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刻纸料丝花灯的工艺技法与当代传承

2021-01-20魏雅馨

天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刻纸花灯泉州

文 魏雅馨

泉州的传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有着显著的闽南文化和民俗特色,泉州花灯就是福建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花灯,在泉州本地又称为灯彩。灯彩的主要特征在于灯艺,它与民俗、民间文娱表演相融合,经过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历来以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著称,极富文化韵味和审美价值。自古以来,泉州这个闽南文化浓厚的宝地就保留了张灯结彩庆祝民俗节庆的风俗习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花灯象征着吉祥喜庆,泉州花灯作为闽南地区元宵节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深受百姓喜爱且一直延续至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泉州花灯始于唐朝,盛于宋、元时期。在宋朝时有“灯品至多,苏、福为冠”[1]的记载,表明当时泉州花灯的技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记载:“上元灯——市人制灯出沽,或以五色纸,或以料丝,或扎通草,作花草人物虫鱼,燃以宝炬,惟妙惟肖,俗名古灯。恒于府治西畔双门前作灯市。”[2]说明清代的花灯制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专门的灯市。“元宵景色家家乐,箫鼓声声处处春,上下楼台火照火,往来车马人看人。”[3]此为梨园戏名剧《睇灯》,是戏曲《陈三五娘》折子戏中的一场,随着风俗习惯的延续,花灯的产业发展逐渐兴旺,花灯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超。

泉州花灯中的一个特色产品是刻纸料丝灯。“料丝灯”,据明代文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料丝灯出于滇南(今为云南保山市),以金齿工者胜也。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然必(用)北方天花菜点之方凝,然后缫之为丝,织如绢状。”[4]在明代,料丝灯最早出现在云南,当地人以玛瑙、紫石英为原料捣料混炼,煮制成透明料丝,抽丝缠成球状灯具,并在其上施绘画。这项花灯制作技艺在弘治年间流传到江苏丹阳,清代初期又流传入京,清末由没落的八旗子弟将手艺带至福建。[5]从那时起,泉州的料丝灯便出现了,并逐渐流传开来。不过在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战乱,很多手工艺都受到了损害,泉州的料丝灯也一样难逃厄运,几近消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泉州出现了一个著名的艺人李尧宝,李尧宝先生承继前人的花灯基础,加以改制和创新,结合家族祖传刻纸技艺开创的刻纸料丝灯成为泉州花灯的一个重要代表。刻纸料丝灯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把泉州花灯制作技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李尧宝和他的刻纸料丝灯

李尧宝(1892—1983),字国富,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龙会铺棋盘园,南方传统刻纸的代表人物。李尧宝自幼跟父李九史(漆画名师)学油漆画(主要用于古建筑和木制品),并随哥哥李琦学习刻纸,能刻善画、心灵手巧,受家庭环境的熏染,热爱绘画艺术,18岁即以漆画、刻纸为业独自谋生。

清末时期,李尧宝在晋江一代承揽油漆画工程时,在富家祠堂中拾得废弃的半个料丝灯球。[6]料丝灯很漂亮,受其启发,李尧宝在料丝灯的工艺基础上加入了家传的刻纸技艺,创造性地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刻纸料丝无骨花灯”。这个灯的神奇地方在于它结构巧妙,全身不用骨架作支撑。李尧宝将纸板经过精心细致的镂空雕刻制成灯型,并在灯片的背部并排镶上玻璃丝,纸板的巧妙拼接使其不依靠丝毫的竹、木、铁作为骨架,全靠灯身整体结构平衡力作支撑。

图1 手工三层叠彩绘的花灯局部细节图(黄丽凤提供)

图2 镶嵌料丝的花灯局部(黄丽凤提供)

图3 拼装成型(黄丽凤提供)

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纹样的特点,又体现出闽南侨乡精美高雅的装饰艺术格调,精美细致的镂空雕刻加上绚丽多彩的油漆画彩绘风格,使其花灯作品高贵典雅、富丽堂皇。1959年,李尧宝制作的“劳动光荣灯”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受到中央领导人的赞赏。他的作品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装饰趣味。1960年11月8日,董必武来泉州工艺美术厂参观李尧宝的花灯后题字“丰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他的刻纸料丝花灯还曾是国家馈赠外宾的礼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乘珍品,多次获得“优秀奖”“创新奖”“一等奖”等奖项,“五星灯”及165个等边三角形的“多角灯”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后被选送出国展览,以其无与媲美的艺术魅力赢得海内外高朋嘉宾的交口赞誉。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李尧宝博采众长,勤于思考,分别于20世纪20年代初、 20世纪50年代初,创造出了阴刻图案和阳刻图案,使泉州刻纸艺术有了较大突破。195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尧宝刻纸集》,收集其作品65幅。2004年,传承人李珠琴再次整理并出版了《李尧宝刻纸选集》。2008年,《李尧宝刻纸》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基于他的刻纸基础,使他在刻纸料丝花灯上的创作得心应手。经过李尧宝的承继和创新,刻纸料丝灯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泉州花灯重要的工艺品类,成为泉州花灯的重要代表。

二、刻纸料丝灯的制作工艺

泉州刻纸料丝灯有四大特点(要素):一是无骨架;二是(纯手工)三层叠彩绘;三是(手工)雕刻纸板;四是通体镶嵌料丝。

制作刻纸料丝灯的主要材料是纸板、粘胶、颜料、玻璃丝(现在用的是化纤料丝)等;主要工具是刻刀、蜡盘、笔、锥子、剪刀和画尺等。

制作时,以特制纸板经过精心设计,把构思好的灯形科学地分解成若干几何块面图形,然后用画尺把这些块面图形勾划在纸板上,之后再设计花灯外观的所有图案,并将图案纹样描绘在纸板上,置入蜡盘中,用刻刀精心雕刻镂空留下图案纹样,其中刻制的时候刀功是关键,下刀极为考究。接着用专门的油漆手工施以三层叠彩绘,最后按设计要求,当所有几何板块的图案刻制和彩绘都完成后,把做好的灯片部件用粘胶拼装成整体,挂上丝穗,便成刻纸灯。如果在镂空的纸板块的背部并排镶上均细晶莹的玻璃丝,便成刻纸料丝灯。花灯内部并排的玻璃丝会产生光折射,使整盏灯更显得典雅、富丽堂皇。

设计和构思是做灯的重要过程,大概要占到总时间的2/3,这是因为花灯的设计运用的是几何算术方法,不能出现毫厘偏差,否则就会造成整盏灯的变形。花灯的制作过程非常精细,这项工艺需要集雕刻、油漆彩绘、料丝镶嵌于一身,并且要吸收窗棂、闽南古建筑、国画花鸟、木刻、刺绣等装饰纹样为我所用。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灯片图案设计和绘制

(1)构图

(2)灯片纹样设计

(3)颜色设计

2.灯片雕刻

3.彩绘(图1)

4.裁边

5.在图案的背面镶嵌料丝(图2)

6.拼装成型(图3)

7.整理装饰

8.完成作品

花灯制作工艺也随着时代在发展、进步,并不断创新。近年来,由于玻璃厂不再生产料丝,所以现在制作料丝花灯多采用化纤料丝。和化纤料丝相比,玻璃丝的折光率比较好,但是容易断;化纤料丝虽然折光率不如玻璃丝,但它粗细均匀,制作出的表面非常平整,不容易断、不容易碰坏,可见新材料有更好的性能,不仅便于加工,能够量产,也更方便使用。另外,以前的灯里点的是蜡烛,现在用的是灯泡,随着科技的发展,之前用的高热量、功耗高的灯也逐渐换成了节能省电、功耗低的LED灯,既美观又漂亮。

《劳动光荣》

《连莲有余》

三、刻纸料丝灯的传承发展

李尧宝的第一传承人是其爱女李珠琴。李珠琴幼小时就跟父亲拿起刻刀学刻纸,17岁到工艺美术厂正式当学徒,学习刻纸、刻纸料丝灯制作技艺,当时就已是一把过得硬的“快刀手”。李尧宝之后,李珠琴便承担起传授刻纸、刻纸料丝花灯制作技艺的使命。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女儿婵娟和丽凤已能独立完成无骨刻纸料丝花灯的设计,从造型设计、局部放样、图案镂刻设计、外观着色设计、外观装饰设计,到无骨架平衡设计等工序都能独立完成,设计出不少优秀作品。

李尧宝的刻纸料丝灯大大丰富了泉州花灯的样式与装饰艺术,料丝灯也得到了新的创新发展,花灯工艺延续至今。现如今,花灯的传承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扶持,花灯艺人们也各自在用自己的努力做花灯的创新设计,使花灯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一些花灯艺人还做一些与花灯相关的开发和创新研究,例如用刻纸花灯的原理和装饰手法来做些文创产品,例如张智权做的花灯“解构”,将花灯分解再组合,既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也是一种传承和创新。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组织了周末非遗培训等活动,只要通过线上预约,就可以跟着非遗传承人体验制作花灯。另外开展非遗进校园等课程培训融入新血液也能促进花灯的传承和发展。

泉州这个地方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它深厚的花灯文化,花灯也成为泉州重要的文化符号。泉州花灯是时代的产物,花灯技艺汲取了前人的传统且不断发展创新,它是当时泉州民间手工技艺的高水平代表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花灯技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它的材料工艺有更新,它的装饰手法也有拓展,当代文创产品开发的一些思路也对花灯的发展有一些积极的影响。泉州花灯在大家的记忆中已经是泉州工艺美术的一个经典象征,并且在当代的文创环境下,它可能还会绽放出新的光彩。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并且要努力尝试用有创意的现代设计来促进这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刻纸花灯泉州
看花灯
刻纸——指尖上的传奇艺术
泉州
溱湖刻纸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挂花灯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赏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