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2021-01-21王旭东
王旭东
摘要:基于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以名著阅读为导向来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有效的阅读,对好词妙语、经典语句进行积累,对同主题的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运用,生成多层次的习作资源。读写结合,广泛积累,巧妙迁移,有效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作文;迁移融合;实践研究
一、现阶段基于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引导,学生无积累
尽管我们现在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仍要发挥自己的引导教育作用,科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使其掌握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方法。教师若不能科学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使学生的阅读过程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学生就会匆匆翻阅、浅尝辄止,根本无法有效吸收文学营养,更不要说语言素材的积累了。
(二)读写相脱节,资源难生成
以名著为载体开展作文教学活动,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思维与作文知识融合在一起。然而,当前有些语文教师却使名著阅读与作文教学完全脱节,学生不会迁移知识、难以生成多层次的写作资源,从而使名著丧失写作教学功能。
(三)教学缺方法,知识难融合
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挖掘名著阅读作文教学价值的主要手段,然而当前却存在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无法就名著阅读有效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教师教法简单粗糙,学生只会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很难将积累的素材和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也就失去了提高语言建构质量和提升语言文字实践运用能力的机会。
二、基于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一) 教师巧引导,学生善积累
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了解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选择运用名家名篇的写作结构,迁移名家名篇的写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观察体验,学习名家名篇叙事、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方法。
1.广泛阅读名著
名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是学生阅读的宝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巧妙地以课文为引线,适时点拨学生阅读名著。例如,笔者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就布置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朱德的篇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更快走进文本,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可在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如名著故事会、名著阅读演讲比赛、名著阅读板报比赛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媒体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西游记》《水浒传》《海底两万里》等影视作品,再与名著进行对比,讓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印象,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师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名著阅读时,要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或过于肤浅。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追求名著阅读的高效性,我们设计了“读写活动单”,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学生名著阅读采取积分制,每周统计登记一次,每周、每月、每学期按积分评出五个星级的“阅读之星”并给予奖励。
2.精心挑选素材
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读有所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摘录的语句进行筛选、分类、整合,精心挑选出好的写作素材并收入自己的素材宝库。为了提高学生整理素材的效率,可制定读写活动单(如表1所示)。
3.分类铭记于心
名著阅读活动切忌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表面,教师应以评价为导向,跟踪阅读活动的实情,强化阅读活动的实效。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整理好词妙语资料库,分门别类,反复揣摩、吟诵,铭记在心。对于整理分类的素材,分小组进行交流、诵记。教师应每周抽查,让组长做好评分登记,对优秀者每月表彰一次。整理分类素材时,按内容、主题、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门别类,以便学生读背。
(二) 教师巧教学,学生巧迁移
教师应通过名著阅读,迁移习作方法,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构建和运用语言的水平,形成“积累、运用不分家”的意识。教师应挖掘相关的名著阅读资源,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名著延伸到自己的习作,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1.直接迁移
学生从名著经典的样本语篇中发现写作知识在其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直观地感受到写作知识所带来的言语妙处。通过反复诵读名著中摘录的好词妙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客观存在以及在具体语用中焕发出的价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直接迁移素材库中的好词妙语进行写作,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这一段,有学生在写作中直接迁移引用,来写自己在烈日下做志愿者时的艰辛和不易,巧妙运用,令人拍案叫绝。
2.模拟迁移
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写作知识进行片段性模仿写作尝试,模仿对象可以是名著中的精彩段落。模拟迁移写作是“定向写作”的一种,即在训练前,教师或提供限定的习作素材,或指定目标段落,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从而树立写作信心。学生通过这样的片段模仿,容易下手,操作性强,从而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同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更新了素材,丰富了宝库。
3.创造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通过名著阅读,创设自主探索的情景,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对写作知识有更多的“操控权利”——如何使用、使用程度、呈现方式,他们根据自己的表达内容自行决定,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下面是《西游记》读写教学片段实录。
师:《西游记》久负盛名,被誉为经典,请同学们分享你读《西游记》的体会和感受。
生:书中有一段描写:“那妖闻言,即忙唱喏道:‘长官,长官,新点出来的,实是面生。言语冲撞,莫怪!”“莫怪”,“莫怪”——怪老实的。不知何故,这却使我想起了明朝那个时代背景,越想越觉得单纯小妖同那淳朴的百姓相像,一样的善良、单纯、可欺。
师:很好,你不仅从字里行间读出了趣味,还能结合时代背景联想到小妖和当时百姓的共性:善良、单纯、可欺。这样创造性的知识迁移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那么根据你的表达内容,你还可以进一步创造迁移。
……
生:老师,我是这样写的:单纯小妖同那封建社会淳朴百姓很相像,一样的善良、单纯、可欺。这也许就是吴承恩先生想要表达的一种东西吧。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推测,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好比诡计多端是曹操,足智多谋也是曹操;心胸狭窄是曹操,宽宏大量也是曹操……组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真实、千古留名的曹操。《西游记》也是如此,《西游记》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领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西游”,每一种“西游”都是独特的。
师:精彩!引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句来阐述自己阅读的独特体会,还串联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多重性格,进而引出阅读《西游记》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独特的领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 “西游”,每一种“西游”都是独特的。由浅入深,升华主题;创造迁移,活学活用。
学生通过阅读名著《西游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情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 “西游”),进行了知识的创造迁移,以《西游记》中精彩幽默的语言为切口,写出自己阅读时的独特情感体会。此时的写作,早已超越简单模仿的阶段,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学生通过前期的模拟迁移训练,积累了大量的、多层次的写作素材,内容由简单而复杂,篇幅由短而长,立意也由浅而深。如此循序渐进,由量变而产生质的飞跃。学生跳出藩篱,根据自己的表达内容自行决定创作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师巧点拨,学生妙融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教师要巧妙点拨,指导学生有机融合阅读与写作。这种融合是更高层次的,是以学生思维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在阅读和写作的交融中,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能力得到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下面是《昆虫记》读写教学片段实录。
生:老师,这是我阅读《昆虫记》写的读后感——《另一个世界》,总觉得缺少主心骨,有些零亂。之前我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难以有效地融合。
师:你读《昆虫记》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这是最关键的。这个点找准了,找好了,剩下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比如《昆虫记》中那些旺盛的“生命”让你想到了什么?由物及人,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
生:老师,我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大病,与病魔的生死较量让我刻骨铭心,对生命也就有了新的认识。那时父亲为了鼓励我活下去,还特意给我带来了《昆虫记》。正是这本书和父亲一起陪伴在病床边,给了我生的希望;正是这本书在我坠落深渊、无助之际,给了我光明和生的勇气。我是否可以把这段生活经历融合进去呢?
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融合点,真正把名著与生活相融合了,这样你就可以实现素材与作品的精准融合了。
生:嗯,《昆虫记》给了我对生命全新的认识,题目就改成《生命的新起点》吧。
由《另一个世界》到《生命的新起点》,作品完成了质的飞跃。由意大利蟋蟀奏响的生命之歌,到病床上父亲用《昆虫记》读响的新生之曲,两种曲子互相交融,形成一首磅礴的生命交响曲。这样,名著、生活、教师、学生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力丰富、扎实有效的写作体系。学生通过对名著进行相应的阅读比照,精准找到习作的融合点,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不断提高精准表达的能力。
三、基于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成效
(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有效的阅读,对经典语句和个性语言等进行扎实的积累,提高学生积累经典语句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库。写作时,学生不再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文,而是有物可写、有情可抒、有意可立,写作能力也不断提高。
(二)提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
教学相长,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通过阅读和写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在读写的交融中,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也水涨船高,快速提升。
(三)构建习作新范式
教师应创新基于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式,使作文教学全程化、结构化、实效化。教师应让学生阅读名著,积累素材,以读促写;通过同类拓展练笔,自主迁移,自由表达,巩固内化。这样,名著、生活、教师、学生融会贯通,形成一个丰富有力、扎实有效的写作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老师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邓凤芝.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J].教育·教学科研,2019(01).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