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2021-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4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人员急性

(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常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症状,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病情会快速发展恶化,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部分患者会因为发病突然以及担心预后而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问题,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全部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依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6~76岁,平均(67.30±6.70)岁,梗死位置:8例广泛前壁,17例前间壁,13例下壁,12例侧壁;试验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7~78岁,平均(69.30±7.20)岁,梗死位置:8例广泛前壁,17例前间壁,13例下壁,12例侧壁。经分析,两组观察对象的性别、年龄、梗死位置等情况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肌梗死临床护理,具体措施:第一,疼痛护理。遵医嘱科学应用硝酸脂类药物或是镇静剂,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第二,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医疗环境,在病房内放置绿色植物,改善病房环境,保证患者身心舒畅,每日定时打扫病房,开窗通风,保证病房内空气新鲜、光线充足,严格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第三,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各项临床检查工作,并对其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第一,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通过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告知其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护理、预后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逐步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第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从患者病情和饮食喜好出发,为其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日常所需营养物质的摄入,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等健康食物,增强患者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同时,要求患者完全戒烟戒酒,改善饮食结构。对于出现便秘症状的患者,应每日定时进行腹部按摩,增强胃肠蠕动能力,对于腹部按摩无效的患者,可适当应用开塞露通便或口服通便药。第三,体位护理。患者入院后和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时间保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可将一软垫放置在患者背部,协助其适当按摩腰背部及四肢,防止血栓形成,并提高血液循环速度,促进血管扩张,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第四,心理干预。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及担心预后等,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还会诱发不良预后,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和关心患者,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排除顾虑,消除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充分调动患者家属的作用,嘱其多陪伴和探视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并获得全面的爱护和温暖。

1.3 观察指标 第一,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对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护理前后,包括社会职能、认知能力、躯体运动和物质生活在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总分100分,患者评分越高,则其生活质量越好。第二,护理满意度。通过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后满意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合计100分,其中非常满意为85分以上,比较满意为65分以上,不满意为64分以下。第三,并发症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后,胸痛、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22.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社会职能、认知能力、躯体运动和物质生活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接受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由此可见,优质护理服务的安全性更高,两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且患者发病和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因而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患者发病后1 h以内病死率高达15%~20%,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来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干预治疗,有助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降低,并改善其心肌缺血缺氧症状[1-2]。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救治理念的改善,医疗单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治疗和护理干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医疗单位在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通常能够在90 min以内完成检查、诊断、急救和护理等工作,并配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静脉溶栓治疗,保证患者病情改善,降低临床病死率[3-4]。

优质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这一护理模式充分关注患者的核心作用,强调从患者病情和合理需求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5-6]。同时,护理人员应在优质护理过程中充分关注生活护理、饮食干预的重要作用,使其保证科学、规律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巩固疾病治疗效果,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配合健康教育和体位护理,增强患者的舒适度,深化对于疾病和治疗的认识,进而强化自我护理能力,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7-8]。本研究在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诊断和治疗,缩短了诊断所需时间,为患者疾病的治疗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因而整体效果较为理想,也实现了医疗单位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9-10]。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后,其社会职能、认知能力、躯体运动和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两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整体护理效果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其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护理人员急性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包炎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