深部感染、肺部感染。术后恢复评价指标包括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急救效果优良率情况的比较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评级为优的患者26例、评级为良的患者22例、评级为差的患者2例,总优良率为96.00%;对照组评级为优的患者16例、评级为良的患者20例、评级为差的患者14例,总优良率为72.00%。由此可见,观察组急救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4.00%,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n(%)](n=50)
2.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20.36±3.86)d、术后住院时间为(46.59±6.18)d;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13.56±2.28)d、术后住院时间为(28.75±4.35)d。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在临床上,骨科下肢创伤是一种多发性损伤,患者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心律失常、创伤性休克、伴发酸中毒等表现。此类伤害对患者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将可能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如残疾等,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进行治疗[3]。有研究显示,早期急救治疗方法及效果,对于患者整体疗效及预后恢复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以往采取常规急救措施,包括清创处理、消毒杀菌处理、解剖性修复、对症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等,虽然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患者的损伤情况及症状情况缺乏有效控制,因而患者恢复情况有限,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近年来,随着临床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理论得以应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中损伤控制理论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核心在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帮助患者有效控制损伤及症状,从而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在临床急救中,随着损伤控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科急救当中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对于骨科下肢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能够对患者症状加以控制,及时处理创口,妥善治疗危重症状[4]。同时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基础,开展相应的外科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并发症也能明显减少。
通过开展损伤控制急救措施,可以对骨科下肢创伤急救操作加以规范,对患者开展合理的分阶段评估及治疗[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效果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4.00%,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1 3.5 6±2.2 8)d、术后住院时间为(2 8.7 5±4.3 5)d,分别短于对照组患者的(20.36±3.86)d、(46.59±6.18)d,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通过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临床急救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有效的控制病情,提高急救效果优良率。同时,能够帮助患者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术后安全及康复提供保障,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健康,帮助患者缩短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实现更快的预后恢复[6]。在最初入院之后,初步评估患者情况,技术处理出血伤口。根据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类型,分别采取相应得到急救处理措施。之后全面评估临床症状,结合病情变化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后续治疗。急救治疗中注意对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及症状表现,制定详细的后续治疗方案,从而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升[7]。
综上所述,在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中,采取损伤控制急救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临床效果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