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食俗”文化的幼儿园教学实践探讨
2021-01-20肖桂芳
肖桂芳
鉴于幼儿喜爱美食的天性,教师可以将节气食俗引入幼儿园大班的食育课程,根据节气食俗开展食育活动,为幼儿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我园将节气与饮食相结合,让幼儿感知不同节气时的天气变化,知道如何调节饮食让自己更加健康,激发幼儿对节气的认识和思考。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教师便组织幼儿开展了称体重的活动。活动前,师幼一起讨论如何称体重,生活中见过哪些称重的方式,怎么认识重量,大家还想到了很多称体重的方法。最终,大家找来一个很大的杆秤,秤钩上用一个大床单做兜,里面放一个纸箱,幼儿坐在纸箱里面就可以称体重了。幼儿排队称重,师幼一起用各种方式将体重记录下来。称过体重之后,教师告诉幼儿:“立秋是贴秋膘的季节,就是要多吃饭,好好吃饭,让自己长得壮壮的,才能安稳地度过寒冷的冬天。”幼儿听了非常感兴趣,纷纷讨论“贴秋膘”应该吃什么,有的说应该多吃肉,有的说要喝好喝的汤。随后幼儿通过翻看绘本查找资料,回家询问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个季节更应该吃清淡滋补类的食物。吃饭的时间到了,只见粥类、汤品等食物摆在桌子上,教师给幼儿一一介绍:“大家看一看,橙色的是滋补南瓜粥,紫色的是山药紫薯粥,里面有梨的是雪梨南杏润肺汤,有肉的是沙参玉竹瘦肉汤。大家可以尝一尝这些食品的味道,品一品有什么差别?”
食育课程中以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不仅可以让幼儿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综合动手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如清明时节,教师投放了各种瓜果蔬菜、水稻作物,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为它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你们可要好好分辨它们哦。” 这些作物、瓜果以及蔬菜都有分属的季节,教师和幼儿齐动手,将每一种作物、蔬菜、瓜果分到容器中,并贴上标签。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共同参加,也可以在家里一起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又比如立春这天,教师问幼儿:“你们喜欢吃青菜吗?”有幼儿说:“喜欢,小苗都长出来了,吃起来嫩嫩的。”于是,教師引导幼儿讨论“春天都会吃些什么青菜”。幼儿说:“有小葱、萝卜缨、香菜,还有婆婆丁……”教师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青菜在纸上画出来,并讲一讲这些青菜对身体的好处。这样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天气变化调节饮食,同时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基于幼儿对节气的兴趣,教师开展了节气习俗活动。活动也可以邀请家长积极参与,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增进亲子情感。比如,当夏季进伏的时候,教师与幼儿分享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并在“头伏”这天开展了包饺子活动,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包饺子。
在冬至的这天早晨,各班师幼提前准备好包汤圆的面和馅,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包汤圆。经过一顿捏、揉、团、搓,一个个小汤圆诞生了,幼儿兴奋极了,看到自己的成果感到无比自豪。中午,厨房阿姨将热气腾腾的汤圆端出锅时,幼儿围在一起纷纷猜测哪个是自己包的,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更加美味可口。饭后散步环节,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汤圆是什么样子的”“吃到的汤圆是什么馅的”等等。于是,幼儿又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黑芝麻、豆沙、五仁……”同时,幼儿还了解了汤圆香香甜甜的,有丰收团圆的含义,其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对身体健康特别有帮助,还有暖胃的效果。幼儿在吃汤圆的过程中,品尝了中国传统风味,还懂得一些保健常识,学会了饮食的文明礼仪,知道自主进餐时,应该如何取用餐具、饭后如何处置餐具等。这种“美食美育”自助餐活动将传统文化与食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饮食中学会礼仪、懂得文明。
总之,基于节气习俗对幼儿进行饮食教育,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