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对120例无痛性心肌缺血观察
2021-01-20赵博元张炎斌
赵博元,张炎斌
(岐山县妇幼保健,陕西 宝鸡 722405)
无痛性心肌缺血,指具有心肌缺血客观依据,而无心绞痛或其相关症状。在老年人,尤其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人群中发生比例高,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7倍,且预后更差[1]。而严重无痛性心肌缺血在器质性心脏病人中可以起猝死[2]。无痛性心肌缺血常规检查容易漏诊,如何尽早检出无痛性心肌缺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问题,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具有简便、准确、可靠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检测心肌缺血较可靠的方法之一[3]。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1~2019.12年120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尽早发现心肌缺血,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0例冠心病患者(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4]),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5~90岁,中位数年龄65.5岁,平均年龄为(57.34±7.96)岁;病程0.4~7年,平均病程为(3.81±1.62)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检查记录常规心电图,再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北京百诺代公司生产的P&D-9000 3通道动态心电记录器连续24h记录心电信息,选用CM1、CM3、CM5导联,并记录生活日志,经电脑处理和人工修正,清除各种伪差对照患者的生活日志,排除其他因素的ST-T改变[如心室肥大、左束支传导阻滞、低血钾、心肌炎、高心病、肺心病、心肌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心衰、休克、WPW、药物作用(如植物神经紊乱)]等,再整理后进行分析。
心肌缺血诊断标准[5]:①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下移超过1mV);②ST段改变持续时间超过1 min;③缺血性T波倒置。
2 结 果
120例冠心病患者中共监测出心肌缺血发作920次,平均每次持续时间为5.5 min,缺血累计时间7120 min。缺血与症状关系:120例患者24小时缺血930次中无症状者为626次,占总数的80%;有症状者为胸闷、心前区不适发作304次,占总数的20%。缺血与活动的关系:劳累引起者以上楼、快步行走等多见,共测定640次,占75%;自发性发作多发生在休息平卧或睡眠中,共计210次,占25%。本次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时97.5%,未检出2例,占比2.5%。
表1 患者的检出率分析[n(%)]
3 讨 论
心肌缺血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冠状动脉狭窄后冠状动脉张力出现改变,无法正常扩张,心肌耗氧量未能满足机体需要,心肌细胞供氧异常。无痛性心肌缺血早期无显著的症状表现,但对患者损伤较大,会降低患者心功能,提高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采取有效的辅助检查方式进行鉴别诊断,及时的进行治疗对于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十分重要。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心肌缺血程度并不十分严重,累及组织器官范围小,持续时间比较短,故一般不会出现显著的心绞痛症状;其次,人体本身有镇痛性物质,在发病后,其分泌水平提高,降低了疼痛传导作用,让患者不易感觉到自身的症状。可见,无痛性心肌缺血隐匿性较强,不易被察觉,也难以引起重视,在检查诊断时,比较容易出现漏洞情况,若任由疾病持续发展,将导致持续性的心肌缺血表现,对患者健康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不可逆的心肌损害。
冠心病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有效观察患者平时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情况及其严重程度,还能将缺血性ST段改变反映出来,在冠心病的监测、诊断和治疗中应用较广。当冠心病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痉挛或运动时,心肌供血与心肌需求之间无法达到平衡,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的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是机体出现损伤电流,ST段抬高则是透臂、心外膜存在缺血症状,若心内膜出血则为ST段压低。在无痛性心肌缺血监测中,动态心电图能观察24h的ST-T及心律变化,可定性诊断短暂性心律失常及一过性心肌缺血,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的检出率与准确率,还能避免猝死及心肌梗死的发生,在冠心病及并发症诊断中价值显著,应用广泛。
本组630次缺血性ST段下移或(和)T波倒置的无症状者占80%,有症状者仅为20%,说明无痛性心肌缺血较多。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难以诊断,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弥补了该不足,从而大大提高了无症状缺血性ST-T改变诊断的阳性率。近年来研究表明无痛性心肌缺血不但多见于冠心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且与细节图、无痛性心源性猝死关系密切。据报道心源性猝死中约有1/4患者无任何心绞痛症状。本组资料也说明单用心绞痛预测疾病,很容易造成漏诊及病情的低估,乃至延误治疗。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①对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高龄患者,特别是无症状者应重视动态心电图检查。②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勿过度活动。③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应予同样及时治疗,以防止无痛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