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像人物题材在现代木雕艺术创作中的感悟

2021-01-20方俊成

天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佛像木雕艺术创作

文 方俊成

佛教中的诸多形象都是现代木雕艺术的表现题材,佛教所阐述的是人们理想中的状态,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展现出来。中国的佛像木雕强调传达意境,与西方人物雕刻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木雕并不会严格地按照人体的结构、骨骼以及肌肉的关系进行塑造,这也铸就了我国佛教木雕艺术的特有表现力。佛像人物整体来看仍然是和谐而不造作的,所以在进行现代木雕艺术创作时,要准确地把握线体的结合,将佛像人物超脱以及慈悲的气度展现出来。

一、佛像人物在木雕创作中的历史渊源

佛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让木雕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自商周时期,木雕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到了秦汉时期,木雕这门艺术发展成熟,不仅在技术层面不断革新,而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创作的题材上也愈加丰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像人物成为木雕艺术重点表现的题材,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檀木佛像。梁武帝时期,大肆兴建寺院,佛教木雕艺术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间出现了拼木雕刻、整木雕刻等艺术形式,这些木雕艺术品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到了唐代,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大放异彩式的发展,此时的木雕工艺也趋于完美,其间诞生的很多作品皆为上乘佳作,这些优秀的木雕作品不仅线条清晰,而且形象也独具特色,大量大型木雕广泛出现。到了中唐时期,政治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也更加繁荣,大量的佛教艺术品出现,此时木雕佛教人物形象在外形上更趋于真实人物,而且注重眉眼之间的刻画,很多作品兼容并蓄、雍容典雅,显示了盛唐时期有容乃大的气度以及文化自信。到了宋朝,佛像木雕在数量上较少,规模上也逐渐减小,而且木雕佛像中对于形象的刻画的整体状态也不再有唐朝时期的辉煌以及瑰丽作风,在雕刻技艺上也不如唐朝时技法精湛,此时佛像的塑造在装束方面偏向于华丽、恢宏和大气。整体来看,宋代的佛像雕刻呈现的是与唐朝时期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到了明清时期,木雕艺术已经发展至鼎盛,无论是木雕匠人的技艺还是创作的题材,明清时期都为木雕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木雕材质的运用也越来越大胆。自郑和下西洋之后,红木这一新的木雕创作材质进入中国,中国的木雕匠人们依托于红木创造出了更多艺术精品,紫檀、沉香、檀香等都成了木雕艺术创作的新基质,木雕技法也更加纯熟。

《自在观音》

二、佛教人物在木雕中常见的设计造型和考究工艺

与常规的木雕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佛像类的木雕雕刻必须将佛像人物中所蕴含的精神传达出来。在进行木雕佛像人物塑造时,需要创作者了解一定的哲学以及宗教知识,以艺术的形态将宗教理念传达出来。佛像木雕同样要向观赏者传递清净的佛心,创作者要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所感悟,以精湛的工艺将自身对于佛教的理解和认知展现出来。与其他人物雕刻创作不同之处在于,佛像雕刻的整体气度应当是悲悯且平和安宁的,佛像木雕的诸多题材以及形象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直接描摹,而是需要在内心深处形成敬畏之心,将之进行艺术化的展现。佛教木雕作品多是用于供奉,所以要能够让供奉者在观赏时心中升起虔诚恭敬,这也对木雕创作者的技艺提出了较高要求。

《地藏王》

木雕佛像的流派大概分为六类,这些流派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这六大流派之中,中原的木雕佛像是所有门类中传播范围最广的一大流派。中原木雕在造型上变化多,而且寓意丰富,为创作者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木雕佛像创作时,所采用的材料可以就地取材,这也让木雕创作的风格与创作所在地区产生了直接联系。普遍来看,木雕经常性地使用黄杨木、红木、樟木等作为创作的基本材料,小叶紫檀是上乘的木雕创作材料,这种木材具有密度大、棕眼小的特点,而且从稳定性上看,小叶紫檀也非常稳定,不容易出现变形和开裂的问题。小叶紫檀具有木色沉静、安稳的特点,颜色也厚重,成木在纹理上非常细密,与佛教形象中传达出的慈悲、内敛相得益彰,尤其适合塑造佛教形象的神格以及神威。

木雕佛像在制作上需要凿胚、嚼胚、修光、打磨、上色、做底座几个步骤。在这些制作步骤中,凿胚是佛像创作中最为基础的步骤,需要根据材料对佛像的造型进行打磨,并按照佛教形象的各部分比例进行设计。嚼胚则需要创作者从佛像的整体观感入手,用刀将细节比例大致雕琢出来,毛胚形成之后再对其表面进行修理,使之更加细致完美。在创作基本结束之后,要对佛像的边缘进行打磨,为了能够将木雕材质本身所具有的光泽度以及美感展现出来,也需要对作品进行上光处理,确保木雕作品可以长久保存。加上底座之后木雕佛像应当和底座在风格上相辅相成,不能出现材质上的突兀感,不能影响整体美观。

三、创作中融入对佛像的感悟

木雕佛像在创作结束之后,要带有天然的哲思引人思考,将佛教精神上的自由以及对于美和善的强调以艺术创作的方式体现出来。所以,这也对木雕创作者的技艺以及精神高度提出较高的要求。创作者可以依托于材质的特征将对佛教的思考融入创作中,如运用檀木木色本身所具备的纯净特点,将佛教形象似有似无的情绪展现出来,也可以运用多种雕刻技法结合的方式,如运用圆雕和镂雕结合的手法,将佛教形象的理想状态表达出来。由于很多佛教形象在人物结构上与其他普通人物形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创作者要能够对佛教的造像比例有所研究,既要掌握人体结构,也要避免脱离艺术事实,通过比例将佛像人物的精神以及内在表达出来,将佛教形象不同的神格以及魅力灵活地展现出来。

笔者认为,在对佛教人物进行木雕艺术创作时,尤其要注重细微的表情处理,佛教形象的表情是体现其内在美和神威的重要依托,也是道德人格化的体现,在创作中适当地融入写意的手法,能够将佛教形象的精神更好地传递出去,引人揣摩的同时,也能够使作品对神格的塑造更加精准,让作品既有佛性也有人性。

综上所述,在现代木雕文化中,木雕佛像始终是较为严肃的一种艺术表现题材,其严肃性不仅仅体现于佛教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神圣特征,更在于佛教题材的木雕创作在雕刻工艺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佛像形象的刻画时,需要木雕创作者把握好佛教形象内在的神格特性,注重通过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佛教形象中所蕴含的内在神性以及悲悯之心表达出来。所以,为了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木雕创作者要不断打磨创作技巧,并在当代创作中不断地寻找木雕佛像的新型表达形式,积极地继承这门技艺,让传统木雕佛像的创作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共同探寻新时代现代木雕佛像创作的发展新思路。

猜你喜欢

佛像木雕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木雕鱼
佛像面前的菩萨
木雕创作随想
关于佛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