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读做思共生”教学策略
2021-01-19韦飞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借助“读做思共生”这一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探索未知、发现真知,不断提升自身的探究素养。文章对“读做思共生”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对其落实和开展“读做思共生”策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读做思共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2-0008-03
作者简介:韦飞(1988.10—),女,泰州市许庄中心小学,小学二级教师。
引 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重任。但是受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制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读做思”脱节、手脑分离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组织小学科学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在“读做思共生”的模式下,坚持手脑并用、“读做思”共生,促使学生在“读做思”的完美融合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一、“读做思共生”与小学科学教学内涵分析
(一)“读做思共生”内涵
基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得到了落实。顾名思义,“读”就是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和掌握;“做”就是动手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思”则是思考,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读做思共生”将学生的学习、实践、思考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真正落实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学习,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实践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形成科学的态度等[1]。
(二)“读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特点
“读做思共生”模式的应用,契合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读做思共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一: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统一。“读” “思”关注的是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主要侧重学生的心智技能;“做”则关注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指向学生的操作技能。“读做思共生”的理念倡导学生手脑并用、“读做思”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实践操作,促使学生经过实践和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最终使学生在操作与心智技能的统一下,实现认知、思维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特点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读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模式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学习、主动体验和实践、思考等,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内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在开展教学前,对学生的内源性动机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学生“做”和“思”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参与,并对学生的相关活动进行调控,最终引导学生围绕规律、概念和过程等要素进行思考和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教师则在“读做思”的教学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特点三:课内与课外相统一。在核心素养下的 “读做思共生”教學模式下,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课堂,而是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学生置于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如此一来,真正实现了小学科学的开放性,实现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及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2]。
二、“读做思共生”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在应用“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原则一:直观性。在“读做思共生”模式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借助直观的物体、模型及形象的语言,对学习对象进行描述,使学生从多个感官、渠道获得感性的认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直观的材料开展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进而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原则二:启发性。在“读做思共生”模式下,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做”和“思”,教师不仅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等,启发学生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空间和资料等,并给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发展思维。
原则三:共生性。“读做思共生”模式,强调了“读”“做”“思”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强调学生在阅读、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相互融通、彼此支撑。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读做思共生”教学时,应围绕这一关系,精心制订教学计划,促使学生在“读”“做”“思”相互促进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素养。
原则四:科学性。教师在开展“读做思共生”教学时,应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4]。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科学、有结构的材料、仪器与器材等,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所学的知识,并养成科学的态度,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
(一)有做无读思
小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且爱动手,这是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在小学科学教学前,教师会在桌子上准备各种各样的器材,小学生面对这些器材时,会表现得十分兴奋,急切地想动手,容易忽视了思考。一些科学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会说:“科学课程真热闹。”而在热闹的背后,教师应积极地思考教学效果如何,能否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探究一辆载重的汽车行驶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时,科学教师在引入问题后,通常只是简单地指导学生进行猜测,让学生假设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没有专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开展方法、步骤与方案等。这种状况下,虽然学习氛围较为活跃,但实际情况较为混乱。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阅读和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明确实验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效率较低。
(二)只读思不做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流程的控制者、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制订者,应注重教学策略的落实。而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纸上谈兵”问题,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接受式、灌输式教学成了科学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氛围沉闷[5]。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前,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器材,明确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否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将直接决定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比如,在使用表秒时,教师就应带领学生掌握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教授给学生秒表的使用方法,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千差万别,影响了实验教学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操作的方式讲解秒表的构造、使用方法等,引导学生掌握秒表的使用方法。
(三)读思做不相融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对学生读、做、思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一些科学教师会将动脑和动手即读思割裂开,没有实现手脑并用,导致小学科学探究不深入。例如,在探究一辆载重的汽车行驶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时,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各种问题。同时,在完成实验后,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反思,也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6]。
四、“读做思共生”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强化科学实验教学,落实“读做思共生”
教师在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时,应关注科学实验这一教学内容,并引领学生在“读做思共生”的模式下,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之前,可引导学生先对实验内容进行阅读学习,并在动手之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并在明确的实验目的指引下,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做什么”,使其明确实验的内容,保证科学实验顺利进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明确实验步骤与方法[7]。
例如,在“摆”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借助这一教学模式,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科学实验,针对“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结合学生猜测的答案,进一步提出问题:“摆的快慢可能与摆角有关,你能预测一下实验结果吗?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改变什么条件,不应改变哪些条件,为什么?”经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明确了“实验过程中做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应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在“读做思共生”模式下高效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发展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学习情境,开展“读做思共生”教學
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时,应结合建构主义者研究的结论,结合教学内容、小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阅读知识、开展实践探究、积极思考等。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创设“读做思共生”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一方面,对小学生的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据其兴趣爱好,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读”“做”“思”兴趣。同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确保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相适应。另一方面,在创设“读做思共生”情境时,教师还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思考,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创设情境[8]。
例如,在开展“宇宙知识”的“读做思共生”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动画,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做”“思”的兴趣,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纸板对行星图进行绘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抽象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升了思考能力、实践能力等,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三)强化课外实践,在手脑并用、学思结合中发展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促使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素养。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教材中的内容,还要紧紧围绕“读做思共生”教学模式的内涵,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给学生搭建课外实践探究的平台,并提供相关的实践器材等,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实践。同时,在拓展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制订相关计划,还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展开思考,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家中完成种子发芽的课外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并对设计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课外实验学习任务,在实验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及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读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通过加强科学实验教学、营造“读做思共生”教学理念、强化课外实践等途径,促使学生在“读做思共生“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理解,并提升其综合素养,真正落实科学素养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光辰,顾长明.打造“做思共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07):32-34.
[2]徐文涛,顾长明.做思共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真谛[J].广西教育,2016(25):71-72.
[3]俞晓东.提升小学生科学实验研讨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西藏教育,2021(06):23-25.
[4]张媛.简析开展小学科学趣味探究实验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7):87-88.
[5]毛燕娟.玩转实验 激趣课堂: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创新设计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1(17):95-96.
[6]王艳平.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践化”课堂构建探微[J].新课程,2021(51):46.
[7]陈圆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2021(51):174.
[8]王国海.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研究活动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