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思维导图对《三国演义》进行整本书阅读
2021-01-19张文龑
张文龑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思维工具,可以广泛应用于视听、阅读、写作、备考等多种学习场景。本文针对当前新课标对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以《三国演义》为对象,阐述如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分析阅读要点,给当前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三国演义》 思维导图 整本书阅读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中生阅读能力和经验有限,因而教师需要根据人类思维“放射状展开”的特点,设计合适的阅读指导方式,以指导初中生更加有效地完成整本书阅读。
根据一般小说阅读的特点,对于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在对全书内容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通过拆分阅读板块结合整本书串讲的方式进行指导。考虑全书元素众多,必须有效借用思维导图这一高效工具进行分析。
一、小说阅读中的思维导图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目标的文学载体。但是阅读小说时,人物以外的诸多元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思维导图构建的小说阅读模式,一般包括标题、人物、结构、环境、情节五个方面。
但是,长篇小说往往体量巨大,内容众多,以上述模式构建长篇小说的阅读模式时,容易产生极其复杂的元素集合。因此需要做两层分析:先提取全书的关键元素并加以归纳,进而按照小说内容对其中相对独立的故事单独归纳。全书元素如下图所示:
正常情况下,阅读应该是按照章节进行的,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决定了其每个章节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因此,每个章节应该有相对独立的阅读结构。以主要讲述汉中争夺战的第七十一回为例,按照小说阅读模式,其思维导图设计如下:
二、三国演义内容分析
(一)全书概述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分归晋长达98年的历史故事。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可以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专权、群雄割据、三足鼎立、三分归晋五部分内容。小说共120回,其中重点描写的第三、第四篇章,共占104回。
(二)人物组成
《三国演义》基于纪传体史书《三国志》而成,其主要人物描写也与其接近。根据“三国”的大背景,考虑到成书年代对“忠义”的需要,人物大致按照“贬魏、尊蜀、淡化吴及其他势力”的原则进行了一定的虚构和渲染。全书登场人物数量过千,重点描写的也有数十人,其中蜀汉势力人物详细描写得最多。重点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三人的描写次数远超过其他角色。
(三)作者倾向
小说成书于明朝初期,改朝换代伊始,民心思定。作者根据传统礼法惯例,在创作中秉持“尊刘抑曹”的态度,对《三国志》的记载进行了有倾向的加工。作者对曹操的作为有不同程度的歧视,对诸葛亮和关羽进行了大量虚构或神化,在阅读时应进行辨别。
三、用思维导图辅助《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工具,具体到整本书阅读,可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对于小说类文体,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层次,构建不同深度的思维导图,以进行学习指导。对于《三国演义》的阅读,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别构建事件导图、人物导图和社会导图。
(一)事件导图
将小说事件分时间段列出即可完成初级的事件导图,按照小说的五个部分结合史实进行对比。该部分为小说阅读的基础。全书由大量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应根据重要性有重点地进行阅读。重点事件包括反董卓联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等。
(二)人物导图
三国故事人物众多,根据其最终归宿,可大致划分为魏、蜀、吴及其他群雄四个阵营。大致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社会导图
上述人物归属不同势力,一般不会出现与敌对势力勾结的情况。在东汉末年,人物的立场不是根据其职位而是根据其出身来决定的。因此,社会导图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明确各势力内部的种种关系。
军阀:曹操,刘备,孙策,吕布。
朝廷世家:袁绍、袁术,孔融,卢植,杨修。
地方士族:颍川荀氏,徐州糜氏,荆南蔡氏,江东陆氏。
平民:甘宁,张辽,魏延。
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在阅读中逐步深入了解各个人物形象的社会背景。
四、阅读指导方案设计
《三国演义》的阅读应分层次进行,读者首先需要了解全书故事梗概及时代背景,对全书各阶段的故事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仔细品味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技巧和亮点。最后,可以结合本身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水平,感受小说所体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各阶段的认识都可以从思维导图的不同部分中得到加深。
(一)初识
对于刚接触《三国演义》的初中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故事背景介绍。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历史常识。为此需要给学生指明:第一,天灾人祸导致民众动乱,朝廷无力控制局势;第二,朝廷被迫同意地方政府组织武装力量镇压起义;第三,黄巾起义平息后,已经强大起来的地方军阀不再受虚弱的朝廷控制,从而走上了武装割据的道路。
至此,学生应该基本了解,《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乱世故事,因此其主要讲述内容为战争。
(二)初讀
小说由大量独立成章的故事组成,单独一回甚至其中某些片段都可以独立成为一篇完整的小说。从这一阶段开始,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独立性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并在集中指导时进行完善和补充。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场景和人物的认识更加清晰,因而初读的重点应放在故事情节的把握上。初读会占用大量的阅读时间,在此阶段,集中指导需形成一些程序,如复述、对比、讨论等。此外还需要对阅读的进度提出合理的要求,对深度则无特定要求。
(三)精读
在学生完成初读任务之后,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需要安排学生进行精读。精读的目的在于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三国演义》重点在于战争的描写,因此其描写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战场描写、战略描写和日常描写。三者所占比例大致相当。
战场描写往往会构建“将对将”单挑场景,这种方法虽然偏离现实,但却有利于塑造将领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通过提取人物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彩之处。战略描写的主角是各方统帅及智囊。战略描写是《三国演义》的精髓所在。对于这类描写,可以通过“因果链”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复杂逻辑关系的表述能力。日常描写是小说全文的黏合剂,其中名句、典故出现最多,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名句、“鸡肋”等典故,以及《短歌行》《出师表》等名篇。对于这类描写,学生需要戒除浮躁,以欣赏的态度去仔细品味。
(四)反思
反思是穿插在初读和精读过程中的一种提高,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三国故事的认识,感知当时的社会生活,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对历史的感悟。该阶段不是独立环节,应当作为前两个环节的升华。
结语
本文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结合《三国演义》自身特点,给出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一种思路,通过整体、部分以及不同层次的思维导图,逐步指出阅读时所需要关注的要点。阅读应该至少分为初识、初读、细读以及反思四个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绘制合适的思维导图。
《三国演义》的阅读指导,应立足于对不同阅读层次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合理安排指导课内容的深度,以此增强思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艳.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2]张贺友.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8(5):5657.
[3]刘文亚.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5153.
责任编辑:唐丹丹