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D-AS模型视角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本内涵、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1-01-20陈芳英

北方经济 2021年12期

陈芳英

摘  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需求上表现出消费和投资成为拉动经济主引擎,进出口要素、商品和服务呈现高端化特征,在供给端表现出创新驱动能力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实体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以AD-AS模型为研究视角可以分析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社会总需求受到逆向冲击,国际技术封锁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社会总供给受到逆向冲击。据此提出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实践路径为扩大内需和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

关键词:AD-AS模型    国内大循环    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形成逻辑,立足全局的视野把握其实践路径,对于深刻理解“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重大意义。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理论的第一个循环。学界对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双循环格局的理论逻辑、基本特征以及两个循环之间的关系。关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国内大循环的实现路径方面,主要通过供给端高端技术攻关、深化产权制度和流通体制改革、消费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等措施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痛点,实现国内大循环。

本文立足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为研究视角,侧重研究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本内涵、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以期对现有研究做出有益补充。

一、国内大循环的基本内涵

(一)AD—AS 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分析工具,凯恩斯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其理论指导西方社会政策制定,使西方社会取得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大繁荣。当前中国经济需求侧受到多方面因素冲击,供给侧劳动力和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也因结构性问题受到一定的冲击,正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AD—AS 模型可以解释中国的经济波动问题。AD—AS 模型主要由两条曲线组成,即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其中总需求曲线反映了产量GDP的决定,而总供给曲线则反映了价格的决定。如图1所示, 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

(二)国内大循环的需求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探索了一条“国际大循环”的发展道路,通过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三》,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为0.8%,居世界第29位,2012年占世界比重提升到10.4%,居世界第2位。国际大循环为我国快速提高经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球第二,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意愿日益增强,这意味着我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后期,我国仍然要继续完成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我国仍有较强的投资需求。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动力、人民的消费意愿得到释放、投资动力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下,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等需求呈现出以下新特征。第一,消费表现为传统消费升级和新型消费活跃并存,服务消費蓬勃和实物消费壮大并存,生存消费稳固和享受消费繁荣并存等特征。第二,投资呈现出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民生短板被补齐,如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以及市政工程等投资需求旺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如5G基站建设、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投资快速增长。第三,进出口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国内的优势产业基础吸引国际高端生产要素,如国内稀缺的铁矿石、高端技术、高级人才以及高级产品等流入国内,出口商品和服务呈现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特征。

(三)国内大循环的供给特征

自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生产供给端呈现以下新特征。第一,创新驱动力强,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我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经济提供雄厚的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使得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生产端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技术含量逐年提高。第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一批长板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凸显,传统产业呈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特征。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被补齐,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被攻破,产业链断链风险不断下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基本得到保障。第三,实体经济的根基得到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挥着创新引领作用,传统制造业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二、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

(一)总需求受到负向冲击

1.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冲击。一方面,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将“重振制造业”作为恢复本国经济的主要方向,鼓励本国居民消费本国产品,制定多项具有贸易保护倾向的政策。尤其是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单边挑起贸易摩擦,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同时,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守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欧盟部分成员国也相继出台反移民和反对欧盟一体化政策,试图通过鼓励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内迁至母国。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复苏缺乏新动能,国际贸易多年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显示,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06年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越来越小。

2.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0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球疫情蔓延,相关专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疫情仍会持续。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疫情防控要求居民之间保持距离,做到人员之间“无接触”,随着疫情反复在局部地区零星爆发,部分地区时有做出“封城”“封国”的举措,客观上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居民的消费需求下降,尤其是居民的餐饮、旅游、教育的消费需求较疫情前有较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需求下降冲击导致资金链断裂和企业倒闭,不景气的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打击企业投资信心,因此投资需求受到较大的冲击。

以上分析可看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影响下,中国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面临下降的风险,具体如图2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收入下降到y1水平。

(二)总供给受到负向冲击

总供给是指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生产出来产品的总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具体表达形式为:Y=A(t)LaK(1-a),其中L是指劳动力供给,k是指社会资本供给,A是指一定时期的社会技术水平,社会总产出随着劳动、资本和技术供给的增加而增加。

1.国际技术封锁降低技术供给。逆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2020年美国商务部把中芯国际及其子公司以及其他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或科研机构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限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高精尖设备、开发工具与软件出口,切斷中国科研机构及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供应。中国在高端芯片、高精度光刻机、扫描电镜等多个技术领域存在 “卡脖子”问题,从技术供给来看,技术作为参与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供给成本提高甚至有“断供”的可能性,一方面,技术成本的提高降低了工业品的利润率,另一方面,核心技术断供的背景下企业只能通过寻找较次级的替代技术降低工业品本身的质量,因此生产函数的产出效益下降。

2.新冠肺炎疫情降低劳动力供给。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出台限制人口密集的管理措施,企业复工复产慢,劳动力返岗难,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科教文卫、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就业人员较疫情爆发前减少,根据上述生产函数,短期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会导致总供给的下降。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消费、线上金融、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数字经济发展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流动到线上经济,但线上经济由于其本身的知识性限制了劳动力进入门槛,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达到疫情之前的劳动力数量,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劳动力的供给减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际技术封锁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总供给受到负向冲击,如图3所示,总供给向左上方移动,均衡国民收入下降至y2。

综合上述AD-AS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总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复苏乏力。

三、国内大循环的实现路径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出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力争做到以下两点:

(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数据表明,当前我国仍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提升内需的根本路径还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二要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广大劳动者要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才能获得收入,让经济发展与就业增加同步扩大,对于能够广泛创造就业的企业给予极大程度的鼓励和支持。三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前提是其医疗和养老等保障性需求得到满足,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四要创新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充分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阻止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提振消费信心。五要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扩大新基建投资,增加传统基建投资,发挥投资的乘数作用。

(二)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

一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确保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制造业是创新的主阵地,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是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是社会物质财富供给的基础。二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稳定技术供给,降低技术成本。三要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拉长长板,发挥我国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及民生工程短板构建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

四、结论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本文立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AD-AS模型为研究视角,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总需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逆向冲击,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技术封锁等因素的逆向冲击,社会总供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建议把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和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作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实践方向。AD-AS模型对于分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相关实践问题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理论意蕴有关研究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钱学锋,裴婷.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2]柳思维.略论新发展格局下形成供给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J].湖南社会科学,2021,(2).

[3]徐奇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构建[J].金融论坛,2020,(2).

[4]曾宪奎.当前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问题研究[J].长白学刊,2021,(2).

[5]钟卫华,任力.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1,(1).

[6] 高坚,杨念.中国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作者单位:中共芜湖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