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护理在周围型肺癌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01-20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急症科,辽宁 沈阳 110100)
肺癌属于呼吸科最多见的恶性肿瘤,被认为是恶性肿瘤中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1]。患者在发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且组织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机会,此时化疗成为治疗的主要方法[2]。长期化疗由于药物刺激性大、化疗周期长等因素,经外周静脉血管给药易出现药物外渗、局部硬肿、静脉炎以及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3]。针对长期化疗的肺癌患者,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er catheter,PICC)成为化疗药物输注的主要给药途径[4]。但PICC在置管过程以及留置过程如护理不当,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导管打折、导管堵塞、脱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均造成负面的影响[5]。本研究主要探讨精细化护理在周围型肺癌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实施化疗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患者8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以病理学组织活检为确诊标准,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周围型肺癌。入组前签署入组同意书,同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50~70岁,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70分,预计存活治疗>6个月。排除标准:严重感染者;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心理疾病者;血管硬化者;对对比剂过敏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9∶11;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年龄为70岁,平均(65.3±1.7)岁;最短病程为2个月,最长病程为12个月,平均(5.1±0.4)个月。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0∶10;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年龄为70岁,平均(65.4±1.8)岁;最短病程为2个月,最长病程为12个月,平均(5.0±0.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PICC置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是在化疗前,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观察其外周血管情况,一般选择右侧贵要静脉及其分支穿刺,在穿刺成功后立刻行X线透视确认并调整导管位置,以导管末端达到上腔静脉中下1/3为穿刺成功标准,确认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在留置导管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尽量减少穿刺部位肢体用力,上臂屈伸等动作。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①转变传统理念,促使护理人员主动进行临床护理,转变以往的被动工作态度,并积极开展创新服务,做好“精细化”护理意识转变,提高服务质量。②加强术前宣教,尤其针对首次置管者,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置管配合度,通过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置管的注意事项、导管种类、置管必要性及优点等,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以PPT或视频等形式简单描述置管过程,告知配合及注意事项,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③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一般以右侧贵要静脉为首选,并告知留置导管期间的护理方法,避免发生导管堵塞、脱落、感染以及静脉炎等,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预防性护理,尽量避免血栓形成。④在留置导管期间,加强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以握球锻炼为主,加强手臂肌肉张力,握球力量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体力情况分阶段完成锻炼,但要避免穿刺部位手臂的屈曲活动。⑤建立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微信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为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提高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进行评估,总计10项,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理想,单个评分获得均由3名具有高级职称以上医师分开进行,并取其平均值为标准。统计两组导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如局部血肿、损伤伴行动脉、损伤伴行神经及血管破裂出血等,以及两组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如导管打折、脱管、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BI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导管相关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I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I评分比较(分,±s)
2.2 两组导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局部血肿、损伤伴行动脉、损伤伴行神经及血管破裂出血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导管打折、脱管、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导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导管留置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肺癌为当今社会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被认为是导致我国人群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6]。根据其病理类型可分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按照病灶部位与肺门的关系可分为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7]。对于周围型肺癌,一般发现较晚,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铂类、紫杉醇等,均具有一定的血管刺激性[8]。以往对于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主要有外周静脉以及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前者对血管的刺激性大,不良反应多,后者创伤大,风险高,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9]。随着PICC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而被临床认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得到广泛推广,但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在临床呈增长趋势[10]。长时间留置PICC导管亦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故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对照组(P<0.05),证明针对肺癌PICC置管患者实施观察组的精细化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观察组发生局部血肿、损伤伴行动脉、损伤伴行神经及血管破裂出血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打折、脱管、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针对肺癌PICC置管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导管穿刺及留置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护理主动服务意识,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12],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在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13],做到“精”、“细”融会贯通,将其体现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14],确保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15]。精细化护理有助于护理人员结合护理经验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精细化护理理念的理解与掌握[16],在确保护理干预措施依从性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17]。同时,护理人员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采取图片、语言等更为直观的形式,可增进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确保患者得到连续性、规范性、专业性的健康教育指导,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8-30]。
综上所述,针对肺癌PICC置管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