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相互作用”单元逆向教学设计
2021-01-20朱少雯王长江
朱少雯 王长江
(1.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高沙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200;2.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1 引言
“逆向设计”提倡“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促使教师发现更多合适有效的多样化课堂评估方法。笔者尝试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求达到课程标准的期望。
“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1) 针对“相互作用”这一单元的不同章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没有连贯性。每一节的教学设计都彼此独立,能力培养缺乏连续性。学生无法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解,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整体的了解。(2) 教学目标繁琐,没有体现长期目标,对教学内容没有准确的定位。这些教学设计很难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容易让学生陷入琐碎的知识和技能之中。(3) 评估效度不高。在设计评估时,多数教学设计混淆了有趣的项目和有效的评估。评估方式不光为了加强教学设计的吸引力,还为了找到更好、更有力的证据来判断既定目标的达成度。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将“逆向设计”的原理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2 理解与逆向设计简介
2.1 理解的内涵
理解和事实不同,事实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则是需要筛选、联系、融合其他事实后得出结论。理解是多维的、复杂的,与其他知识目标有概念上的重叠,故而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证据表现出来。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从理解六侧面来构建成熟的理解,理解六侧面为并列且部分交叉的关系,而非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关系。这六个侧面共同反映了理解的不同内涵,为理解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2.2 逆向设计的内涵
逆向设计也称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由当代美国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麦克泰格(Jay Mctighe)提出,他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思考。传统课堂多为活动导向,活动与教学的核心目标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不够。逆向设计在关注学习本质、追求深度理解方面既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框架,又有颇具适用价值的策略方法。传统教学设计首先确定学习目标,其次制定教学计划,最后进行教学评价。逆向设计的“逆”在于调换了其最后两个步骤的顺序,要求在确定期望的学习目标之后,首先考虑评估方案,由评估需要的证据出发,设计学习活动,其教学设计路径如表1所示。
表1
3 追求理解的“相互作用”单元的逆向设计
3.1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生的期望学习结果
“相互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内容,是揭示力学和运动学内在联系的重要基础,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学,必须利用实验探究规律、深化知识,并能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确定了逆向设计中阶段一的学习内容,其预期的学习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3.2 呼应学习目标,明确合适的评估证据
逆向设计并不反对传统测试的方式,而是希望能够发现更多合适有效的多样化课堂评估方式,以满足检测学习结果的需求。逆向设计不是为了革新而革新,而是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学习。为了使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设计合理的表现性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个性化处理任务,提高自身的判断力与创造力,还可以真正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许多项目是有趣且有教育意义的,倘若证据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理解,那这些项目就是不可取的。在挑选或设计表现性任务时,必须要保证是从需要的证据开始进行逆向设计,而不是首先考虑学习者的兴趣,有效的证据要比有趣的任务更重要。为了证明学生的理解,我们确定了逆向设计阶段二的内容,明确达成教学目标的评价证据(表3)。
表3
还需要收集的证据:
(1) 对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知识进行随堂测验。
(2) 观察生活中利用或避免摩擦力的生活实例。
(3) 根据实验结果,收集、处理数据并画出图像,得出弹簧劲度系数。分析可能的误差原因,并整理成实验报告。
(4) 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并分析两个分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
(5) 完成每节课的课后习题与单元习题。
(6) 完成本单元测验。
(7) 将本单元的知识整理并融入之前的知识结构图中。
3.3 设计教学活动,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而评判参与性和有效性的标准可使用WHERETO的元素,其中W为需达成的目的;H为把握学生学习情况;E为探究和装备;R为反思和修改;E为展示和评价;T为根据学生需求、兴趣和风格“量体裁衣”;O为组织教学以达成最大的参与性和有效性。更好的教学顺序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了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学习计划也就达到了具有吸引力的要求。
为了明确教学活动,我们确定了逆向设计阶段三的内容。
(1) 以一个“魔术”导入(穿过橡皮筋的小铁环随着橡皮筋被缓慢释放,并向右平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力无处不在。
(2) 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的最终表现性任务(制作一个美观实用的弹簧测力计)。
(3) 以“证据集”为指导,根据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学生阅读和讨论“相互作用”的各个章节,获得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知识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不同类型的力及其相关知识点的应用,以便后期检测与评估。
(4) 演示用放大法观察物体发生微小形变的实验。
(5) 分组实验,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图像并得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6) 通过摩擦力的实例引入,介绍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7) 展示生活中利用或尽量避免摩擦力实例的调查报告。
(8) 每个同学都要完成一个弹簧测力计的设计,并为它设计个性化的说明书。
(9) 组内成员交换说明书,从硬性的设计要求与个性化的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互评。学生修改后,从每组选出完善的设计。
(10) 推举代表准备PPT汇报。
(11) 学生聆听汇报,进行提问,教师总结。
(12) 学生进行最终产品展示,可选择自行收藏或在校内的跳蚤市场中售卖。
4 结语
注重理解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将“逆向设计”融入学科教学中,有助于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逆向设计”在确定期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后,先制定评估标准,进而设计教学活动,这就对深化学生的理解给出了很好的思路。本研究仅针对高中物理的“相互作用”单元给出了对应的逆向教学设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学者、一线教师继续深入地探索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