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的秘密
2021-01-20卢素芳夏露萍
卢素芳 夏露萍
午餐过后,我和幼儿正走在草坪中间的鹅卵石小路上散步。幼儿互相交流着,有的说:“这条小路硬硬的。”有的说:“这条小路弯弯的。”有的问:“这是石头路吗?”……于是,大家停下了脚步,有的蹲下来用手抚摸一块块鹅卵石,有的捡起散落在一旁的鹅卵石认真观察……显然,幼儿对这种铺设材质不常见的小路非常感兴趣。我们周边小区和公园里有许多材质和造型各不相同的小路,对小路的深入探究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周围美好环境的关注。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班开始了“小路探秘”之旅。
(一)基于问题“幼儿园有哪些小路”解决过程中师幼行为样态的比较分析
(二)基于问题“小区里有哪些路”解决过程中师幼行为样态的比较分析
(三)基于问题“我们心中的小路是什么样的”解决过程中师幼行为样态的比较分析
(四)基于问题“可以和小路做些什么游戏”解决过程中师幼行为样态的比较分析
“小路的秘密”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探究历程,在师幼共同寻路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让自己的观念、教育方式经历了推翻、重建的过程,使幼儿的常态学习逐渐向深度学习转变,努力实现幼儿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的再构,积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游戏样态。
(一)主题生发的样态分析
活动来源中教师对“小路”资源进行了价值判断:小班幼儿已有一定经验,但对小路的材质、形状、颜色、用途等缺乏深入认识。小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易于被小班幼儿亲身感知,适宜幼儿探究。这种源于幼儿兴趣,由幼儿和教师共同生发的游戏主题课程,实现了游戏意愿与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使教师和幼儿保持“持续共享的思维”。
(二)环境设置的样态分析
首先是空间设置上注重开放性和拓展性,探秘小路时从幼儿园到小区,空间从园内转换到了园外,资源范围得到拓展与延伸;建构立体小路时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班级游戏区域扩展到公共区域,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其次是材料投放上突出了层次性和丰富性,从平面到立体小路的创作材料并不是一次性投放的,而是根据幼儿游戏的进程需要逐步投放,支持幼儿对小路的深度探索。除了投放时间有先后不同,还兼顾到材料操作的难易程度、材料擺放的适宜位置、材料使用的丰富程度,以寻求鼓励和支持幼儿探索过程以及递进式学习的最大空间和可能。
(三)学习方式的样态分析
在探秘过程中,幼儿经历了争论小路名字、自主讨论建构计划和多次探索小路铺设方法等环节,敢于质疑、乐于尝试等批判性思维不断萌芽。在现场直接感知小路、观察对比轮胎路的花纹、交流分享多种小路特征、对小路进行表征等过程中,幼儿对于经验的联结整合能力有所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在统计小路总数、创编诗歌《小路》和创新小路游戏玩法等过程中,幼儿经验迁移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四)指导方式的样态分析
一是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幼儿园里还有什么小路”“小草是谁的路”的提问、追问等直接方式及资源分层分批投放等间接方式,创设具有适宜挑战性和持续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使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二是注重引导幼儿质疑。在三次探秘小区小路和建构小路等活动中,教师都以开放与欣赏的心态,营造出幼儿敢想敢说的氛围,鼓励他们参与讨论,进行判断、补充,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注重萌发合作意识。小班幼儿一般都以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为主,而活动中幼儿已经在教师引导下组建基于共同兴趣和问题解决而主动发起的“学习共同体”,他们自主讨论小路建构计划,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这种合作意识的萌发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能让幼儿深层感悟团队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