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巴林左旗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思考

2021-01-20苏志国

北方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笤帚集体经济发展

苏志国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不仅如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里,“产业兴旺”同样居于主导地位,并将发挥基础性作用。应该说,产业发展的好不好,关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任何时候离开产业谈发展,都会成为无“基”之谈。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的关键之年,谋划和发展好产业,提升村级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至关重要。

关键词:乡村治理    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地质地貌属典型的丘陵地带,总面积6644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是一个农牧林矿结合的经济区,曾经是全区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之一,也是赤峰市唯一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当前,欠发展或者发展不足仍然是巴林左旗的基本旗情,其中尤以经济发展不充分最为突出。以2020年为例,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2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4.13 亿元。对于一个拥有近 36 万人口的旗而言,以目前的经济体量显然还不足以支持实现推进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任务。当然,目前国家和自治区都有相应的转移支付资金持续注入,但从长期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助推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一、加快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效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既是对全国的总体要求,更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内蒙古发展开出的具体药方。当期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指挥棒。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目标要求,立足地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加快推进内蒙古巴林左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关键抓手。

(一)优化农牧业结构

一是突出养殖业主导地位。巴林左旗境内多为山地丘陵,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以玉米为主,辅以谷类和杂粮。全旗广大农牧民历来素有养殖繁育肉牛和肉羊的传统,以此作为家庭增收的主要来源。巴林左旗家庭养殖业规模大小不等,主要养殖品种以西门塔尔肉牛和小尾寒羊居多。特别是近年来,养殖业已经成为巴林左旗推动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和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充分利用乌尔吉木伦河沿岸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玉米种植传统优势,通过种养合理衔接配套,重点引导培育一批肉牛和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逐步改变传统小农户养殖方式,大力推广科学饲养,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加大先进技术应用,推动形成规模效应,稳步提高经济效益。着力发展绿色优质农畜产品配套生产加工业,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从生产加工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体系,積极建设有地区特色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持续提升巴林左旗农畜肉类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巩固笤帚苗种植加工优势地位。经过多年重点打造和集中扶持,目前巴林左旗笤帚苗种植和加工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全国最知名的笤帚苗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种类最全的笤帚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笤帚交易市场。建议今后继续充分利用巴林左旗境内山坡丘陵地适宜笤帚苗种植的天然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持续放大笤帚苗产业扶贫带贫效应,下大力气建设中国北方精品工艺笤帚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在符合生态功能区划要求和生态保护红线外,通过对山坡土地进行合理改造,扩大笤帚苗种植面积,提高本地区原材料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和配置先进生产设备,极大提高笤帚苗原料的就地加工转化效率,持续增加产值和利润。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重点在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设计创新上下功夫,做精做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地理覆盖范围,扩大受众群体,逐步提高市场份额。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破“散乱小”经营格局,提高准入门槛,避免同质化竞争,着力打造区域联合体,实现强强联合,发挥笤帚苗原产地标识优势,创设本地区知名品牌,彰显产品美誉度。

(二)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一是摒弃短期利益思维。巴林左旗依托能源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整体工业结构呈现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典型资源经济特点。由于产业链条比较短,主要还是以产销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发展中的低质低效问题和低水平同质化问题不可避免。因此,要坚持创新引领,企业也要“断舍离”,牺牲一部分眼前利益,谋求长期发展。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幅提升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适度延长中间产品产业链,通过加大原料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效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降低初级产品和原料供应比例,不断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和提高持续盈利能力,有效扩大企业利润。

二是提高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提升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水平,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园区创新发展、集约发展、集聚发展、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园区一体化管理服务优势,强化政府引导,按照南塔、上京和凤凰山三个园区的功能定位,形成2-3个主导产业,积极推动生产加工企业入园落户,促进产业集聚,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条,畅通上下游、链接前后端,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协作配套型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闭环运行模式,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绿色GDP比重。同时,要切实抓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空气、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监管和防治力度。探索设立由企业出资、政府专门机构管理的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加快矿区生态治理和修复进度,切实守护好绿水青山,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三)壮大服务业规模

一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作为辽上京遗址和契丹辽文化发祥地,巴林左旗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深度开发价值可期。以契丹辽文化为切入点,大力挖掘和开发大辽真寂寺和辽祖州祖陵历史文化价值,改造提升景区环境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游客观感体验。同时,结合北部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努力打造集历史文化和休闲观光于一体,贯通南北的精品全域旅游线路。持续举办好“中国契丹辽文化节”,积极探索创办“契丹辽文化发展论坛”。定期召开论坛年会,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相关文化旅游企业参加,通过引凤筑巢,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和提升巴林左旗对外宣介效果,积极助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二是加快生活类配套服务提档升级。巴林左旗服务业整体发展还不充分,规模相对都比较小,产业布局仍然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娱乐等传统生活性服务领域。需要继续做大做强服务业规模,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以大型史诗情景剧《契丹王朝》实景演出、精品工艺笤帚展览和毛毛谷、牛肉干等绿色农畜产品展览为重点,推出一批具有本地本土特色的服务类产品,实现游客引得来、住得下、有收获。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合作,合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文旅项目和观光线路。比如,将蒙元文化与契丹辽文化的文化游、草原和湿地观光游相结合,开发更具吸引力的文旅资源,打造区域旅游集散地。

二、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基层强则全局强,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农牧民稳定增收增效,持续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由脱贫摘帽向美丽乡村建设有序过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坚实基础。

(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无论从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看,还是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来看,打造一个有能力、有活力、有战斗力,而且能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村级两委班子,都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措施有了路径定了关键在于能不能抓好落实。农村的兴旺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农村人自己,驻村和帮扶都是阶段性措施,不可能一直持续,如何打造一支永不流动的工作队,是当前一项极为迫切的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要在强化党建引领村庄治理的基础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既要注重发挥存量资源作用,把群众公认和能够发挥致富带头示范作用的人发现推选出来,又要强调人才回流引进,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和下乡,将先进技术、先进经济形式引入到乡村发展中,构建起管用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担负起时代责任。2020年以来,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探索开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就是十分有益的创新举措,极大提升和优化了村级组织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今后在更大范围改善提升村级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

(二)搭建可持续增收机制

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勤劳致富的基础在于产业兴旺,关键在于能够形成可持续的增收机制。因此,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繁荣,多措并举为农户搭建切实可行、管用有效的增收机制,是当前摆在旗、镇、村三级干部面前一道亟需做好的必答题。一要坚持精准方略,因地制宜,认真谋划好发展方式,积极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完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稳定增收,共赢发展。二要畅通农业信息渠道,积极引导农户调整和优化种养结构,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大力发展庭院經济,进一步提高农村畜牧业养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逐步实现由产业扶贫向产业带贫转向。三要依托“互联网+”,借力各类电商平台营销优势,推动适销对路特色农副产品优质优价快速走向市场,引导农业产业发展新方向,切实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产业兴旺的结果不仅惠及到贫困户,也惠及到全体农户,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厚植乡村繁荣振兴物质基础。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始终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进程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从以往的实践经验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群众大都过得比较富足。集体经济能够折射出一个地方村务管理水平和村级组织领导能力。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初衷是通过合理搭建村集体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方式,组织和动员广大村民发挥集体力量,提高农村产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带动走向共同富裕。近年来,按照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虽然规模大小不等,但几乎所有的建制村都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集体经济清零增长。实践中,由于村级组织或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凝聚力号召力等因素,导致虽然有集体经济,但多属于原地踏步,实际增长非常缓慢。或有资金没想法,不知道干什么;或有想法但由于村干部自身口碑不佳,群众不相信、不认可,致使不能统一思想,无法干。无论何种原因,最终结果都是不能实现集体经济资金累积增长,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实践中采取的基本都是年年向群众分红的常态化做法,但是由于客观上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体量本身都比较小,覆盖范围又几乎涉及全体农户,因此这种类似于撒胡椒面式的分红,恰恰与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和其应该发挥的作用背道而驰。所以,一定要多措并举,有效破解集体经济发展困局,立足村情实际积极探寻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综合施策盘活集体资产,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发家致富,进一步夯实基层发展基础,提升村级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笤帚集体经济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天价笤帚的秘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扶不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