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1-01-20宋克玉

北方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集群

宋克玉

摘  要:贺兰山东麓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经过近40年的发展,葡萄酒产业综合效益明显。但随着葡萄酒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等问题突显,打造产业集群、提升科研水平、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     产业集群     科技研发     产业融合

贺兰山东麓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目前,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占中国的四分之一,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法国波尔多、美国纳帕谷的第三大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该产区葡萄酒多次斩获国际重要赛事大奖,葡萄酒品质得到了世界认可。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良好的综合效益,宁夏党委、政府将其列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九大重点产业之一,国务院批准设立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多种制约因素。破解发展困境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综合效益突显

(一)生态效益

贺兰山东麓干旱少雨,曾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每年春秋风沙肆虐,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贺兰山东麓通过引来黄河水种植葡萄,防风固沙绿化环境,逐步实现了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如今,集中连片的葡萄园把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一片绿海,构筑了良好的生态屏障,再现了唐朝诗人韦蟾所描写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古代盛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赢,生态效益突显。

(二)经济效益

贺兰山东麓现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5万亩,种植27个品种品系,酒庄211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及葡萄酒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261亿元,2020年疫情影响之下出口逆势增长46.4%,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内消费市场占比约4%,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逐步认可,国内市场空间巨大。从国际角度而言,《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于2021年3月1日正式生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入选首批受欧盟保护的100种地理标志产品,这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走入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助力其走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未来国际市场空间巨大。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经济效益也会快速增长。

(三)社会效益

葡萄酒产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每年春天葡萄展藤抹芽,到夏季剪枝修条,到秋季采摘埋土,一年三季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目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已解决了12万人就业,所用人工大部分是宁夏南部山区移民搬迁农民。这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酒庄获得一份土地流转收入,再到酒庄务工获得一份务工收入,两份收入使移民普遍实现了增收致富。葡萄酒产业帮助宁夏生态移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保证移民“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社会效益显著。

(四)文化效益

葡萄酒既是一种果酒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贺兰山东麓的酒庄既用心做好具有本地风土特色的葡萄酒,也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酒庄逐步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酒庄观赏、品酒购物、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同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也与宁夏主要旅游景点分布高度契合,如宁夏沙湖、贺兰山岩画、西部影视城、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西夏王陵、青铜峡水利枢纽、鸽子山遗址等主要景点均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充分彰显贺兰山东麓的史前文明、农耕文明、西夏文明、黄河文化、边塞文化、移民文化等多种文化,文化效益明显。

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

(一)产业尚未实现高效专业分工

从1984年开始种植酿酒葡萄至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走过了近40年历程,但与国际葡萄酒主产区上百年的历史相比仍属于起步阶段。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虽然已初步形成种植、酿造、营销产业链,但相关配套企业缺乏,产业分工不细,生产效率不高,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链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例如,这一产区还没有专门的葡萄酒灌装企业,许多酒庄自己进口葡萄酒灌装设备自行灌装。笔者实地走访调研了一家酒庄,其年产40万瓶葡萄酒,全年酒品灌装大概一个月即可完成,剩余时间灌装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既占用资金又占用场地,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再如,这一产区缺少葡萄酒衍生产品开发企业。在国际上,葡萄籽可以作为抗衰老原料用于化妆品,如法国欧莱雅集团的许多产品均加入了葡萄籽精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葡萄酒相关衍生产品开发滞后,一些酒庄甚至将葡萄籽(皮)当作饲料。此外,产区内与葡萄酒生产配套的酒瓶、瓶盖、瓶塞、酒标等生产企业也较少,葡萄酒产业配套生产企业匮乏。葡萄酒营销研发设计企业不足,相关从业人员少,导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好酒也怕巷子深”。

(二)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较弱

目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从葡萄苗培育、葡萄园种植管理到葡萄酒酿造、葡萄酒衍生产品开发均需大量科技攻关,而科技研发速度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制约该产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短板。例如,贺兰山东麓产区尚未解决葡萄藤越冬免埋土技术难题。该产区现在种植的葡萄苗主要从法国、意大利等国进口,因该产区与欧洲产区相比冬季温度较低,葡萄藤无法露天越冬,秋季需要埋土保温防冻,埋土过程需要大量人工且易造成葡萄藤损伤。随着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人工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人工供求矛盾显现。据一位酒庄庄主坦言:“现在该产区劳动用工主要是五六十岁的农民工。如今,80后不愿摸锄头,90后没见过锄头,如果没有关键技术研发解决葡萄藤越冬问题,将来人工成本会大幅攀升,导致该产区葡萄酒价格上涨,竞争优势下降。”随着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招工难、招工贵”将发展为“无工可招”。科技研发滞后制约了葡萄酒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葡萄酒产业尚未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宁夏是继海南之后第二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已逐步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如一些酒庄已获批为4A、3A级旅游景区,一些旅行社也尝试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与贺兰山东麓自然、历史旅游景点设计成一体化旅游线路,逐步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但因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大部分酒庄尚无旅游接待能力,游客多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度游。游客无法充分感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与多种自然文化、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融合气息,旅游体验感不强,地域特色观光氛围不浓,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难以满足旅客需求的多样化。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尚未将第一产业(酿酒葡萄种植)、第二产业(葡萄酒酿造)和第三产业(葡萄酒庄的采摘、品酒、观光、休闲等服务)深度融合为“第六产业”,“1+1>2”的产业叠加效应尚不明显。

三、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

(一)深化产业分工,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合力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资源禀赋突出,政府应着力打造葡萄酒产业集群,依托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及中阿博览会平台优势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在该产区集中葡萄酒生产企业、配套产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细化产业分工,推动企业耦合发展,以此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实力。首先,政府应制定良好的产业政策,引导葡萄酒产业发展。不断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公共设施,适时提供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扶持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与制度环境。其次,葡萄酒龙头企业应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目前,该产区已集聚了一批国内外葡萄酒龙头企业,如张裕集团、中粮长城、保乐力加、酩悦轩尼诗等,葡萄酒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可以形成良好的产区产品宣传、集群品牌培育、销售网络拓展等示范作用,有利于产区内其他葡萄酒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同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还可以将葡萄酒产业链上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有力地集聚起来,将葡萄酒生产企业同包装、物流、品牌设计与营销、衍生品研发等企业联合起来,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生产企业与专业化服务企业利益共同体,通过补链强链延链实现企业共赢。再次,金融机构应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葡萄酒产業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周期长,经营成本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国外葡萄酒主产区产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多种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林权抵押、葡萄酒产业链融资等模式为相关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保险机构应适时推出葡萄酒产业相关保险产品,如酿酒葡萄种植保险、葡萄酒品质保证类保险、酒企增信保险等,通过规避风险促进产业发展。

(二)开展科技研发,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发展模式逐步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依托现代科技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进而提高亩均产值,是葡萄酒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宁夏应利用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争取在产区内建立葡萄酒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葡萄酒产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葡萄酒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入合作,结合产区地域特点,加强抗寒、抗旱、耐盐碱、免埋土葡萄苗培育,加强精细化、智能化机械设备研制,加强具有产区独特风土气息的葡萄酒品种开发。不断提升智慧监测水平,实施产品质量全程溯源管理,提高质量检验检测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公信力。保险公司可通过提供保证保险为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设备性能、质量提供保险服务,以鼓励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运用。其次,引进关键生产技术。加强与国际葡萄酒主产区、一流科研院校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引进国际人才与技术,实现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协同推进,不断提升葡萄种植技术、葡萄酒酿造水平。再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葡萄酒职业技术学院和葡萄酒教育学院等高校开展了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应鼓励高校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葡萄酒研究中心,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积极与国内外高校、葡萄酒主产区、著名酒庄互动交流、联合办学,为产业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三)推动产业融合,提升产区综合竞争实力

纵观国内外主要葡萄酒产区,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已成趋势。二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1×2×3=6”的“第六产业”乘数效应,通过产业间横向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价值裂变,提高产业综合产值,提升产区综合竞争实力。宁夏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二者美美与共、相得益彰。首先,设计独特的旅游路线与产品。宁夏文化旅游厅可与龙头旅行社合作,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酒文化旅游业发展经验开发设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之路”,以葡萄酒为主题将贺兰山东麓分散的代表性酒庄串成一线,或是将代表性酒庄与周边历史古迹、自然景点、文化景区等串成一线,将连绵起伏的贺兰山与风景如画的葡萄园融为一体,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葡萄酒之路”,完善基础设施,统一旅游标识,发布旅游指南,共创旅游品牌。其次,塑造葡萄酒文化。文化旅游工作人员与酒庄应深入挖掘中外深厚的葡萄酒文化,有实力的酒庄可建设葡萄酒博物馆展示悠久的葡萄酒文化,中小酒庄可将本酒庄历史与当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融为一体介绍给游客,使葡萄酒文化与葡萄园参观、酿酒过程体验、酒窖欣赏、美酒品鉴深度融合,增加“葡萄酒之旅”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再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不断开发与产区风土气息葡萄酒相匹配的宁夏特色或西北特色美食,由侍酒师或名厨给游客讲解美酒如何配佳肴。酒庄也可以适时举办葡萄酒主题晚会,游客可以边品美酒美食边享受贺兰山夜景。逐步提升酒庄住宿品质及周边民宿品质,将酒庄游与乡村游融合,使游客便捷享受酒乡住宿。通过高品质的服务,让游客可以慢节奏感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之旅。

参考文献:

[1]沈世伟,许静娜,黄晓岑.法国葡萄酒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5).

[2]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Z],2021.

[3]原宁夏保监局办公室课题组.关于保险业服务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调研情况的调研报告[C].保险理论与实践——宁夏保险研究课题优秀成果汇编(2017-2018).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产业集群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旅游经济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