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如何科学地做好幼小课程衔接

2021-01-19刁红梅

求知导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教学策略

摘 要: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是儿童身心成长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有效实现幼小课程衔接,了解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的影响因素,明确课程衔接目标,选择适宜的衔接内容,不断更新家长和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双向衔接”,才能使幼儿顺利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4-0008-03

作者简介:刁红梅(1974.8—),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

引 言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的课程组织方式趋于小学化,忽视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忽视了对幼儿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和培养,使幼儿被动地接受超过他们思维认知的知识[1]。这样的教学模式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的困境

(一)幼儿园在课程目标方面的衔接困境

由于一些小学教师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没有在幼儿入学时采取必要的过渡措施,没有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个性品质,如兴趣、想象力、创造性、与人交往的积极性等。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骤然改变,以致他们中的不少人焦虑感增加,情绪不稳定,睡眠受到影响,体脑工作效率明显下降,一些学生甚至对小学生活感到恐惧[2]。

(二)幼儿园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衔接困境

幼儿园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目前,幼儿的入学年龄有所变化,但课程内容基本没有改变。受年龄特点影响,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的事物,所以,进入小学后,很多幼儿感到学习压力大。而且不论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较为依赖教材,侧重教学教材内容,忽视了对幼儿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使幼儿被动接受超过他们思维认知水平的知识[3]。还有的课程内容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远离幼儿的生活,难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幼儿也无法承受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三)幼兒园在课程组织方面的衔接困境

幼儿园在课程组织方面的衔接困境主要体现在幼儿园课程组织方式的小学化。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应灵活地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4]。在各种教学游戏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幼儿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学习效率,逐渐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致教学缺乏游戏色彩。

(四)幼儿园在课程评价方面的衔接困境

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既是课程教学的终点,又是幼儿继续发展的起点,伴随着课程的全过程。小学课程评价更注重知识学习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感价值。很多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课堂掌握知识与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的意见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在幼儿园鼓励中长大的幼儿,难以接受教师的严厉批评,甚至可能因此厌学[5]。

二、影响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衔接的因素

(一)幼儿园对课程衔接的认识不足

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机会感受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感到陌生,而对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幼儿园去新的环境学习[6]。这对幼儿从幼儿园这一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进入小学后,幼儿生活习惯的改变、教育环境的变化,容易造成其情绪不稳定,使其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是幼小衔接面临困境的因素之一。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教师通常比较注重“智”的衔接,忽视了德体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了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7]。在智育中,教师通常比较重视知识的衔接,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了幼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有的幼儿教师仅在外部环境和条件上进行改变,未能正确认识改变外部环境和条件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幼儿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等[8]。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家长教育理念落后会影响幼小衔接。许多家长重视幼儿知识的积累,不注意幼儿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压抑幼儿个性,影响了幼儿健康成长。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提前让幼儿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他们认为,孩子入学前应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会写字、拼音、算术,关心孩子是否聪明。这致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养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没有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这就给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致使幼小课程衔接难以顺利进行[9]。

三、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的策略

(一)制订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主的课程衔接目标

明确幼小衔接课程目标,是幼小衔接课程教育的关键。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小衔接课程的目标设计上,教师应把课程的功能从只关注幼儿对知识结果的获得,转变到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10]。

(二)以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为课程目标

幼小课程衔接主要是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最重要一点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仔细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推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课程目标应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首先,学会倾听。倾听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好的倾听习惯将是幼儿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可利用幼儿喜欢玩游戏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11]。例如,教师可带领幼儿开展“听口令做动作”活动,即让幼儿听到口令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教师借助游戏活动,不但能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还能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

其次,学会思考。幼儿经常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可抓住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可利用分享阅读、趣味找字等活动,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从幼儿喜欢的故事入手,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并完整讲述和表演故事,根据故事进行创编等。幼儿对故事中的知识点进行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12]。

最后,学会合作。教师可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使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其快速适应集体生活。

(三)培养幼儿进入小学的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幼小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小学”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开展以“我要上学啦”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开展“我真能干”活动,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并整理自己的文具;开展“我的理想”谈话活动,使幼儿明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一系列的活动能使幼儿做好进小学的心理准备,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设计活动内容,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活动延伸。在日常各项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传话”的游戏,安排各种任务,使幼儿理解任务性语言,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上小学后,很多幼儿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的甚至连教师传达的任务都记不清楚。因此,幼儿教师应在日常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这方面的训练,从幼儿学话开始,使幼儿能够说完整的话,能够将听到的任务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下一个人。这样在几次游戏过后,幼儿传达信息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为了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教师可先通过家校通将信息传给家长,让家长配合教师共同督促幼儿完成任务。一段时间后,幼儿都能主动将教师说的任务信息传递给家长,增强了亲子间的情感,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选择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适宜衔接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时,教师要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衔接内容,尽可能贴近幼儿实际生活,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由于幼兒的发展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幼儿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个性、兴趣、智力水平,教师要选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为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空间,通过幼儿的言语、神态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幼儿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随时抓住教学契机,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及动手操作活动,让幼儿探寻问题的答案,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进而提升学习能力。

(五)更新课程资源的观念与行为

教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教育观念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和把握,关系到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幼儿的生活起居,还是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都直接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资源是现代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因为家长涉及各行各业,他们的知识融汇到一起,能够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对此,教师可组成家庭教育协作小组,把现代教育观念不断传递给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学习观和发展观,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例如,教师可开展“认识各种职业”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亲身讲解职业的特点、工作性质、需要具备哪些本领等。家长准确的专业讲解,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幼儿了解了各种职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2.实现“双向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使幼儿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小学生活的内容与节奏逐渐统一,营造适应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邀请小学生到班级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形成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在幼儿进入小学初期,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结 语

总之,完善幼小衔接工作是促进幼小衔接系统化,实现教育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就顺利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成长需求,采取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衔接工作,如此才能使幼儿顺利转换角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韦小冰,罗晶,曾晨,等.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的调查[J].幼儿教育,2003(Z1):10-11.

[3]于琛.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断层与衔接[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Z6):42-44.

[4]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早期教育,1998(01):32-33.

[5]胡瑶.“幼小衔接”需要家长配合[J].早期教育,2000(09):10.

[6]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19-24.

[7]任登珍.多措并举 促进幼小科学衔接[J].教书育人,2021(08):13-14.

[8]彭瑛.加强幼小衔接教育 重视幼儿健康成长[J].贵州教育,2021(06):17-18.

[9]陶燕.习惯养成园本课程,科学助力幼小衔接[J].教育家,2021(08):36-37.

[10]耿生月.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1(04):48-49.

[11]洪伟.不同沟通策略对幼小衔接适应阶段儿童行为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4):72-75.

[12]顾佳燕.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J].幸福家庭,2021(03):50-51.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刍议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