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黑演化:街角青年犯罪新趋势

2021-01-20冯承才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街角成人犯罪

冯承才

(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街角青年作为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易发群体。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该群体进行研究。我国学者黄海对街角青年的界定为:年龄大多在15~20岁左右,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长时间浪迹街头,数人或数十人聚集在一起;以社区地域关系为连接点,结合成小团体和小帮派,经常违点小法但不犯罪[1],该定义代表了大部分学者对该群体的身份特征和犯罪行为模式的基本界定。据此看出,传统的研究把街角青年行为定位为“错转向罪的边缘,经常违点小法但还不构成犯罪”。根据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数据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故意伤害和抢劫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其中盗窃和抢劫比例又是高发类型。[2]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赖以生存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生活情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科技和智能化生活方式不断革新,这导致街角青年犯罪情境、实施手段和危害程度都已有新的演化,需要以新的视角对新时期街角青年的犯罪情形进行梳理探讨。

一、街角青年涉黑犯罪研究情况

街角青年研究脉络: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学界主要聚焦街角青年群体状态特征的研究,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张园对江苏某城镇街角无业青年的身份特征、成员类型、生活方式、权力结构进行了调查。[3]马德峰、李梅通过对M镇街角青年群体权威的树立、街角活动经费的由来及其归路等问题进行了考察。[4]符平对湖南H镇的街角青年群体的成员构成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调研。[5]黄海对湖南长沙市某区街角社会内部组织结构、权威模式、地位流动途径等进行了研究。[6]从2006年至2012年,学界对街角青年的研究开始转向其更深次的形成原因和归路的问题。如李金亚、管雷对街角青年的类型、家庭出身、灰黑交融性等进行了研究。[7]孟利艳对街角青年向主流社会回归路径进行研究,他认为,影响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资本障碍、社会环境障碍、社会结构障碍、经济结构障碍、家庭障碍和个体障碍等。[8]何绍辉对湖南中部星城GLQ社区的街角青年的新趋向、新特征,以及群体认同和回归路径进行了研究。[9]左鹏、李艳对天津市Y社区的街角青年成长环境进行了研究。章伟对街角青年被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总结。[10]舒隽、黄海提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应当给予街角青年更多的关注和扶助。[11]沈笛提出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手段介入来矫治街角青年问题行为,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生活。[12]余露认为通过推动家庭教育来促进街角青年回归正常社会化的进程。[13]肖中华认为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立法先进模式,以此作为对街角青年回归正常社会化轨迹的司法途径。[14]近几年,学界对街角青年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审视街角青年罪错的问题。如王荣欣从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街角青年的权利、秩序和社会变迁。[15]笔者也对街角青年进行了几项调研,2017年,笔者对上海市K社区的街角青年群体的冲突模式进行了研究。[16]2019年,笔者对街角青年的不良聚集场所[17]进行了调研。

青少年涉黑犯罪研究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就有学者开始关注香港青少年涉黑犯罪,[18][19]随后也有一些学者对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20]、台湾省[21]的青少年涉黑问题进行了研究。就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对青少年涉黑犯罪的成因和特点做一般意义的探讨。[22][33]还有学者站在较为宏观的角度,对青少年涉黑犯罪的人员构成情况、犯罪类型、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居住环境进行实证研究。[34][35]

就街角青年及青少年涉黑犯罪的研究来看:第一,我国对街角青年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大多还处于对该群体基本状态的研究。第二,我国学者对于青少年涉黑犯罪的研究还未深入展开。

为了解街角青年的涉黑状态,笔者选取了上海市K社区内的街角青年群体——F帮,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田野调查,笔者试图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的方式,获取F帮涉黑犯罪的真实状态。K社区位于上海城乡结合部,周边就是一大型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混居,适合街角青年群体聚集和生存。M开发区形成了以机电产业为主导,以医药医疗产业和食品轻工产业为辅的三大产业板块,因此对熟练工人,尤其是中青年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巨大。这里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聚集,这也因此催生了K社区诸多产业的稳定增长,尤其是一些以网吧、游戏厅、KTV等为主的娱乐产业的发展,以小吃店、快餐店等为主的餐饮业的发展,以青年公寓、租房等为主的房产业的发展等。由于笔者生活在该社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社区居民反应在菜市场、公园、社区绿地、学校附近区域会发生自身财务丢失、青少年打架等现象。笔者也曾在某些网吧及游戏厅门口看到一些青少年聚集,也曾看到警车押走一些穿着怪异的青少年。除此之外,笔者的邻居为2名青年租客,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相互帮助而慢慢相识,通过了解,他们恰恰也是K社区内的街角青年。因此,笔者通过他们寻找到了F帮;通过与F帮的长期直接性接触,对街角青年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犯罪情况、犯罪动因及危害等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二、涉黑演化:街角青年犯罪新趋势

通过与F帮众多成员的访谈,以及参与观察帮派的一些重要活动,笔者较为深入地了解到了F帮的一些涉黑犯罪状态。综合而言,F帮主要的涉黑犯罪状态有以下四个层面:组织结构涉黑化、资金获取涉黑化、冲突模式涉黑化、活动空间涉黑化。

(一)帮派结构日益涉黑化

按照我国《刑法》第294条有关黑社会性质组织结构规定的描述:黑社会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严格的组织纪律。根据笔者的调研获知,F帮已从以往的松散的组织结构开始转向较为紧密的帮派组织演变。具体为:F帮已形成了以C1为帮派老大,C2和C3为副首领(如遇C1有案在审,在派出所的时日里,C2和C3则承担帮派的众多事务)。除此之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如C4、C5、C6、C7逐步成为帮派的骨干力量,随时响应C1等三位帮主的召唤。为方便帮派各项事务的开展,F帮还形成了类似秘书处的设置,这个秘书处由C8领导,平时由C8向帮主和骨干力量汇报帮派事宜,而普通会员只能向所谓的秘书处通报各类事宜。在F帮中还有负责类似出纳的C9、负责联络的C10、负责采购的C11等,可以说F帮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组织架构也越来越明晰。平常大家相安无事,如遇到重大事务,如替帮派成员出头、替成人帮派跑腿,C1则会通过C10的联络作用,将帮派的成员集中起来,商讨应对之策,F帮组织架构见图1。

图1 F帮组织架构图

通过以上关于F帮组织结构的分析可知,一些街角青年帮派组织结构越来越具有体系性,越来越细化,这已与一些松散的青少年帮派结构有了本质的区别,已有了一些与成人涉黑组织较为相似的组织结构体系,如:帮派架构逐步成熟,分工越来越明确;帮派的规章制度越来越明确,成为约束帮派成员的形式准则。这就导致他们会根据制度化和结构化的组织模式,协同实施罪错行为。

(二)帮派活动资金获取方式涉黑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支付手段智能化的高速发展,众多人群已不常携带现金,付款的方式已趋于智能化,只需要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付款行为,一些不法分子赖以获取资金的手段(偷盗、抢劫)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F帮开始通过参与成人涉黑资产经营和开设涉黑店铺等方式来获取帮派的活动资金。

1.参与成人涉黑势力的不良经营

通过与F帮部分成员的访谈获知,目前通过如偷盗、抢劫及敲诈勒索等手段既获取不了资金,付出的代价也较大。近些年,他们便开始参与成人涉黑势力的不良经营来获取部分帮派活动资金。在此过程中,F帮也渐渐习得成人不良资产经营的模式和方法,这成为其逐步稳固自身力量和拓展新的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式。

2.开办涉黑店铺

随着F帮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项目的增加,F帮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付各项支出,但目前已陷入“偷盗无金”的局面,参与成人涉黑经营也不能完全获得足够的资金数额,因此C1等F帮骨干力量为了应对帮派的日益增长的各类开销,开始尝试开办自己的涉黑店铺以获取更多的活动资金。

表面上看,开办店铺貌似合法,但他们通过开设店铺获取的资金是为了支付与其他帮派冲突、花天酒地等不良行为的开销,与成人涉黑的资产经营模式已有类似的属性。按照我国《刑法》第294条有关黑社会性质获取经济利益的释义:涉黑势力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不良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并用于支持该组织的活动。以F帮为代表的街角青年群体通过参与成人涉黑组织的资产经营、开设涉黑店铺等获取资金来支付帮派的各项支出。

(三)冲突方式涉黑化

随着我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体系的完善,尤其是近两年我国扫黑除恶行动的实施,我国各级政府加强了社会治安力量,增强了专业人员的监控强度,扩大了辅助监控设备的布防范围,这也导致街角青年在实施一些罪错行为时极易暴露。受此影响,以F帮为代表的部分街角青年群体逐步收敛短兵相接的行为,其冲突方式已向软暴力、寻求成人涉黑团伙的保护等形式演变。

1.软暴力的实施

受到成人黑恶势力的指使和影响,F帮开始通过软暴力手段处理各种冲突。目前,F帮的软暴力主要表现为聚众造势,聚众造势是指为了实现其组织不法利益目的或其他目的,在特定的范围和区域内,采取召集多人并聚集的方式,形成一种人多势众的压迫声势,向特定区域内的群众或特定对象施加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使受众感受到黑恶势力的有组织性,造成群众心理恐惧并受到心理强制的行为。聚众造势包括参与成人聚众造势以及针对其他街角青年帮派实施聚众造势行为。

2.寻求成人涉黑团伙的保护

除通过软暴力来应对各类冲突,近几年,对于以F帮为代表的部分街角青年群体来讲更为危险的是,他们还会主动寻求成人涉黑势力来摆平一些自己难以应付的冲突和矛盾。这样的冲突应对模式会导致他们嵌入到成人黑恶势力的社会关系网络,习得成人黑恶团伙的冲突处理方式,走向成人黑恶犯罪的道路。

我国《刑法》第294条有关黑社会性质犯罪具体形式的释义为:涉黑势力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通过上文的分析,F帮已经开始效仿成人黑恶势力,通过软暴力的形式对社会大众带来了较多干扰。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会主动寻求成人涉黑势力来应付难以应对的冲突,这些都成为街角青年帮派走向涉黑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说,以F帮为代表的部分街角青年已具有涉黑犯罪的趋势。

(四)活动空间涉黑化

我国《刑法》第294条有关黑社会性质非法控制的释义:非法控制是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根据笔者的调研,F帮非法控制主要表现为活动空间涉黑化。

据笔者调研,F帮的一些成员已开始涉入成人涉黑场所。K社区菜市场二楼有一个浴室,平常都是以浴室的名义对外营业,但这里其实是一个成人涉黑窝点,里面从事的是一些卖淫活动,甚至有如贩毒和吸毒的非法勾当。受到成人涉黑人员的蛊惑,以及自身对这些空间的好奇心理,F帮从2015年开始就经常光顾这个不良窝点。在这里,他们结识了一些成人涉黑人员,从而渐渐地成为该成人涉黑团伙的“跑腿”,F帮他们也开始效仿这些涉黑空间中成人的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嫖娼、卖淫等。此外,K社区还有打着理发店、按摩店、洗脚店旗号实施卖淫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实际上都已经被该区域的一些成人涉黑团伙所控制,F帮他们除了经常光顾,有时候还会受成人涉黑组织的委托参与一些诸如敲诈嫖娼人员、恶意散布嫖娼人员信息的行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以F帮为代表的一些街角青年帮派有着极强的活动地盘控制意识,非法控制一些活动地盘以获取较多利益。他们已经深入涉入成人涉黑场所,习得了成人不良行为,滑向更为罪恶的深渊。此外,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寻求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的非法庇护,成为他们利益的保护伞以称霸一方,但他们却会主动寻求成人涉黑势力的保护,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在某一区域开始成为潜在的涉黑危险力量,显露出涉黑犯罪的特征。

三、街角青年涉黑犯罪的特征及原因

当下部分街角青年帮派相较以往,已呈现出明显的涉黑犯罪演化趋势。

(一)街角青年涉黑犯罪的特征

1.与成人涉黑势力有较强的关联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管是街角青年帮派的组织结构形态、资产经营模式,还是冲突的解决方式、非法控制状态,街角青年与成人涉黑势力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受到成人涉黑势力的影响,以F帮为代表的街角青年帮派处处有成人涉黑势力的影子。一方面,街角青年帮派在遇到一些冲突时会主动寻求成人涉黑势力的协助,试图通过成人帮派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限于我国对成人涉黑势力的打压,成人涉黑势力也会利用街角青年去应付危机,如盯梢、聚众、参与黑黑联络等,这样可避免成人涉黑势力应对这些问题时成本较高,或容易被识别的问题。这样的勾结关系,导致街角青年帮派受到成人涉黑势力的高度影响,街角青年帮派开始崇拜、模仿成人涉黑势力的犯罪行为,从而逐步涉黑化。

2.涉黑犯罪文化特征

与普通青少年帮派不同的是,部分街角青年帮派已显现出如下涉黑犯罪特征。第一,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涉黑演化的街角青年帮派已经开始逐步确定了帮派首领、帮派核心成员、帮派职能人员(如帮派联络员、出纳员、侦查员等)、帮派普通会员等层级组织结构,结构层级逐渐清晰,如帮派内分工日趋清晰。此外,涉黑转向的街角青年帮派内部规章制度越来越明确,如已开始设置了会员制度,缴纳会费,并有严格的会员入会制度,并且还开始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汇报制度等。第二,组织文化方面。街角青年帮派崇尚黑道文化及黑道行事规则,对于效忠首领、严格遵循帮派规则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此外,他们还崇尚征服文化,喜欢通过暴力亚文化来处理日常冲突,比普通的青少年帮派更具攻击性。

3.涉黑犯罪行为特征

如果说涉黑犯罪文化是内化特征,街角青年涉黑犯罪行为则是显性特征,这是判断街角青年帮派是否完全开始涉黑犯罪的重要依据。根据上文的分析,街角青年涉黑犯罪的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冲突处理方面。具有涉黑演化特征的街角青年帮派除了表现出的通过直接暴力形式解决问题之外,也开始学习成人涉黑势力所演进出的软暴力形式解决与其他街角青年帮派、普通青少年群体等的冲突。第二,帮派资金获取方面。具有涉黑演化特征的街角青年帮派开始从小偷小摸转向资产经营,并开始进军餐饮、服装或水果等领域,逐步积累帮派发展资金,虽还未形成一定规模,但已崭露头角。第三,在非法控制方面。街角青年帮派已经有了很强的地盘意识,逐步巩固已有的势力范围,并有意识地拓展新的地盘。除此之外,他们虽未有能力寻求相关地方政府官员的保护,但他们与一些网吧、游戏厅等经营者勾结,为他们实施犯罪行为提供便利。

(二)街角青年涉黑犯罪的主要原因

1.涉入成人涉黑势力圈子的后果

根据笔者的调研,F帮的诸多成员已经开始涉入成人的不良活动场所(如具有犯罪性质的浴室、洗头房、按摩店、KTV等),这些成人不良场所充斥着各种犯罪机会和坠落氛围,让身处其中的街角青年无法自拔。此外,他们还会在成人不良空间中被成人涉黑分子所利用,去替成人涉黑犯罪分子去做如联络、造谣、讹诈、欺诈等犯罪行为。嵌入成人涉黑势力圈子意味着街角青年受到成人涉黑势力的高度影响,街角青年开始崇拜成人涉黑势力的犯罪文化,从而逐步涉黑化。

2.崇尚黑道文化的结果

根据作者的调研,涉黑文化主要包括逃避亚文化、黑道崇拜等两方面。逃避亚文化主要是指一些人群当受到挫折和压力时,经常通过吸毒、酗酒、性放纵等刺激性的活动来忘却烦恼,抵抗挫败感,以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和快乐;或者通过自我逃避的形式与外界保持距离,形成自己的心理归属圈和生活封闭圈。根据访谈得知,F帮的成员大多因为逃避来自生活、教育和工作的压力,而通过如吸毒、色情交易等涉黑犯罪行为方式发泄自身不良情绪,并逐步形成了逃避生活模式。通过这种逃避生活模式可以忘却家庭的烦恼、社会上的挫败感,获取片刻的刺激和心理满足,这会导致他们实施更加反社会的行为方式。同时,受到一些包含涉黑影视剧的影响,以及现实中成人涉黑势力的挑唆,他们开始崇拜黑帮“逍遥法外”的生活方式,追求所谓的有头有脸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他们开始模仿涉黑行为,拉帮结派、订立帮规。他们在涉黑行事准则的规定下抱团实施涉黑犯罪行为,以暴制暴称霸一方,为兄弟义气两肋插刀。可以说,街角青年帮派通过影视剧和真实成人涉黑势力习得了涉黑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他们的涉黑罪错认知和行为,这为他们接下来的涉黑演化创造了前提。

3.应付日益严重冲突的需要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以F帮为代表的一些街角青年群体已经开始具有涉黑犯罪的特征,他们已经具备了成人黑恶势力的特征,开始使用成人黑恶势力的方法来获取帮派活动资金、应付各类冲突和控制地盘。但实施这些更具危害性的犯罪活动,必须要有组织化的保障,以共同对抗日益严重的各类冲突。随着我国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愈加重视,以及街角青年群体为了应付愈加严重的冲突,这就导致以F帮为代表的部分街角青年群体也不得不适应当下的变化,开始从组织形式方面进行规范化,制定帮派规章制度,以协调帮派内各项事宜,规范帮派成员行为,通过组织结构的制度化建设,街角青年帮派开始逐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他们有了明确的帮派领袖,也有了明确的帮派分工,这对帮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促使街角青年涉黑犯罪演化的诸多原因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以F帮为代表的街角青年从家庭、学校和工作脱离后,开始争夺地盘,同时混入“涉黑犯罪空间”。这类空间中聚集着较多不良青少年群体和成人涉黑势力,在与之互动的过程中,街角青年逐步开始与不良同伴圈、甚至成人涉黑势力建立起社会支持关系系统。同时,通过长时间涉黑犯罪行为的实施,街角青年开始形成具有一定涉黑犯罪组织特征的“帮派组织”,这类组织不仅分工明确,而且推崇黑道文化,并通过逃避亚文化的影响实施涉黑犯罪行为。此外,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冲突,他们更加凝结,以涉黑犯罪应对各种威胁,以此维持自身帮派的稳固和发展。

四、三层联动:街角青年涉黑犯罪的防治模式

根据上文的分析,街角青年已经具有明显涉黑犯罪特征,如果不加以防治,街角青年则会成为成人涉黑势力的后备军,对街角青年的正常社会化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对社会造成较多的危害。因此,社会各界应根据街角青年涉黑犯罪的状态,设计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适应当下街角青年的涉黑犯罪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三层联动机制”,对街角青年的涉黑犯罪进行防治。

(一)微观层面:修复街角青年良性的“社会键”

根据社会联结理论关于犯罪之所以产生的原因的解释,青少年之所以走向犯罪的道路是他们与家庭、学校和良性活动空间“社会键”断裂的结果。因此,可以以社会联结为视角,修复街角青年良性的“社会键”,遏制其与成人涉黑势力联结,从而切断其“涉黑犯罪”的路径。具体的操作建议如下:

增强依恋关系的服务方面:首先,改善家庭关系。社工可设计亲子互动版块活动,传授亲子沟通的技巧与细节,以改善亲子关系,增强亲子之间的依赖关系。其次,革新家庭教育方式。社工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会开展对于家长的矫正,教授给他们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鼓励和指导他们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最后,形成正向的同辈群体关系,避免他们寻求新的不良社会关系(主要是成人涉黑势力),从源头上杜绝其成立、加入或被拉入犯罪组织的可能性。增强奉献感的服务方面:社工应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街角青年重新就业,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社区就业部门联动等方式,促使街角青年能自食其力,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取生活所需的资金,从而避免其“收取保护费”“参与成人涉黑势力的不良经营”和“涉黑资产经营”等资金获取涉黑化的趋势。增强信仰感的服务方面:形成正向价值取向。根据上文分析,青少年阶段极易受到不良媒体内容和暴力文化的腐蚀,黑道崇拜已经成为一些街角青年的价值方向。针对该问题,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影视和大众传媒的审查力度,杜绝一切不良媒体和内容,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应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家长、学校和社区应把犯罪预防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到实处,让青少年认识到黑恶势力的本质和危害,让他们远离社会的黑恶组织和不良群体。

(二)中观社区工作:活动空间涉黑化的防治

环境犯罪学理论的主旨是通过综合治理犯罪环境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聚焦于犯罪环境和空间的治理。按照环境犯罪学的逻辑,只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不良空间活动进行治理,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因此,对街角青年涉黑活动空间进行治理的具体社区防控机制如下:

社区工作者需将街角青年不良活动空间的治理分类进行。如像一些不法的网吧、旱冰场、摩托车修理店等犯罪比率和暴力犯罪都比较高的场所,需要按照治安条例依法取缔;而针对一些公共场所,如城中村、社区中心绿地、农贸市场等聚集点,因为这些易罪错空间承担一些公共生活的功能,所以取缔的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功能,加大安保力度,在公共管理职能上要加入监控街角青年的功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这些街角青年不良活动空间的环境设施改善,尤其是要增强对不良活动空间内摄像头及照明设备等的安装力度,防止犯罪死角的出现。

根据社区内街角青年及其所涉入的不良活动空间相关的组织和个体,社会工作者可从社区中推动以下四种类型的防控力量:社区居民(或家庭)自我空间防控、社会团体的公众空间防控、专业人员的营利空间防控、机械设备的辅助防控。

(三)宏观网络建设:多层级的青少年涉黑犯罪预防网络的建设

一级涉黑预防网络建设。首先应构建警务主导的校园安全体系,一方面畅通学生举报机制,通过在校青少年的及时举报机制,掌握在校青少年的校外活动动态,及时获取在校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状态,及时对这部分在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矫治和纠正,避免他们被成人或青少年涉黑势力拉拢和影响。另一方面要设置解决矛盾纠纷问题的渠道,让在校青少年的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内得以解决,避免矛盾外延,通过校外涉黑势力解决个人恩怨。其次要建立“家长—学校—社工”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涉黑涉恶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阻断在校青少年与成人涉黑犯罪组织的联系,预防在校青少年群体加入和被拉拢至犯罪组织。

二级涉黑预防网络建设。政府相关的扫黑除恶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打击力度,通过群众举报、刑警侦查、顺藤摸瓜等途径,发现、识别青少年涉黑组织,对于其骨干成员,应毫不姑息地进行打击,这对于类似的青少年涉黑组织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

三级涉黑预防网络建设。完善有组织犯罪立法和少年司法制度,把“拉拢、引诱青少年加入犯罪组织”等行为入罪,并对涉黑涉恶的青少年犯罪人群实行特殊的社会调查、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安置帮教等制度,避免其再次沦为涉黑涉恶人员。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司法部青少年司法与犯罪预防办公室有关青少年黑社会犯罪预防措施,如建设国家青少年黑社会研究中心,对我国青少年黑社会犯罪的范围与特征进行评估,为青少年涉黑预防提供资源,并为社区预防、干预与镇压活动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同时,设立预防青少年涉黑犯罪协作项目,提供资金,增强各机构之间的资源协作和整合,支持社区落实多个反黑策略。

猜你喜欢

街角成人犯罪
街角有“海绵”
街角窗口
成人不自在
Televisions
环境犯罪的崛起
《老街角》
Un rite de passage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